1、语文教学中“读”比“讲”更重要陈庄乡育英小学 石春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看来此言尚有很大的科学性。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讲解当做重要的课堂教法,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从头讲到尾,惟恐讲的不周、不深、不透,于是,逐渐把讲发展到一字一句地讲,逐层逐段地讲,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结果是教师讲的越多,学生所得愈少。其实,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遵循:理解吸收-记忆积累-转换创造,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才能理解好、记忆深刻,才适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规律。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读”比“讲”更重要。任何一种事物只有“熟”才能被接受、理解,才能熟中生巧。学生接受
2、新知识也必须先熟练,在熟练中理解。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注提”实验纲要告诉我们:讲解不能求深、求透、求全;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提倡让学生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读讲结合。可见,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是让学生读懂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通过读的训练逐步形成的,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讲”要精当、得体,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或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能理解的教师不讲。但读要靠教师的指导,避免盲目地读,不能只图遍数,不图效果,要一边读一边理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要置身于课文之中,沉浸在语境、意境之列,所得知识灵活,自然有创造
3、性。学生读课文时不可能一遍读懂,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这样大多语意学生在读中就能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部分反复读,求得对课文内容有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在读中圈点、勾画、圈画出重点词语、句子或疑难之处,以便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在读中体会情感、语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重点句子或段落,要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进一步挖掘思想内涵,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学生主动地收到比教师直接灌输更“活”的知识,教学效果也更好。课堂教学要把“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读课题,抓住重点词语,可了解写法上的偏重,也可
4、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内驱力;读目标,掌握本课学习方向,沿此要求逐项达标,学生学习课文有明确的目的,少走弯路;读课后练习,明确课文重点,知道自己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的反馈。总之,让学生亲自去读,去思考,要比教师念一遍效果好得多,只有多读才能发现疑难,才能找到题眼,开发思维能力。如果单凭教师的讲,学生依赖性强,只管昏昏沉沉地听,根本就没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有些难题教师直接讲出,学生不加思考,结果印象较浅,不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便问老师得到答案,也能留下深刻印象。“读”在课堂教学中虽很重要,但也要与“讲”紧密结合,二者要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读,为促进学生更好的读。“讲”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讲,是为学生更好阅读服务的。我们提倡学生在多读中练达、体会、领悟,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那些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而大部分学生又不能自悟得到的知识,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去领悟,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或点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的读和讲缺一不可,必须有机结合。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读懂才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内容表达的中心和思想感情,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