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53238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大-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各位硕士研究生:为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工作,在填写后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前,请认真阅读下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登记表仅作为开题报告的格式,所留的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行办法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一般应公开举行,保密专业除外”的要求,我院研制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网上公告系统”,现已上网运行。请全体研究生注意在张贴开题、答辩布告的同时,使用此系统。从2005年1月1日起开题、答辩的研究生都须在网上公告,否则开题及答辩无效。在完成表格中的论证内容、导师签署意见、通过评议组专家评议、教研室以及院系签署意见后,请将登记表

2、用A4纸打印1份,硕士生请提交给所在院系研究生秘书。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又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一、学位论文选题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导师、导师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视选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要求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内容、范围要适宜。目标明确,在理论上

3、和应用上要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选题既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又是本学科发展需要的理论或应用研究,要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可能与科研任务挂钩,使硕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既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促进成果转化,又能解决经费来源。对自选题应采取慎重态度,个别自选题必须在看准方向、目标明确并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下才能考虑。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查新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的论证,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循本规定有关要求

4、,否则,将不允许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一) 开题报告的准备工作:1开题前,研究生必须做较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写出详细的调研报告。2研究生必须写出开题报告的书面论证材料和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3凡需进行论文开题的研究生,应从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二)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1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附主要参考文献);3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5选题的创新点(选题的前沿性、急需性、学科交叉性、应用性等);6选题研究及论文工

5、作计划;7预期研究成果。(三) 对开题报告的查新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要求送交学校“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设在校图书馆)进行查新,并获得查新结果。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鼓励进行查新工作。(四) 开题网上公告:凡拟开题的研究生,必须提前1周在研究生院网页上按规定的格式进行公告。三、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管理1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由学位办负责管理,各院(所、部)具体组织实施。2各院(所、部)或教研室应组成开题报告评议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博士生开题报告评议组不少于5人,硕士生不少于3人,设组长1 人,导师不能担任组长。评议组的职责是:按照有关规定对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认真

6、的评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开题报告提出具体评议意见,并给出通过或暂不通过或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结论。3凡未通过开题报告,需重新做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应根据评议组意见,进行认真调研、充分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再次做开题报告,直至通过。4若未通过开题报告而自行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研究生院学位办将不接收其学位申请。5已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因某种原因更改选题,则需重新开题;若只是在原选题基础上拓宽或缩小研究范围,则须向学位办提出书面报告备案。6研究生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但最晚必须在学位论文答辩前6个月完成开题工作。7开题报告工作结束后,硕士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1份)提交各院(所、部)研究生秘

7、书。 选自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2005年8月第四次修订版)) 学号: 12008126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 记 表 学科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论文题目:华北克拉通南缘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研究生姓名: 李 占 轲 (硕士) 导师姓名: 李 建 威 (教授) 所在院系: 资源学院 开题日期: 2010年01月 研究生院二OO八年制填 表 说 明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学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表中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二、封面中“学科专业”请硕士生严格按规定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填写。 三、填写表中第一页“简表”时:

8、对于“选题类型、选题来源、经费来源”三项内容,请把各自所选字母填入项目后面的空格中。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摘要”的填写请严格按所留空格逐格填写。四、表中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所列项目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须逐项、逐条进行详细论证、填写,所留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页码按顺序编。五、表中第五页中各意见栏须由有关人员亲笔填写,不得打印。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组成要求:博士生至少5人,硕士生至少3人,每组设组长1

9、人,且研究生本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组长。六、表格完成后,请用A4纸装订成册1份,硕士生交所在院系研究生秘书。一、简表论文题目华北克拉通南缘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选题类型.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C. 开发研究 D. 其他A选题来源. 国家级项目 . 省部级项目 . 横向项目.自选项目A经费来源. 课题. 资助. 自筹A研究生姓名李占轲性别男学号120081260导师姓名李建威性别男职称教授研究内容和意义摘要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室内矿相学研究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 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金属元素在矿床中的产出方式和赋存状态,利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激光剥蚀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等技术研究成矿流体的特

10、征及其演化过程,结合对成矿过程中矿石矿物、脉石矿物进行的硫、碳、氧等同位素分析,反演成矿热液的组成、性质和演化历史,探讨沙沟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机制。、主题词1. 主题词数量三到五个;. 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中文沙沟矿床矿化特征成矿机制英文Shagou Deposit /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deposition mechanism 注: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新技术、

11、新工艺等)。 -1-二、选题依据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选题来源:本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克拉通破坏的岩浆与成矿响应:以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为例。选题目的: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的沙沟矿床,是一典型的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严格受NE(NNE)向断裂带控制1-3。拟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及室内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探针(EPMA)技术对矿石内硫化物及银矿物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原位成分分析,确定矿石矿物的沉淀顺序以及银元素在矿石内的赋存状态;利用(红外)显微冷热台、激光拉曼(LR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

12、S)技术对与矿化有关的矿石矿物(菱铁矿、闪锌矿)和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内的流体包裹体分别进行显微测温和相态成分研究,揭示成矿流体在不同时期的温度、盐度及成分组成等性质。通过以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碳、氢、氧等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反演该矿床成矿流体的运移历史,探讨沙沟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机制。选题意义:硫化物和银矿物矿相学、微观形貌学及成分分析等研究,将揭示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对于矿石选冶以及矿床评价有重要意义;相关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将重塑成矿流体的运移演化过程,建立金属元素的沉淀机制,对于了解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的矿床成因有重要作用。沙沟矿床是熊耳山多金属矿集区内最典型的银

13、铅锌矿床之一,对该矿床的详细解剖将有助于认识区域内同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对区域上Mo(W)-Cu-Pb-Zn-Ag-Au成矿系列和矿床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意义。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北以洛宁山前断裂为界,南与马超营断裂带相接,中部发育近NE向隆起的变质核杂岩构造4, 5,具有典型的克拉通边缘特征6。熊耳山地区在古元古代之前为独立发展的地体,古元古代末期(1850 150Ma)同小秦岭、崤山及外方山三个地体拼合为华熊联合地体7。之后该地区成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稳定存在。进入早中生代,华熊地体因位于克拉通的边缘而卷入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之中,成为秦

14、岭造山带后陆冲断褶皱带的重要构造单元8。区内有大量金属矿床的产出,主要为金矿、银铅锌矿及钼矿。其中金矿主要分布于熊耳山的中部及东部地区,包括热液脉型(康山、上宫、红庄、青岗坪、公峪、潭头和瑶沟等)及隐爆角砾岩型(祁雨沟);银铅锌矿主要集中在熊耳山西部,为构造蚀变岩型银多金属矿床(沙沟、铁炉坪、蒿坪沟等);钼矿床类型比较多样,斑岩型(雷门沟)、碳酸岩脉型(黄水庵) 及石英脉型(寨凹)均有发育,分别位于本区的东西两端。除了寨凹钼矿的年龄为中元古代早期(1718亿年)9 、黄水庵钼矿的年龄为晚三叠世(206.3212.8Ma)10,其他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1-14,稍晚于燕山期花岗岩的

15、形成年龄。沙沟银铅锌矿床位于熊耳山变质核杂岩的西段,同铁炉坪、蒿坪沟矿床一起构成了华北克拉通南缘重要的银铅锌矿田。矿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群草沟组、石板沟组的黑云(角闪) 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角闪) 斜长片麻岩及中元古界熊耳群的流纹斑岩、安山玢岩、火山角砾岩等15。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包括边部的拆离断层带以及中部的断裂破碎带。其中断裂破碎带在区内极其发育,特别是NE(NNE)向断裂常呈成群成带出现,控制着几乎所有银铅锌矿体的产出。区内出露的岩浆岩相对较少,除了矿田内靠近蒿坪沟矿区的蒿坪沟斑岩体及附近的辉绿岩脉外16,在沙沟矿区东北部有一花岗斑岩体出露。而位于沙沟矿区南部2 km处的

16、寨凹,为本区推测隐伏岩基的中心,可能对周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有着控矿作用17, 18。郑榕芬19和高建京20在对沙沟矿床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银的富集规律和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毛景文12通过对近矿蚀变岩中绢(铬)云母的40Ar-39Ar定年获得该矿床的成矿时代,并讨论了矿床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对贵金属元素(如Au, Ag等)在矿床中的赋存状态研究,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贵金属元素往往同相关硫化物伴生,探明其赋存特征,不仅对矿质运移及沉淀机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而且有利于矿山生产企业设计合理的选冶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银元素的赋存状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可见银的形式赋存在独立银矿物内

17、,二是以不可见银的形式赋存在常见的贱金属硫化物内21。对于不可见银,其赋存方式主要有三种:晶格银、吸附银、次显微包体银。通常认为方铅矿内部含有一定量的晶格银22, 23,这一认识基于矿石中银的独立矿物往往与方铅矿关系密切。理论上来说,2个Ag+通过置换Pb2+的方式进入方铅矿的晶格内,必将形成失稳的结构。实验也表明,Ag占据Pb的晶格而形成方铅矿中Ag2S固溶体,在自然条件下是极少量的24。而如果溶液中同时存在大量的Sb3+(或者Bi3+, As3+等)时,Ag+可通过与这些离子共同置换Pb2+的方式,较易进入方铅矿晶格25, 26。当这个置换普遍存在时(例如: Ag+ Sb3+= 2Pb2+

18、),将破坏方铅矿的晶格结构而形成新的银矿物。新的矿物将以不可见的次显微包体形式赋存在方铅矿内,或者在局部富集成为可见的银矿物。吸附方式也是导致银等贵金属元素的富集一种重要方式。当硫化物在溶液中沉淀时,细小的颗粒因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可能会吸附流体中的贵金属元素而将其捕获。实验表明在中低温条件下,无论是天然硫化物矿物,还是低温合成的硫化物,都对溶液中的Ag离子及纳米粒级Ag单质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不同硫化物的吸附作用强度受温度、Ph值等参数的影响27, 28。Scaini et al. 29, 30对Ag离子与方铅矿在室温下的化学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硫化和还原两个阶段的反应,Ag离子可被还原为

19、Ag单质并被捕获于方铅矿内部,并能够稳定的结合在一起。近几年来,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电子顺磁共振(EPR)等技术用于对硫化物中不可见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热液银铅锌矿床中,次显微包体银可能为不可见银在硫化物中最主要的赋存状态,不同实验方法对矿石样品中Ag元素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认识31, 32。Costagliola et al.31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原生矿石方铅矿内Ag元素的赋存状态,首次发现了方铅矿中独立的Ag0,它呈纳米粒不均匀的分布于方铅矿内部。其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中Ag离子的被吸附以及与方铅矿的同沉淀,在成矿过程中是很少

20、见,它需要十分苛刻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沉淀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众多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来是矿床学研究的重点。Barnes33最早提出了导致金属从流体中沉淀的三种原因:冷却,络合物配位体浓度的降低,As2-增加。这些沉淀机制,对热液矿床的形成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热液流体中,成矿元素主要是呈易溶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各种成矿机制对成矿热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含金属元素的络合物溶解度,使金属元素从络合物中脱离出来而沉淀。在自然界众多的络合物中,氯络合物和硫氢络合物是对成矿物质的运移以及沉淀影响最重要的两种络合物形式33。大量的实验证明,金属离子(如Ag+, Pb+, Zn+)在高

21、温高氧逸度偏酸性条件下易于形成氯络合物运移34-36,而在中温高硫逸度偏碱性的环境下易于形成硫氢络合物运移37-40。当然,不同金属络合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同,其稳定存在及运移受到物化条件的影响。当温度、逸度、压力、Ph等变化超出了络合物的稳定范围,金属离子就转移到另一络合物内或者直接沉淀。温度的降低往往能够影响络合物的溶解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导致金属沉淀的重要原因。在高温向低温的转变过程中,达到饱和的金属离子会从对温度反应灵敏的氯络合物中脱离出来进入其他络合物或者直接沉淀。而对于低盐度溶液中具有优势的硫化物络合物,温度的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21, 39, 41, 42。例如,Spych

22、er et al.等对沸腾作用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冷却仅产生黄铁矿和石英的沉淀,而不导致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的沉淀,某些酸因温度的降低而分解从而使部分金属的络合物在流体中更趋于稳定可能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43。单纯的压力减小对矿质的沉淀影响可能不大,而当压力的突然减小而造成成矿流体的沸腾时,往往能够造成金属矿物沉淀44。沸腾致使成矿流体中气体组分的挥发,将会引发流体中金属浓度增大以及pH值的升高,从而导致金属离子的沉淀。沸腾作用往往发生于较小的空间内,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形成的矿化具有品味高、强度大但范围小、规模小的特点。因此,沸腾作用是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矿床及浅成热液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机

23、制,而对大型至特大型矿床的作用往往比较有限45。不同性质的流体发生混合,能够破坏含矿热液的化学平衡,从而使金属元素因饱和而沉淀形成矿床。流体的混合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成矿质从热液中沉淀:稀释作用、增加氧逸度和pH值、还原作用、液态不混溶作用46。混合作用在热液矿床特别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aynes et al.47对奥林匹克坝超大型Cu-U-Au矿床的研究表明,热的岩浆水或深部循环的热大气降水与冷的大气降水产生混合作用从而引起矿石的沉淀。大量对成矿过程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原位分析(LA-ICPMS,质子探针,激光拉曼)的研究,使得对成矿元素的运移及沉淀机制有了新的认

24、识。Audetat et al.48通过LA-ICPMS原位测定了一个热液锡矿床中巨大石英晶体27个生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成份(分别代表了成矿前,成矿过程和成矿以后不同阶段的流体成份),不同阶段的溶液浓度可相差1000倍以上,结合包裹体温压条件的测定还揭示了岩浆流体的几次脉动,而晚期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最终导致了矿质沉淀。Ulrich et al.49通过测定两个世界级别铜-金斑岩铜矿中石英脉中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代表了刚分异的初时流体成份)中Cu, Au含量也发现,它们的Cu/Au比例分别与各自矿床矿石中的Cu/Au比例一致,表明矿床中成矿元素的比例是由来自岩浆中出融的热液流体成份控制的。He

25、inrich et al.50, 51认为在岩浆向成矿热液演化的过程中,Au, Cu, B等元素可能以HS-络合物的形式进入气相中运移,而当大量硫化物沉淀后,Au能够被传送的更远最后转移至低温热液矿床。然而,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部分微观证据的不可见性,当下的研究方法及分析精度,仍不能解决一些困扰研究者多年的问题。例如以现有的检测技术,贵金属次纳米级的赋存状态还未涉足,对类质同象置换的研究有所局限;众多浅成低温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十分微小的,尚未达到现有的LA-ICP-MS分析技术的粒度要求。有理由相信,随着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精度的进一步提高,矿床学中更多的关键问题将会被更好的解决。

26、本栏填写不下,可加续页。-2-三、选题研究方案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本选题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西段的沙沟银铅锌矿床为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及系统的实验工作,研究银等金属元素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以及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研究金属元素的运移和沉淀过程,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内容:(1)矿化特征:通过野外勘查和镜下观察,研究矿石及蚀变矿物特征,明确矿物的生成顺序及世代,划分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2)赋存状态:利用SEM和EPMA等技术手段,查明矿石矿物的种类及形貌特征,研究金属元素在矿石中的产出方式及赋存状态。(3)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通过不同

27、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变化以及同种矿物在不同阶段的成分变化,研究成矿热液化学成分的演化;通过显微测温术、激光拉曼光谱和LA-ICP-MS技术对与矿化有关矿物的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揭示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化学组成等性质的变化。(4)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矿化阶段的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方铅矿内的Pb同位素组成,以及碳酸盐类矿物的C, O同位素组成。(5)成矿机制:结合以上研究工作,反演该矿床中金属元素的运移和沉淀过程,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金属元素特别是银在该矿床中的产出方式及赋存状态。(2) 成矿流体在不同矿化阶段的物化条件和演化历史。(3) 金属元素的运移方式及沉淀过程即

28、矿床的成矿机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本选题将在野外观察和光学显微镜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测试手段(SEM、EPMA、LRM、显微测温等)进行详细研究。1、收集并阅读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的研究资料。2、野外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查明矿床、矿体的野外产状、分布等,进行岩石学、矿物学观察,精细的采取样品。3、对所采样品进行磨制光薄片、薄片,进行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观察,弄清矿物组成、共生关系、生成期次等。4、利用SEM和EPMA等技术手段,研究矿石矿物的形貌构成及组成成分,查明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5、利用冷热台对与

29、矿化有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学实验,研究成矿流体的物理性质。6、利用LRM和LA-ICP-MS技术对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半定量-定量成分研究。7、与矿化有关矿物的S, Pb, C, O等同位素的分析工作。可行性分析:1、 本人已完成了沙沟银铅锌矿床的野外地质观察和系统的样品采集,以及薄片、光薄片、测温片的初步观察,并开展了部分实验工作。2、 位于本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可以完成对样品的SEM、EPMA、LRM、LA-ICP-MS及显微测温等实验分析。 本栏填写不下,可加续页。-3- 本选题的创新点1、银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的热点,对不可见银的赋存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的

30、认识。沙沟银铅锌矿床内含有丰富的银矿物,其赋存状态多样,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对象。本选题利用SEM和EPMA技术分别从形貌和成分两方面,对典型矿床银元素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有助于这一科学问题的解决。2、本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发育了大量的透明矿物,分属于不同成矿阶段(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均有)。对这些矿物内部的流体包裹体,利用显微测温、LRM和LA-ICP-MS技术联合对不同阶段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原其所代表的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成分等性质,有利于全面揭示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演化历史。3、结合成矿物质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流体的演化两方面的研究,探讨这一典型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机制。选题

31、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2009.05-2009.06 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国内外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2009.07-2009.09 岩石学、矿相学观察2009.10-2010.02各类实验分析 2009.11-2010.02 论文撰写和发表 2010.03-2010.05 论文编写、修改与答辩 预期研究成果(1)沙沟银铅锌矿床金属沉淀机制的建立(2)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3)提交硕士论文一份6附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支风岐, 刘灵恩 and 索勇,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矿产与地质, 2004(01). 2.郑榕芬, 毛景文 and 高建京, 河南

32、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中硫化物和银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矿床地质, 2006(06). 3.毛景文, et al.,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 40Ar- 39Ar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2006. 25(004): p. 359-368. 4.高光明, 彭恩生 and 郭宇杰, 河南熊耳山北坡西段的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5). 5.王志光 and 张录星, 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 岩土工程界, 1999(06). 6.赵振华, 涂光炽 and 等, 中国超大型矿床. 2005,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31.

33、7.刘红樱, et al., 华熊联合地体的证据. 高校地质学报, 1999(04). 8.张国伟, et al.,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中国科学D辑, 1996(03). 9.李厚民, et al., 豫西熊耳山寨凹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2009(02).10.黄典豪, et al., 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 地质学报, 2009. 83(12): p. 19681984.11.李永峰, et al.,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SHRIMP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论

34、评, 2006(01).12.毛景文, et al.,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2006(04).13.毛景文, et al.,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岩石学报, 2005(01).14.王义天, 毛景文 and 卢欣祥, 嵩县祁雨沟金矿成矿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地质论评, 2001(05).15.支风岐, 刘灵恩 and 索勇, 河南省熊耳山西段沙沟西银铅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矿产与地质, 2004(01).16.贡二辰, 河南省洛宁县蒿坪沟银金多金属矿区地质

35、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 地质与勘探, 2008(01).17.刘灵恩, 胡国民 and 支凤歧, 豫西寨凹隐伏岩体对周边银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 矿产与地质, 2004(01).18.王学贞, et al., 豫西寨凹地区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效果. 地质找矿论丛, 2005(02).19.郑榕芬, 河南省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银的富集规律研究. 2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高建京, 豫西沙沟脉状Ag-Pb-Zn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 20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Nishiyama, T. and Y. Kusakabe, Silver content

36、in some common ore minerals. Kozan Chishitsu = Mining Geology, 1986. 36(6): p. 425-437.22.Gasparrini, C. and G.R. Lowell, Silver-bearing inclusions in“argentiferous”galena from the Silvermine district in South-Eastern Missouri.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5. 23: p. 99-102.23.Lueth, V.W., et al., Syste

37、matic variation in galena solid-solution compositions at Santa Eulalia, Chihuahua, Mexico. Economic Geology, 2000. 95(8): p. 1673.24.Van Hook, H.J., The ternary system Ag 2 S-Bi 2 S 3-PbS. Economic Geology, 1960. 55(4): p. 759.25.Foord, E.E. and D.R. Shawe, The Pb-Bi-Ag-Cu-(Hg) chemistry of galena a

38、nd some associated sulfosalts; a review and some new data from Colorado, California and Pennsylvania.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9. 27(3): p. 363.26.Foord, E.E., D.R. Shawe and N.M. Conklin, Coexisting galena, PbSss and sulfosalts: Evidence for multiple episode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Round Mountai

39、n and Manhattan gold districts, Nevada.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88. 26: p. 355376.27.朱笑青, et al., 银和金的选择吸附实验研究及意义. 矿床地质, 2005(04).28.吴大清, 彭金莲 and 陈国玺, 硫化物矿物对银的表面吸附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地球化学, 1996(04).29.沈守文, 矿物英文名称的含意解析. 矿物学报, 1996(01).30.Scaini, M.J., G.M. Bancroft and S.W. Knipe, An XPS, AES, and SEM study o

40、f the interac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chloride species with PbS and FeS2: Comparison to natural sampl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7. 61(6): p. 1223-1231.31.Costagliola, P., et al., Chemical speciation of Ag in galena by EPR spectroscopy.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3. 88(8-9): p. 1345.32.Sh

41、arp, T.G. and P.R. Buseck, The distribution of Ag and Sb in galena: inclusions versus solid solution. American Mineralogist, 1993. 78(1-2): p. 85-95.33.Barnes, H.L., Solubilities of ore minerals.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1979. 2: p. 404460.34.Ruaya, J.R. and T.M. Seward, The stabil

42、ity of chlorozinc (II) complexes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up to 35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6. 50: p. 651-661.35.Seward, T.M., The formation of lead (II) chloride complexes to 300 C: A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84. 48(1): p. 121-134.36.Seward, T.M., The st

43、ability of chloride complexes of silver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up to 35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76. 40: p. 1329-1341.37.Stefnsson, A. and T.M. Seward,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bility and stoichiometry of sulphide complexes of silver(I) in hydrothermal solutions to 400.

44、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3. 67(7): p. 1395-1413.38.Hayashi, K., A. Sugaki and A. Kitakaze, Solubility of sphalerite in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25 and 240.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0. 54(3): p. 715-725.39.Gammons, C.H. and H.L. Barnes, The solubility of

45、 Ag 2 S in near-neutral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at 25 to 300 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89. 53: p. 279-290.40.Giordano, T.H. and H.L. Barnes, Ore solution chemistry VI; PbS solubility in bisulfide solutions to 300 degrees C. Economic Geology, 1979. 74(7): p. 1637.41.Shenberger, D.M. and H.L. Barnes, Solubility of gold in aqueous sulfide solutions from 150 to 350 degree C. Nam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