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⑵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⑶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是一篇抒情作品。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⑷这首小令的出名,是因为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⑸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4、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5、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⑵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去的日期,可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期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友人盼归,诗人思归,彼此思念的心情是相同的。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都蕴含在这“未有期”三字之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忽然宕开,描写景色:巴地深秋季节,夜雨声声,连绵不断,涨满秋池;而诗人呢,旅舍独居,孤灯听雨,面对来信,长夜难眠……诗人没有直说愁苦之情,而是把这种情熨帖地融入这幅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同那绵绵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诗人抒发羁旅之愁、思归之苦,把无形的情化为具体形象,寄赠友人,深切感人。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让我向你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你的情景呢?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于是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中的愁苦,李商隐的诗恰恰说出了人们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共同心理感受,因而“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⑶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⑷“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⑸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练习: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⑴《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⑵一、二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表现了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①②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次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都在这里作了,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三、四句: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豪门贵族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是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⑶“犹唱”的“犹”字意味极其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⑷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萧瑟苍凉(凄凉);孤寂愁苦(悲伤)
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3、深秋晚景图
4、思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5、B
答案:
1.夜色浓厚,清冷寂静。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2.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