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几点反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摸到哪些石头?摸得怎样?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反思一:对教学情景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稿)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
2、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然而许多教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化的错误理解。如在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了(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
3、小马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的理解,以“生活化”“活动化”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
4、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反思二:过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由于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但是,新课标下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问题还没开始思考,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画图演示等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起来。热闹之余,不禁令人深思: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
5、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当改,但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的。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作用和地位,而实际上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标虽然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完全否定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
6、,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知识传授是增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组建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化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是浩瀚无边的,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包罗万象,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总之,有意或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知识传授的既定作用,实质上未能正确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未能充分把握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真正好的教学,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适当地运用各种方法教学,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提纲挈
7、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思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现在有不少教师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简单地变为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全班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也不管问题值不值得讨论,实际上很多课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
8、热闹非凡,实则“繁华”有余,收效甚微。所谓的讨论是热闹其表,苍白其实。比如:给出两支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请你判断哪支球队的队员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就毫无必要了,求平均数是小学生都会得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果。这种泛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讨论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到底在自主探究什么?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学生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又如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
9、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干脆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们这小组怎么怎么看”,“我们这小组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们小组的意见是”。作为新作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10、。其次,精用讨论。该讨论的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千万不要滥用。若要讨论,就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反思四: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教育领域,并且在现行课改浪潮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的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
11、独到的作用,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间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大家,想
12、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以致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在教学与听课的过程中,更有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时,让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就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这时候的教室让人感觉很吵、烦。有时候课件里的音乐,竟然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实在是鱼龙混杂,扰乱视听。综上所述,对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要把握好运用的“度”。运用的好,会让你的课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作 者:郭家友单 位:宜城市郑集镇楚都中学 联系电话:4741501 1398635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