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瓶颈因素及应对策略灵台二中 王志军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钟情点。高考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压轴大戏。而考生在区域定位的主导投入与体现地理思维过程的终端产出两方面,是解决区域地理试题的两根软肋,成为制约地理高分成绩的“瓶颈”因素。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和“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去
2、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地理高考知识和能力的最好载体,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二、区域地理试题的“瓶颈”因素分析首先,地理考生普遍感到区域定位是走进地理高考的入场券,成为区域地理试题拿分的“瓶颈”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缺乏区域位置的概念。平时学习忽略对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定位,地理事物的识记没有落实到地图上,这样地理事物的识记就不牢固。2、对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缺乏自然地理知识基础。地理学习首先要解决“在哪里”的问题,然后再从“在哪里”即空间位置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丰富该地理事物的自然地理知识。这样识记的地理事物,即
3、有了承载平台,又有了“着生的土壤”,鲜活的地理事物就存储于大脑之中。其次,综合题中的问答题,即对地理表述能力的考查,是学生登上高分榜的“瓶颈”因素。这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提取、加工和整合,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文字,完成对题目的有效作答,而学生往往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不足:1、对图表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都给出一定的图表材料,要求考生能准确提取与答题有关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作为对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依据。而学生又存在两个不到位:一是有效信息发掘不到位,二是问题对接不到位,无法进行畅通的正向和逆向思维。2、信息加工和整合能力低。信息加工就是对提取的信息搭建
4、知识联系,进行正向或逆向推理,推陈出新。信息加工不仅指题目所给的信息,也应该包括记忆仓库中的信息(正确迁移来的知识)。这方面考生又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提取不完整,遗漏信息;二是思维发散不全面,考虑问题漏项;三是知识迁移不准确,答非所问。3、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的能力低。在平时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注意对地理教材语言的积累,在具体描述时,词不达意,语言罗嗦,废话连篇切不中要害。三、突破“瓶颈”因素的应对策略(一)强化区域定位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关位置。如在世界分区地理复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第一节的政区图加强区域定位。例如,通过阅读拉丁美洲政区图,主要强调以下四个
5、方面的区域定位:巴拿马运河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北纬10度,西经80度;南美洲沿南纬20度纬线所经过的地理事物:自西向东依次是太平洋、安第斯山、拉普拉塔平原、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巴西高原、低血压等自然地理事物及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等国;南纬35度附近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秘鲁渔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南纬40度以南安第斯山东西两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温带荒漠带的分布,体现了由地形高低起伏引起的非地带性差异。这样学生在加强区域位置的同时,识记了地理事物,明确了区域差异。2、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来定位。许多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轮廓或形状,可以作为确定
6、地理事物的重要标志。如山东省的轮廓像个骆驼,意大利的轮廓像个马靴,墨西哥湾的半圆形状外加西侧的中美地峡及东侧的佛罗里达半岛,黑海的三角形状内嵌北部的克里木半岛,湘江从洞庭湖的西侧注入,赣江从鄱阳湖的东侧注入等特征,都可以准确对上述地理事物进行定位。3、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定位。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分析,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这是区域差异形成的基础。因此,分析某个区域的典型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定位。如中国的某个地形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再如某国的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明显的区域专业化,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美国的中央大平原。这类信息往往
7、在题目的语言材料中给出,结合考生的知识储备,是比较容易定位的。另外,在平时的地理训练中,要经常查阅地图,对一些专业经纬线所穿过的知名地理事物及重要城市等控制点的区域定位,日积月累,区域地图就好像粘贴在脑海里了。(二)、加强地理问答题的答题指导。地理高考有一项明确的能力要求,那就是“一定得时间内,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要接近或达到这一能力要求,平时要注重对地理表述题的答题指导。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述能力。首先,细过题目审题关。即读懂题,充分发掘题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搭建信息与问题的桥梁。其次,稳过信息加工关。(三)加强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作为区域地
8、理的复习方法,它还是有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或者说有几个主要的要领:第一、熟悉区域地理的各种地图。这也就是解决在哪里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图没有认准,可能导致了解题的失误。像区域的自然地理图,比如说经纬网图,地形图,气候图。气候图里面包含了像气温、降水、温度带、干湿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等等。再有河流的水系图,区域的人文地理的图,包括了比如说矿产、城市、交通、人口、工农业分布等这些图形,这样同学们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非常地熟悉,特别是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脑海当中,这些图能够再现出来,也就是说在考试的时候,你能够把这些图都在你脑海当中浮现出来,这样培养读图和用图的能力,熟练地
9、掌握考纲规定的区域地理,考试范围涉及的各类图形,熟悉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分布的最主要的特征,这是我们复习的第一个,从图中来掌握。第二、要熟悉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基本特点和成因。实际上每一个区域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所以我们在掌握某一个区域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够很熟练地然后能够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这样我们就抓住了这个区域的最基本的特点,在抓住基本特点的同时,还要能够运用自然的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去解释它们所形成的原因。第三、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区域的分析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说有的像区域地理的现象,我们用文字描述的方法,从什么角度,从什么方面去描述,有的是图
10、象分析法,给你一幅图形,我们从图形当中获得区域的哪些信息,并且能够把它表述出来,并且能够说明它这样的产生的原因。再有数据分析法,有的时候区域给你一组数据,通过数据的对比来反映它的区域特征,我们如何通过这些数据的比较,来说明这些地方的区域特征和成因。有些是综合分析法,我们现在的高考题有很多是既给你文字材料,又给你数字材料,又给你图象材料,我们怎么很好地把这些材料综合在一起,然后去综合地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所给的材料去分析,来解决问题。另外,最常见的在高考当中的对比分析法,给你两个不同的区域,让你说出它们区域的差异,并且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期的复习当中应当特别注重的区域的学习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