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学学科理论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由于数学有广泛的应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的学习。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态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数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单纯重视教师的“教”应该转化重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教学生如何“会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水平。陶行知的素质教育,从本质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创造教育”。现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更应该具有数学的创造性学习,唯有以
2、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清,才能在数学上日趋向成熟的下一阶段迈进。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并予以不断重复的强化的学习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只有进行数学活动,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学生才可能有所创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了突出位置,作为实施素质
3、教育的重点。小学数学教育要体现“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初步的获取知识的能力,简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的品质;学会科学地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将学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在学校教育中,课堂
4、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
5、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
6、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
7、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然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主动参与,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更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二、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
8、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的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
9、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三、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创造又是一种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我认为: 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应付,消极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马上去讲,而
10、是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道题怎么做呢?老师先不讲,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在一片讨论声后,学生求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学生自信心,还应做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勉励;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能挖苦,只能给予鼓励; 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答要求要适当。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可出现下面的题目。“一条
11、路长1500米,甲队修10天完成,由乙队修需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修几天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既可以当成 一般复合应用题解答,也可以当成工程问题解答。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辨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
12、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四、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 大多教师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但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一一回答。这种想教师之所 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一套模式很容易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容易形成学生依赖心理,使他们认为一切问题自有老师帮助提出,从而逐 渐磨蚀创造力。所以设计问题不动一番脑筋是不行的。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
13、力求激活学生思维 。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进行积极思考和学习,教师要 认真对待。教师的回答,不能简单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拿过来先让大家讨论,教师可做些铺垫、进行启发、诱导,或换 一个角度让学生加以考虑,不要将答案告知学生;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提问者若动动脑子可以想通,可采用反问式方式提问学生,使其深入思考,不要马上说出答案。 五、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实践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
14、;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是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现实的。围绕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受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事半而功倍,如教学“环形周长”时,可先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测量(如计算校园环形跑道周长),这样的活动反馈表明:学生兴趣浓厚,学到了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体验了知识的价值
15、。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活动情境。又有这样一道多变题:某校五年级有女生 人,比男生少,五年级的人数正好占全校人数的,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根据训练效果,我将该题改成:某校五年级学生有女生人,比男生少,该校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此项看起来越改越容易,但根据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就该动脑筋了。()把男生看作单位 “”。()把女生看作单位“”()把男生人数看作份,女生人数看作份。 “把一个六面涂色的正方体平均分成27个小正方体后,涂色的面积占没涂色面积的()。”这道填空题学生通常是借助空间想象通过计算求出答案。如果让学生用一个六面涂色的正方体实际操作一下就能得出诸如“把这个正方体平均分成27个小正方体必须切六
16、刀,每切一刀就增加两个没涂色的面,切六刀共增加12个面,而原来涂色的只有6个面,所以应填50”这样的富有新意的思考方法。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六、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
17、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创新型一代已成为时代教学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创新示范,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觉醒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