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规范教学行为 促进有效教学的对策 “教学规范”是对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举止行为从正面作出的可参照的规范。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高效地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清楚地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可见教学规范的落实和有效,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
2、键。然而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不顾教学有效性的“不规范”的教学现象。本文将列举几种不规范的教学行为, 并针对这些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提出促进有效教学的矫正对策。一、教师“主导作用“的流失眼下的语文课堂,有的老师一说起“接受式”学习就不假思索地把它等同于“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置接受式学习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于“自主”学习的对立面,以至在该“讲”的时候不敢“讲”,该“点拨”的时候不敢“点拨”。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地位,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与指导,仿佛谁讲得多谁就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导致许多重点讲得不深,难点讲得不透,许多关键点
3、讲得不顺,许多争议点讲得不服。无度的自主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无效。对策:在文本语言的“相似”处适度“接受”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式学习尤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教学片段1鱼游到了纸上课题理解处理片段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生:逼真生:栩栩如生师:说明大家平时
4、很注意词语积累的学习。(教师把学生说的词语都写到黑板上)生: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很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如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妙手丹青(边说边板书)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吧!(学生齐读词语)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请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又在教师讲授补充有关词语并请学生“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青年画技高超的印象,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这里教师利用与文本语言相似的词语,采用适度的“接受式”学习这一教学行为,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有关画得像的词语,而
5、且使学生对文中聋哑青年的画技高超有了丰满的认识。教师智慧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课堂教学资源的泛滥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许多观摩课上,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课堂似乎显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思考动笔的时间,因此这样的课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有的课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熟,教师就忙着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据统计有位老师在执教某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运用的课外资料竞多达十余种,还美其名约“有效运用课外学习资源”!对策:在实际需求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资源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6、,在词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提高词语教学的效果。教学片段二鱼游到了纸上词语教学片段处理 教学内容: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有关词语“工笔”与“速写”的理解。师:学国画的同学能介绍一下工笔是怎么回事吗?生:我知道“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把事物细微的部分都画得很仔细。师:(欣赏工笔金鱼图)说说工笔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生:它画得很细致,连每片鱼鳞、每个鱼鳍上的条纹都画出
7、来了。师:细致得连每个鱼鳍上的条纹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画得很仔细,跟姑娘绣花那样细致。生:我体会到那位青年画金鱼画得一丝不苟,画得非常认真。师:做事很认真我们就可以用成语“一丝不苟”。下面老师来学学青年“速写”一条金鱼怎样?(教师拿起粉笔用简笔画“速写”了一条金鱼。学生顿时“哇”声一片。)师: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主要特征给迅速地画出来的画法就是“速写”。现在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青年画画的水平真高,他画的金鱼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了。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的画技很高超,令我非常敬佩。师:你能带着敬佩的心情读好这两个句子吗?(
8、学生把句子读得有声有色。)教师以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恰当地运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绘画的优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及简笔画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理解、推敲、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画技高超”的青年形象,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显得水到渠成。这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能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就用,能用粉笔解决的就不用多媒体解决,多媒体可用可不用的则坚决不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选择,使语文课堂显得“经济”、有效。三、语文“工具性”的淡化语文界关于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早已尘埃落定,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9、基本特点。”可时下课堂上有的老师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不提及。平时教学不重视,上公开课更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与见解,缺少必要的训练与积累。小学和初中近十年语文学下来,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也就不足为奇了。对策:在文本语言的“特色处”加强语言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关注文本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从炼字炼词的角度品味语言的精妙,品位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达到从读学写的目的。教学片段三地震中的父与子句子的品读。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
10、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接连挖了36小时。师:仔细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生:两个句子都写父亲挖了36小时,但让人感觉第一个句子的时间过得很慢,第二个句子时间过得有点快。生:第一个句子把36小时分成“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几个时间段来写,感觉时间特别长。师:那么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这样写写出了父亲挖掘的时间非常漫长,但是他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仍然不放弃继续挖。生:这样写更体现出父亲挖得非常艰辛,因为课文后面写他挖了这么长时间已经挖得“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是呀,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对父亲的外貌进
11、行描写呢?生:这个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体会到父亲为了救儿子,他已经伤痕累累了。生:我体会到父亲虽然已经挖得疲惫不堪,双眼布满血丝,衣服也破了,非常辛苦,但他仍然坚信自己能救出儿子。出示句子(练习说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的耳边一直回响着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师:课文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来说明父亲当时的行为与心情,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教师抓住文章中具有特殊表达形式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通过句子
12、比较体会时间的漫长,更让学生通过外貌描写体会父亲行为的动力源自对儿子深深的爱。教师通过比较语言、想象心理活动、学习写作方法等教学行为,依托文本学语习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在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地交融,充分地彰显语文本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可以在文本语言的“空白”处、匠心独运的修辞方法处、错落有致的段落层次处等加强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言形式予以品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过于注重朗读指导的“技巧性”在课堂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些美妙绝伦的文字到了学生嘴里却显得生硬、干巴巴,毫无生气。于是就经常听到老
13、师这样指导学生的朗读:“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得再有感情点吗?”、“你把这个词语读得再重一点就更好了!”、“这个句子某个词语要轻读”等等,虽然教师费尽了口舌,但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以致越读越无精打采。对策:在诱发学生的情感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感的生成是和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的心灵成长同步的。有些文章的取材看似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是生活的翻版,对此我们可以采用诱发学生的情感,运用生活经验迁移法,引导学生回忆与之有着相同、相似的情感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显得“水到渠成”。教学片段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朗读指导片段学生在体会了母亲认为我的诗“精彩极了”,又带着期待的心
14、情,迫不及待地渴望得到家庭另一重要成员父亲的肯定,在焦急的等待后却得到了父亲与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首诗“糟糕透了”!第十四自然段:“我再也受不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朗读指导师:同学们,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生:我肯定会扑到床上号啕大哭。生:我会难过得跑到小河边去大哭一场。生:我肯定受不了父亲对我的这样评价的,我会非常伤心、非常难过的。师:请你带着这种体会试着读好这个自然段。学生带着委屈、难过的心情自由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个伤心的小巴迪。这里教师没有过多地进行朗读技巧指导,没有指导学生带着“伤心、难过”的心情读好
15、句子,而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种体会自己读好这个自然段”,使我的“情”与作者的“情”交融相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与文本相似的情感经历自己努力去读好句子,真情流露的朗读自然就显得“有感情”了。教师在诱发学生的情感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行为,使朗读指导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的有感情朗读不是靠朗读技巧指导出来的,而是靠诱发情感体验出来的。五、“演绎”思维在教学中的“惯用”演绎思维法是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法则刚刚与之相反。在本学期四月份学校举行的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中,有三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
16、版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可令评委们意外的是:三位教师前面的教学环节达到了惊人的相似,都是“激情导入检查自学整体感知直奔主题(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迫不及待地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词语来概括这是位怎样的父亲)”,于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了不起”一词,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词句让我们觉得这位父亲是位“了不起”的父亲?紧接着学生找到一句,教师就带领学生学一句,体会一句。虽然学生体会得也不错,但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对策:在系统地阅读文本后有效地运用归纳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一接触文本时就急急忙忙地让学生找文本的主题,忽
17、视学生系统地阅读,忽视文章情感的整体性,孤零零地提出几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句子所蕴涵的情感,易造成语文教学只剩下“筋骨”而没有“血肉”的现象。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后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人感动?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1)与其他家长的对比描写中体会父亲决不放弃的信念:其他家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以致人们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2)从旁人的劝阻中体会当时情况的危险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爆炸。(3)抓重点语句体会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与艰辛: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
18、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然后问学生:“学到现在,请你说说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位怎样的父亲?” 学生经过以上几方面的文本研读后,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早已因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而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了。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急躁,要沉下心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语境。系统地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的过程,就是加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归纳思维这一教学行为的有效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让学生在揣摩、品味、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丰满了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规范的教学现象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的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并将它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