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堂“三公开”课导学方案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河北镇中心学校 原克服学习目标:1.在观察比较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3.养成细致观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和态度。学习重难点: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的不同现象,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明确目标。(1)生活中我们描述记录声音的词有 、 、 、 。(2)音叉是一种 仪器,用来 和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 ,数字代表的是 。二、探究学习,交流展示,知道原因。1.使物体发出声音。各小组组长领取
2、实验器材和分组实验报告单。(1)下列物体我们用什么方法使它们不发声?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声?“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_组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我们的验证过程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发声时不发声时方法现象方法现象尺 子橡皮筋音 叉我们的结论(2)发声的音叉、鼓面、尺子、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点?(3)怎样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呢?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2.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你能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音叉的振动吗?教师演示集气瓶空气的振动和液体水滴的声音。3.思考: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的器官叫什么?在哪儿?4.交流展示,相机指导。5.小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3、,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目标自测。(一)判断:1、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4、敲一下鼓面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还能听到声音是因为鼓面还在振动。( )5.用力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击水面,水面会有波纹漾起。 ( )(二)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北风呼呼, 是空气在振动;小溪哗哗, 是 在振动;蜜蜂嗡嗡, 是 在振动;咚咚的鼓声,是 在振动;滴答的闹钟,是
4、在振动;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啊,声音!正是有了你,我们的世界 才如此美妙。四、板书设计: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 产生声音(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动观展练”让科学课更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后反思河北镇中心学校 原克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承接的是第一课听听声音,为探究第三课声音的变化做桥梁。今天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让学生“动”起来,在操作中有所悟科学课堂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
5、改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我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不管是课初的“使物体发出声音”,还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都让学生亲力亲为。为学生提供如鼓锣一类的物体,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在这里我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会发出声音,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了力”“物体产生了运动”,这样学生就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获。而在学生对比实验后,我以实例证实物体受到力,产生了运动也没有发出声音,造成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注意到不同的受力方式物
6、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研究物体振动的活动中。二、让学生“观”起来,在现象中有所得学生的科学探究如果一味重于“动”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探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学生的所获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当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好不容易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却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新的矛盾冲突。要带领学生继续研究,为此为学生安排了一个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的过程,推想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在前面动手的基础上,操作上更是简单易行,所以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思考、记录,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
7、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而这个活动我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活动观察塑料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简单操作,意在让学生关注到物体发声是的“振动”,第二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进一步观察研究,这相当于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将物体发声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理解起来当然就更简单。三、让学生“说”起来,在交流中有所展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动手、动眼的基础上,积极动口。在学生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解释后,我并没有止步。如果我要使正在发声的声音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能
8、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立即“说”起来了,而所说的方法正是源于对本科所学知识的运用,即通过使声音停止振动从而停止发声,这样的一说,实际就让学生从反面再次应证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的探究,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再次深化认识。让学生说说我们人是怎样发声的,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认知桥梁,同时在课的末尾我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对于声音还想研究的问题,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四、让学生“练”起来,在练习中有所获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判断和补全小诗两个目标测试题,目的就是利用少量的习题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享受课堂探究成功的情感
9、体验,更好地落实了科学课中的最容易忽视的情感目标。但教学让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锥形瓶在课前吹过以后热空气遇冷在杯内留下水,做空气振动产生声音时效果不明显。液体水滴的声音也没有给学生做一做,或让学生做一做。让学生知道不但固体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而且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2.从学生复习导入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需要加强指导,从“读一读”“做一做”到“想一想”。3.从学生课上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表达交流能力还比较差,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体验和描述不到位,要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积极交流。操作、观察、交流、练习是科学探究必备的四要素,只有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们的科学课才能更科学! 2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