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感觉很舒服。教师温婉亲切,自然平和,学生沉静善思,不急不躁。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学校的一节常态课的课堂。肖老师讲的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经过了高度的提炼,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学生听得专注,听得有收获。
亮点:
一、围绕一个中心,引导学生品诗。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杜甫的许多诗歌都是值得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用心去品读的。何老师想到了主题—为国而“愁”,为国而“喜”。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怎样表达他的情感的呢?何老师巧妙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分析:①用“愁”—“喜”作对比阅读分析。曾经的“愁”不在了,如今的“喜”不自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爱国心。②六个地点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传得特别快,虽然身还在外,心已回故乡!语文是人文和工具的结合,教者应让自己的古诗教学充满语文味。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教学整首诗,教者对诗中的关键字词,作一定的了解后,于是抓住了“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引发开去,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走进情境。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忧国忧民是不容置疑的,主讲的何老师作为教者将学生学习本诗的真正情感也较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尤其是适当运电子白板,多媒体相关资料绘声绘色;教者神形兼备的朗读。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作品内涵的理解,整个课堂基本按古诗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其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实,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三、适当拓展,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
1.在教完此诗后,肖老师联系《春望》,提醒:(一)读诗,说出心中的感受—“恨”;(二)对比读,说说两首诗的“泪”有何不同?(喜极而泣的“泪”和“恨”,“国破”伤离别的泪)有何相同?(“恨”,“喜”皆爱国)。
2.我认为教学中的第一个亮点来源于肖老师能够抓住诗文的重点,通过朗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肖老师在学习新内容后迅速引导学生找到诗歌重点---喜欲狂。后通过对“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及“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反复诵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高昂的情绪。
3.我所见的第三个亮点在于肖老师对文本的拓展。在让学生体会“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时,肖老师巧妙地链接到学生所熟识的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指引学生体会诗人的“喜”,借以旧识感受新知,且有一定的对比性,巧妙之处不言而喻。后在课程快结束时,给学生拓展杜甫诗中的其他名句,此时,教师联系前面营造的气氛,顺势铺延情感,此时引读悲极时诗人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怒极时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回到课文中的喜极时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在有情感基础之上的拓展及回归,使得学生在诵读时情感不由地呼之欲出,可见教师把设置各个环节时的独具匠心。
4.我认为肖老师的这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从很大程度符合了诗歌赏析的方法与方向,给学生以后对诗歌的欣赏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常见的古诗文教学多是流俗于对诗歌意思的诠解与对诗人情怀的揣摩。可是,诗歌本是最美的文字,是最富蕴藉的文体,蕴藉,即含而不露,诗歌即如此。从而对诗歌的赏析本不应揪其确凿的意思,而是应通过古人学诗之法—诵,以此去揣诗歌蕴藉,我个人认为,诵之频,体之味,方能揣其意,以扬其情。而肖老师的这堂课并不为学诗之法,而走了赏诗之道,学为轻,赏为重,把学生引向了正确的诗歌学习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