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走路的树教学案例一、问题背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在活动前让孩子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特别是阅读活动中,如果之前让他们知道了文本的角色、大致情景等,在课堂教学中他们还会有兴趣吗?但如果不让他们了解,老师又该怎么去发现孩子真正的问题呢?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两难的问题,我最初采取的方式是“绝对保密”。在好奇的刺激下,孩子们在活动开始时都显得兴致浓厚,可没过一会问题就出现了:孩子们关注的点各不相同,老师却无法快速有效的抓住这些点引领着孩子们前行,反而还常常被孩子们牵着走,偏离文本核心轨道的情况。随后,我调整策略,由“绝对保密”改为“和部分孩子说悄悄话”,即每次活动前找几名小
2、朋友试试,问问他们都看到了什么?找出他们的关注点和问题所在。这样的“试水”后,老师能较准确的把握孩子的问题,活动思路较以往也清晰了不少。可是,本学期我们使用的读本改为了重庆市新开展的分级阅读阅读树,而阅读树无论在画面数量还是故事内容上都较以往的东方娃娃有所增加和增难。在拿到一个读本时,孩子们很难像以往看单一的故事那样较快速的关注到主要角色和内容。新的问题再次摆在了我的面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即保证孩子的兴趣又找到他们的问题呢?走过了“保密”、“试水”这些将读本藏着掖着的历程后,可不可以试试“放手”呢?一个“大胆”的想法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以往我们总是在活动后才敢彻底的将读本交给孩子,可收效甚微,
3、孩子们似乎更期待下一个新读本的开启。既然孩子们想看,我们为什么不给他看呢?孩子不是才是阅读的主人吗?于是,一次新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二、情景回顾:(一)、请你看这里“新书推荐”为了有效的达到请孩子们提前阅读的效果,我将读本会走路的树单列出来,在集中活动的前一周放到了书架上,并且贴上了“新书推荐”。早餐后,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新的区角,告诉他们今天要向他们推荐一本新的图书,名字叫会走路的树“不得哟?树怎么会走路也?”我话还没说完,东东就着急的问道。“是呀,树怎么会走路嘛!”寒寒马上很肯定的说。“哈哈,太好笑了,树都要走路!”“也太神奇了吧!”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议论声!“是呀,树怎么能走路呢?”
4、我也故作疑惑的问道,“可是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它又是怎么会走路的呢?你们就自己到书里来寻找答案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涌向图书角,捧起了这本有点“神奇”图书(二)你发现了吗自主阅读第二天,餐后活动中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读本会走路的树。“发现树是怎么会走路的了吗?”看到他们看得挺认真,我忍不住问道。“风吹起来了,它就会走路了。”小宇很认真的说,并且手指着画面。(这是一幅森林的情景图) “我觉得是因为它长在水里,所以它就会走路了。”小炜接着说。 “树长在水里?不会吧!”我摇摇头,表示不相信。“你看这个地方嘛,这里是蓝色的,就是小河呀!”小炜急切的说。“张老师
5、,我知道树是怎么会走路的了!”寒寒突然大声的说:“你看这里,这里有小河,它们在小河里飘来飘去,所以就会走路了!这个也太简单了!”寒寒非常自信的说道。“不对!”小骞立刻反驳:“他们是从山上掉下来,所以就会走路了。你看嘛,嗖,落下来了。这个山坡好高哟,哈哈!它们还在水里走迷宫!”小家伙一边说还一边比起了手势。 . 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在关注读本里的某些场景了,并且将这些场景与问题“树是怎么会走路的?”进行链接。可是,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关注的目光绝大部分都停留在读本的前半部分,读的也很粗浅,关注的多为自己感兴趣的画面。第三天:“宝宝,你发现树会走路的秘密了吗?”我走到宝宝旁边,轻轻
6、的问道。“是工人叔叔把它砍下来,然后把它扔在河里,它就会走路了。”宝宝一边翻书,一边回答。“它一直在河里走吗?”“不是!”“那它到什么地方去了?”“跑到这个木房子里去了。”(其实是一座木材加工厂)“那它现在怎么走路呢?”“嗯,我不知道!”宝宝一边摇头,一边往后面翻了翻。“老师,我知道!”越越凑过来说:“是小兔子请来了马车,它坐到马车上就会走路了。” “坐在车上是走路吗?”我追问到。“嗯,好像是吧!”越越不是很肯定的回答。可能她也觉得这个答案有问题吧,于是又说:“我再看下也!”在前一天阅读的基础上,孩子们这次的阅读明显的更细致了:他们发现了事情的先后顺序,开始关注文本的后半部分和文本里的另外几个
7、重要角色。但是却没有将故事里“兔子”、“伐木工人”“木匠”“树”进行一个逻辑的联系,没有看出其实马车就是由“树”做的。第四天:和前几天一样,孩子们早餐后读起了文本会走路的树。东东和行行刚看一会就哈哈大笑起来,还你推我拉的。我正想提醒他们小声点,就听东东说:“你要用力拉哟,不然砍不倒哈!”原来他们是在模仿读本里伐木工人砍树的情形呢。“找到树会走路的秘密了吗?”我问道。“我找到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声音回答到,原来是姗姗!“在哪里呢?”“它变成了一辆马车,就在最后一页!”姗姗很肯定的说道。“不对,那个马车是小兔子的,不是树变的。”东东立刻反驳。“你才不对,”馨馨也大声的说:“这个马车就是那棵树变的,
8、你看嘛它们颜色都是一样的!”为了让大家相信,馨馨指了指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到底是不是呢?你们自己再看看吧!”我没有肯定他们的任何一个,而是将问题又抛给了他们。于是,大家又翻开了自己的读本,继续寻找秘密的答案。(三)原来是这样集中阅读经过前面几天的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已经发现了答案的所在,没有发现的孩子也对故事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在孩子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没有再像以往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集中教学,而是请孩子们自己来说,或者补充一下别人所说的的方式开展了集体活动,同时在最后对文本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梳理。因为孩子们对文本中的角色、事件关系等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孩子去
9、关注细节,解决他们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比如在自主阅读中,有的孩子认为这棵树原本就是长在水里的,因为下面是一片蓝色;还有的孩子认为被工人抬走的是树的下半部分;也有孩子说小兔子一直都和树在一起在集中活动中,我们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进行了寻找。同事我还针对文本里几个小的科学点进行了发掘:如树上的圈表示树的年纪,叫年轮,通过年轮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棵树生长了多少年;水由高处往地处流,所以树可以沿着水“走”到山下。通过这些细节和问题的解读,孩子们对文本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四)还可以这样走活动延伸在文本里,这棵叫茂茂的树通过变成木车实现了自己走路的梦想,那除了木车,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也能走路呢?为此,我
10、们又展开了讨论:还可以怎么走?孩子们各抒己见:笑笑说:“可以把茂茂做成玩具,小朋友在和它玩的时候它就可以到处走了。”壮壮说:“可以把它做成飞盘,一扔就飞出去了!”雨雨说:“可以做成爷爷坐的轮椅!”诚诚大声的说:“可以把它做成纸!”“做成纸怎么走路呢?”我有些不解。“我们上学期不是学了纸的秘密吗,里面说树可以做成纸,我们再把纸做成风筝,它不就会走路了吗?”“说得太好了!”诚诚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而小朋友们的思维似乎也被打开了,有了更多新奇的想法。“老师,可不可以把它做成裙子呢?”平时最喜欢穿裙子的馨馨问道:“我可以穿着它到处去玩,带它走路。”“我可以请爸爸把它做成陀螺,这样它也能走路!”睿睿兴奋
11、地说。 在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又拿起自己的画笔,将刚才的想法描绘了出来,并且放到了阅读区。三、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毫无保留的在活动前将文本交给孩子,那么到底这样的放手有没有用呢?它在哪些方面较以往的“保密”方式有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孩子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在以往的阅读中,孩子更多的是在集中教学里对文本进行阅读。因为活动时间紧凑,老师常常在孩子几分钟的阅读后就开始集中教学,孩子不得不被动的被老师拉着走,这就导致了部分孩子即使在活动后仍然不知道文本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但是在这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却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他们不仅自己读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更尝试着构建出文本的大体框架。这就为他们在集中阅读中快速的进入文本起到了很好的铺垫。2、有效的挖掘孩子的问题和关注点:在“保密”的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去设想孩子的问题和兴趣点。同时因为阅读树内容量较大,如果还是找部分孩子“试水”,那么更大部分的孩子对文本仍然是陌生的。而作为新教师的我,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问题归结到一起。于是,这样的“放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孩子们的自主阅读中,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并有充分的时间予以思考和解答。同时,还能紧扣孩子的关注点进行集中活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