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懂得知耻是自尊的表现,自尊不等于虚荣。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身存在的缺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尊心。 【教学重点】知耻是自尊的表现。【教学难点】如何克服虚荣。【教学方法】故事讲述、情境教学、讨论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了要感受自尊的快乐,我们不仅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还要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和喜爱。那么,为了感受自尊的快乐,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有意掩盖自己的不足呢?是不是就可以不知耻,爱慕虚荣呢? 【新课教学】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板书)一、知耻与
2、自尊(板书)第一环节:成语解析 同学们听说过“知耻近乎勇”这个成语吗?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一下它的含义。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情形,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正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可见,知耻对我们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听了“知耻近乎勇”的故事,知道了孔子的观
3、点,请同学们议一议对“知耻”与“后勇”的看法。 学生分组议论,四人一组。 教师抽23名学生回答对“知耻”与“后勇”的看法。 教师点评:兵败吴国是耻;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赢得列国的尊重,这些是勇。这里的勇,是理性的,不是盲目的。不仅如此,知耻还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相符时,就应有一种羞耻感,有了这种羞耻感,自己才能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选择。第二环节:学生举例 方法一:学生在小组里列举自己亲身经历或听到的知耻的故事,并思考,在这些故事当中
4、,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羞耻之心,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抽12名学生举例说明,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不知羞耻的人,就永远不会有自尊,而且还有可能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教师讲解唐太宗的“羞耻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耻的理解。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向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至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sn)无不致远,行游四方
5、,供顿烦劳”。 教师:唐太宗为什么会“羞耻尤甚”?唐太宗对太子的告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教师抽学生回答并点评。 做人不能没有自尊。真正有自尊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方法二:(备选) 播放动画:耻辱戒指、浪子回头的格林尼亚思考:知耻与自尊的关系是什么?从这两个故事中,同学们都意识到了做人要有羞耻之心,它可以使我们改正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完善自己,并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第三环节:擦亮眼睛,看清自己 有时,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
6、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失望,甚至产生沉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一些信心,同时,要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稳步前行。学生借鉴教材关于小明的事例,对照自己,拟定一个认清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方案。 现有的缺点改造方案将拥有的优点 要求:(1)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可以与同桌讨论。(2)填写完毕,相邻四人进行交流,在相互支持与鼓励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教师小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
7、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 二、虚荣与自尊(板书) 第四环节:看图说话 教师向学生展示下面的三幅图片。 学生思考并讨论: (1)三幅图片中的主人公的做法对吗? (2)你认为他们的言行反映了什么心理? (3)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第一、三幅图片中女孩的做法和第二幅图片中男孩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虚荣心在作怪。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已有的言行举止是否与虚荣有关,比如:互相攀比穿名牌;骑高档自行车;比头饰、书包、手机、家世等等。这种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它不仅会影响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时甚至会使人酿成大
8、错。 第五环节:列举事例、案例方法一:学生4人一组,先学习教材中关于虚荣心的叙述,再说说生活中某些人爱慕虚荣的具体表现,再分类列举关于虚荣心的事例、案例。 (1)关于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事例; (2)关于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事例; (3)关于因爱慕虚荣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4)关于因为虚荣心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 教师抽四个学生,各介绍一个事例或案例。 教师点评。 方法二:(备选) 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人爱慕虚荣的具体表现。 教师小结: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过度,因为过度就是虚荣的表现。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自尊不是虚荣,虚荣是扭曲的自尊心。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耻与自尊,虚荣与自尊的不同表现和相互关系,我们知道了自尊必须要知耻,同时也明确了自尊不是虚荣,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自尊,才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归纳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