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学设计课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科目 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 1课时提供者王称强单位忻州市第三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说明外力作用的4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
2、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进行了说明。同时强调了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运动。本节是整个第四章内容的总领和学习基础。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待地理学习的态度很好,通过近半年的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分析能力。班级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思考,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面,但个体差异较大,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本着鼓励学生和激发学
3、生的角度做出适当的选择。课堂中会出示相应的漂亮景观图,要注意对学生的调控,他们是可爱好奇的孩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以中国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导入。2、地质作用及分类3、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4、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手法5、总结学生结论6、分析总结侵蚀地貌的成因并对本节所学知识巩固练习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引入:以中国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导入。1、欣赏1、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讲述:地质作
4、用及分类并对比。2、学生分析2、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培养学生目的性的进入学习3、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3、学生根据自己的常识,以书示例展示地壳的运动形式3、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效果更佳。4、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学生理解定义4、形成基础,为后面的分析埋下伏笔。5、总结学生结论5、学生理解改正错误5、使学生在自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完善知识体系6、分析总结侵蚀地貌的成因并对本节所学知识巩固练习6、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并回答练习6、学以致用七、教学评价设计项目名称 评价内容 权重 得分 自学 自学准备到位,动作迅速。自主思考,提炼问题。 15分 发言 敢于开口,声音洪亮,简洁流畅。 15分 合作 乐于参与活动,能倾听、交流、归纳。 15分 展示 展示竞争充分,评价恰当。 15分 八、板书设计板块构造学说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主) 垂直运动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高温高压 变质岩 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