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打印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88436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 大) 2、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空气受热时会 (向上 )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因为地球是一个(球 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 ( 不同 ),各地的( 冷热程度 )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6、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7、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0、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11、(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78%)的(氮气)。 1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3、(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4、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5、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6、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 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3、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6、(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0、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1、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2、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6、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7、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水和沙子相比,(沙)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它们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0、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1、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快) ,散热也(快 ) 。 22、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 ) ,这种现象叫( 蒸发 )。 23、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 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应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 6、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 )应改为“颜色深的物体比颜色浅的物体吸热快” 7、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 )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 8、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9.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 × ) 10.云、雾、雨、雪、霜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 ) 11.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 12.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 × ) 13.全地球上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迟早有一天,海洋会溢出来.(×  ) 14.温度计的液面达到的刻度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 ) 15、人们根据需要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 16、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一样的。(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_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1)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2)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 (3)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 2.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1)    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3、深色物体升温)【快 】,降温【快 】;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慢】。 (1)快         (2)慢 4.水【受热】 变成水蒸气,(【受冷】 变成冰。水蒸气【受冷】变成水或冰。冰【受热】变成水或水蒸气。 (1)受热   (2)受冷 5、铁球加热后,体积会【变大】(1)变大  (2)变小 6、要想尽快的冲一杯糖水,应该用【热水】 (1)热水 (2)冷水 7、【黑】 颜色的物体吸热性能强。 (1)黑   (2)白  8、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 (1)固体 (2)气体   (3)液体 9、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0℃以下】。 (1)0℃ (2)0℃以上   (3)0℃以下 四、问答题 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如:蜡烛、巧克力、松香等遇热会熔化成液体,遇冷会凝结成固体。 B、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如: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等。 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 答:因为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金属吸热快,可以尽快将菜做熟。塑料吸热慢,避免做菜时烫伤。 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 答:因为同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深色衣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天会感觉温暖;浅色衣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 5、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至少五种)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缝隙。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一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等。 6、大自然中水的化身 答: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空气中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7.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答: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8、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9、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10、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 答:阳光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种物体传给其他物体。 11、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第三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进窥探兵的耳朵。 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 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分贝数值越大,噪音越(大)。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20、列举三个现象证明声音的产生:发生的锣在(振动),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通过实验可以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1、在生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减少噪声的措施。请举出三个实例:(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外传播。( 2)、加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屏障。 (3)、给添置隔音设施。 (4)、给机器上足润滑油,即防止产生噪音,又能保护机器。 (5)、在耳朵处加塞隔音装置,如好的耳塞。 22、0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2)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米/秒。 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因素有关。 23、连线题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6) 听神经 收集声波 (5) 耳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脑 (2)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受的信号 (1) 耳廓 传递振动 (3) 鼓膜 传送声波 (4) 听小骨 产生振动 24、按照发声、传声、听到声音的顺序,分析一下你是怎样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的? 答:教师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空气时,会使空气产生振动,振动的空气传进人的耳朵,遇到鼓膜,声波就会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之中的听小骨在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内耳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 第四单元: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22、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3、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我们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一、我学到的科学知识 1、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色素,它是一种添加剂,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 3、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少食腌制食品等。 4、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5、通过给指纹分类,我们发现主要有弓形、箕形、斗形三种指纹。 6、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七米长的消化系统,其中消化道是用蠕动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7、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 8、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9、吃馒头时,感觉有甜味,这是馒头中淀粉变成糖的缘故。 10、排序和分类是整理资料的常用方法,其中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把动物分成了三类。 二、我研究科学的能力 1、判断 (1)食物中的蛋白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供给维生素。 (×) (2)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 (3)加工食品能长期保存,所以我们应该多吃。 (×) (4)吃饭时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消化。 (√) 2、选择 (1)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是( B )A.鸡蛋 B.芹菜 C.馒头 (2)下列材料中,导热性能最强的是(C),最弱的是(B),居中的是(D)。A.木板 B.棉质毛巾 C.金属把手 D.瓷砖 E.玻璃瓶 3、用线把下面的食物和它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连结起来。 芹菜 牛肉 苹果 米饭 豆浆 玉米 蛋白质 矿物质 维生素 碳水化合物 油盐糖 (每天不超过25克) 豆、奶类 (每天250克) 虾肉蛋类 (每天125—200克) 4、①根据所学知识,填写食物金字塔。(7分) ②对照食物金字塔,科学分析自己的饮食情况。 我的优点:营养种类齐全,数量足。 我的不足:营养比例不平衡,如油盐糖较多,蔬菜较少。 我的改进方法:注意营养的科学搭配,多吃蔬菜、水果等。 5、记录塑料实验的排序结果。(3分) 褶皱程度 抗拉性能 透明度 食品保鲜膜 ☆ ☆ ☆ ☆ ☆ ☆ ☆ ☆ ☆ 食品塑料袋 ☆ ☆ ☆ ☆ ☆ ☆ 衣物塑料袋 ☆ ☆ ☆ 三、我掌握的科学方法 1、填写人体的消化器官名称,并写出食物的“旅行”路线。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人们都知道“病从口入”,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答:(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腊食品。(4)多吃绿色食品。 3、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为什么? 答:能,因为胃肠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第五单元: 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全册主要 实验题 1、设计实验研究热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任选其一) 实验名称:热在固体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酒精灯、金属勺、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在金属勺前端、中间、后端分别点上蜡,等其凝固 (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勺,用酒精灯在前端加热,观察现象蜡的熔化情形 实验结论: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名称:热在液体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烧杯、茶叶末 实验过程: (1)把三脚架放在酒精灯上,三脚架上放石棉网,石棉网上放烧杯。 (2)、点燃酒精灯,把茶叶末放入水中加热,观察茶叶末的运动 实验结论: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 2、设计实验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固体液体和气体任选其一) 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利用有和水设计实验研究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实验材料:水、油、酒精灯2个、铁架台2个、烧杯2个、石棉网2个、火柴、温度计2个 实验过程: (1)、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一分钟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2)、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六分钟 实验结论: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4、设计实验研究雨的成因 实验名称:雨的成因 实验材料: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玻璃片、水 实验过程: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2)、把玻璃片放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的。 5、空气会热胀冷缩吗?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的科学实践 6、设计实验研究热水在降温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名称:热水在降温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架上,下部浸在热水中。 (2)、每隔两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当时的水温。总结降温规律。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先快后慢 1、我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的方法有 4 种。 主 要 的 做 法: 揉、搓 、吹、弹击、抖动保鲜袋。 揉、搓 、 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 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保鲜袋,来回抖动保鲜袋。 7、写出制作“土电话”的方法,并分析它是怎样传声的?(6分) 答:制作材料: 两个纸杯、一根长线、两根牙签 制作过程:(1)、找两个纸杯,在每个杯底戳一个小洞。(2)、找一根长线,穿过两个杯底的洞,在线头处捆上一小段牙签或打个结。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做成了。 传声原因:当人对着纸杯说话时,纸杯的底部就会振动起来,振动被细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的底部,这个纸杯底部的空气也振动起来,于是,对方就能听到声音了。 8、通过玩弹橡皮筋活动,我对“弦”的音调高低的认识。 (1)、弹拉紧的橡皮筋,我发现:音调变高。(2)、弹变短的橡皮筋,我发现: 音调变高。(3)、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我发现: 弹粗橡皮筋时音调低,弹细橡皮筋时音调高。 9、生活中,人们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噪音?(至少举出三例) 答:(答案不唯一)例如(1)减少噪音源;(2)在家中安装双层玻璃窗;(3)多用木质家具以吸收噪音。 10、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答: (答案不唯一)例如(1)在瓶外使用吸声材料松松的包裹;(2)在里面装上满满的水使振动不能发生;(3)在里面装上有孔的柔软材料使振动不能发生等。 11、让我们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并将它们按照传播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13、计实验研究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 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14、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制作其它乐器) 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 制作过程: (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 (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 制作评价:这就是我制作的一件小器“水琴”。它的优点主要有【 】。 15、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滴管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16、用漏斗、软塑料管等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 实验过程:(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