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霖铃教学案例调动情感,欣赏诗歌雨霖铃教学案例1、导入师:花儿会落泪,叶儿会流血,高山也有伤心的时候,同学们相信吗?生:不大相信。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霖铃,学了之后或许大家能理解一点。2、熟悉课文一分钟时间自读课文,解决字音问题。噎y 那哪 堪:承受3、赏析课文师:这首词写了什么事情?生:送朋友。师:柳永与情人的离别。哪句话形象地写了离别的情景?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请你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生:挥着手流着泪,没有一句话。师:挥这个动作可否用其他动作代替?生:握。师:为什么?能加个形容词吗?生:紧紧地。师:看出什么东西?生:感情深厚,依依不舍。师:分别了吗?何以知之?生:即将,“催
2、”字可以看出来,当时他们一定很缠绵。师:下片会写什么呢?生:离别后的思念。师:下片钟表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生: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教师举例自古伤离别之事),柳永与情人的离别有何特殊之处?时间上?生:清秋时节,悲上加悲。师: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虚设。说明词人无奈孤独凄凉。师:除了直接抒情之后还有间接抒情,有哪些语句?生:杨柳岸晓风残月。师:这种情感是如何衬托出来的呢?生(回答不了)师:残月令人伤悲,晓风是清晨之风,令人寒意十足,心灵上更悲。那么上片中间接抒情的有哪几句?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师:寒蝉凄切之声令人凄凉,为下文作铺
3、垫。景起到了衬托情的作用。师:“念”句景是如何显出情来的?生:衬托,心情与环境相吻合,心情沉重,环境中的暮霭也很沉重。4、听课文录音朗读师:让我们以一种声音的方式感受作者之情。听课文录音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准备朗读,读出缠绵悲苦的感情来。齐声朗读,个别示范朗读。教师点评:好。5、课堂小结写作手法情景交融是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描绘中总会融入了作者之情,世上万物都会融入作者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君不见满川红叶,尽市离人眼中血。”“寒山一带伤心碧。”如此看来花儿会落泪,叶儿会流血,高山也会伤心的,当然这都是融入作者的情感的。三、教后反思这节课上,老师非
4、常好地做到了作为一个主导地位的角色,把课堂还原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去进行诗歌鉴赏。课堂环节非常流畅,师生交流频繁融洽。教学目标明确,以这首词为文本载体学习情景交融的诗歌表现手法,并始终围绕这个目标。但是谢老师在如何展开欣赏情景交融的环节上显得相当的苍白。不可否认让十六七岁的学生去体验成人的爱情,总有许多不便交流之处,但是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的,体会虽然不能切身,但是最起码的感受是应该有的。另外,虽然这在德育上这是个禁区,但是文学的学习还是不能回避的。本堂课上,教师对情景交融的手法落实主要体现在字词的赏析上。流于一种形式,停留在字面,不能深入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层面。字词赏析
5、只是第一道程序,我们并不完全排斥它,但是分析用词用字一定要归结到作者情感的表达上。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执手”本是握手意,学生理解出错,老师应该直接明白指出,这样其他的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挥手”的意思,“挥手”只是离别之后,上船了之后,双方挥手再见,这样的情感怎能同双方手握手,依依不舍,泪流满面,脉脉无语相比。另外一个“泪眼”就让我们非常明白的看到双方那痛不欲生的伤心,谢老师都忽略了。再如“凝噎”二字简直就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双方悲痛的情感在喉咙上的体现,那就是喉咙的蠕动。用字用词的赏析,不能就字论字,特别是作为诗歌,有些词汇是意象,不是简单的名词,其背后所蕴
6、涵的情感直接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这一点在这堂课上可以说一点都没有做到。例如“寒蝉”、“长亭”、“帐饮”、“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酒”等意象,表达离别柳永不可免俗的运用了离别时常用的一些意象,如“长亭”、“帐饮”、“杨柳”、“酒”等,这些约定俗成的可以不用详细分析,然而直接关系本诗意境的“暮霭”、“楚天”、“晓风”、“残月”等谢老师也只是点到即止或擦边而过。以上这些意象不仅是单纯的写景,本身就已经带上情感了,“寒蝉”的悲戚在一开始就奠定了离别的感情氛围,“帐饮”的无绪不正是伤心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吗?“暮霭”之沉沉也正是离别之人心情的沉重。还有让后人千古吟唱的“杨柳岸晓风
7、残月”,想象酒醒之后,独自一人伫立在残月下,迎着晓风,那种凄凉何以言表啊。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并不是很难,更难的是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这个课堂教学和我对诗歌教学的体验,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尝试。(一)、创设诗境,激发兴趣在不能谈恋爱的前提下我想触及这方面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让我们去假设去想象,身处其中会是怎样的感受,正如上面“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例子。学生没有体验过爱情的别离,但是高中生已经开始住校了,对家的思念,离家的痛苦感受已不粗浅了,情境创设完全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浓厚,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共鸣。因此,诗歌教学
8、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如教学将进酒时,师生先共同欣赏搜集到的黄河图片和李白电影片段。将学生带入到了惊涛澎湃气势恢弘滚滚东流的黄河边,感受李白的豪情。(二)、相同情景,比较补充学习古人读书作注作批的方式,以诗解诗,也就是常说的是诗句比较赏析。例如“都门帐饮无绪”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唱的“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即便是土和泥,也有写土滋味、泥气息”,这样一比较情感的体会可能会更真切些。比较补充可以做整体比较,也可以做局部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首诗歌从时代背景、立意、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比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皆为送别诗,
9、可作为比较;前一首诗描写的景物清新明快“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后一首描写的景物则黯淡无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云纷纷。”前一首是以明快的景反衬愁苦的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一首从黯淡中流露乐观的情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为以乐景写哀,一为以哀景写乐,各具特点。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是一种比较灵便自如的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如许多诗中都写到流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这些诗句都是写水的,本来没有什么联系,可以引导学
10、生从水的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从中看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诗人通过水可以表达许多复杂的感情。如教学登高时,我便要求学生积累写秋、长江的诗文名句。课堂交流时,学生背诵了不少的好诗妙句,然后我再用PowerPoint展示了我收集的诗文名句。学生在清新怡人的画面、舒缓动听的音乐、教师的适当介绍下欣赏记忆这些诗文名句,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丰富了知识。(三)、配乐诵读,唤起情感谢老师把配乐朗诵放在后面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前面的创设铺垫不到位,让人感觉到放前面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更直接快速进入那样的氛围。学生朗读之后的点评一定要到位,不能仅是好与不好,学生的情感把握恰当不恰当等展开评
11、价。甚至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背景音乐,效果相信会更好。教师的示范朗读本来能最好的阐释文本背后的情感,但是如果个人条件限制,那就播放录音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学生去模仿朗读,在前面到位的情景交融欣赏之后朗读一定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诗歌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音乐则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诗歌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诗歌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唤起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也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人进行心灵
12、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我在教长亭送别时就以李叔同送别为背景,相同的情境加上音乐的渲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途径。如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等中的“绿”、“敲”便是炼字的典范。再如一些诗句的欣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等。诗的语言精炼、浓缩、
13、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其次也要对诗中的重点、难点及有歧意和争论的地方讲清楚。再次诗歌的词、字、句篇不应割裂进行,在抓关键、抓难点、抓诗眼教学的同时、也就解了“炼字”、选调、琢句乃至立意的问题。(五)、补充形象,启发想象诗歌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如对梅,诗人往往给它以高洁、凌霜傲雪的性格。但是“
14、零落尘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梅的孤傲。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却写出梅的不争的性格。同样是咏梅,由于作者对其倾注的感情不同,梅的形象也就不同。另一方面,诗歌囿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所谓“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进行补充。用读者的直接生活经验去补充。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登山时的感受去补充。其次,通过读书、阅览所得的知识营养去补充。最后还要围绕中心,有顺序的去补充。根据中学生是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多媒体在诗歌教学
15、中的应用,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学生理解了诗歌,领略了诗歌所描写的美景,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后,我常常顺应学生爱画、爱美的心理,让学生根据诗意,在图画纸上、电脑上作画,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诗歌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受到了在场师生的赞许,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增强了其诗歌学习的兴趣。(六)、领会意境,再创诗歌诗忌直露,讲究含蓄。诗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但又不排除说理,而说理也离不开形象,它常把哲理寓于形象当中。诗的语言又十分精炼,字少意多,内容又多跳跃。因此,诗歌教学要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什么是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对形
16、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一般来说,意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客观事物,二者和谐统一,形成意境。例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其客观景象是:时值黄昏,城中荒疏空寂,寒风中传来号角悲咽之声。作者由此而产生悲切凄凉之感,由是形成了作品特有的意境。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具体分析,不要先入为主定框框。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不一定都是慷慨激昂,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在革命低潮的时候,也写过一些表现愁闷心情的诗作。同样,李白的诗也不都是旷达的,杜甫的诗也并非都是愁苦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体会。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诗中写了许多梦中的美境,是为了表现现实的龌龊,表现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17、,反映诗人超凡脱俗的愿望。引导学生把握与作品有关的材料。诗歌的题目、写作背景和目的、诗前的小序,都不可忽略。如要读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对诗歌前的小序非掌握不可。很多诗的内容,必须在掌握了有关的背景材料之后才能深入体会到。综上所述,引领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分析上,那样已经严重剥离了文本作为情感载体的功能,学到的语文是死语文,没有情感的语文。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验诗歌的情感可以尝试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当然以上的反思也只是个人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继续探讨如何才能让身处音画泛滥、多媒体普及的时代的中学更好地体验文字的情感。这不是一个
18、容易的课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拔法。三、教学过程(一) 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19、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
20、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
21、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
22、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
23、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
24、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3.围绕诗眼,体会
25、全诗的基本结构: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分析角度提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元代
26、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
27、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六)朗诵,总结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
28、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29、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七)作业布置1、 背诵全词。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老师朗读指导: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
30、面。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1、学生个别读。2、同座讨论: 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31、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
32、读后的感受。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学生逐句品读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这首词,句句、层
33、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四)小组交流讨论: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2,学生齐读课文。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