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此为刘琪老师2013年10月16日在阜阳市2013年第二次联片教研活动时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听过这节课的老师们对这节课肯定有自己的评价。刘老师百忙之中整理并展示出来作为大家研讨的对象,希望大家能对此展开研讨,更能借此举一反三,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市教科所周鹏
《第一次》 教学设计
阜阳市颍州区莲池小学 刘琪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体会小男孩的勇敢,有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
3、掌握基本的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的勇敢,简单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章内容 字典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师:这节课,刘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篇佳作,这不是我们书中的课文,是在课外读物上选取的,老师想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做例子,咱们一起通过学习区发现课外美文的阅读方法,以有利于大家今后更好的阅读。这篇文章就是孙继梓翻译的《第一次》。
2、板书课题,师:对于你们这是一篇陌生的文章,首先我们要看它的什么?(生:题目)齐读课题
3、质疑:你想知道什么?生自由提问,师归纳:谁的第一次,第一次干什么?为什么是第一次?咱们就这样围绕题目提出了质疑,这就是——关注题目(板书)
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
1、自由读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师过渡:咱们带着疑问走进文中,拿出文章纸和笔,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
利用工具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字词并反馈
出示:啧了啧嘴 积蓄 憋足了劲 幽默
学生认读,并放回句子中同桌检查读相关的句子。
2、教师师范读,生听,注意字音以及文中人物的对话。
3、把握文章大意,文中主要写了谁,做什么?(解决题目的质疑 )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初读不仅解决了对题目的质疑,还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关注文章大意有利于我们整体了解文章,这是阅读的一种能力,也是阅读方法。(板书:关注文意)
三、关注人物,体会重点语句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读懂了文章是不是到此就可以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所以对于一篇美文我们还应该走进去和文本对话,读熟它、读透它!现在,我们再读文,相信肯定有某个段落让你体会,某个句子让你有疑问,某个词让你有思考,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生自由提问,师小结:你们的话题大多跟文中的主人公——小男孩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去认识他。
1、走近小男孩
画出相关句子,并批注。
反馈、交流同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预设句子)——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预设:体会到男孩的柔弱但仍信心十足。)板书:柔弱 信心十足
——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前方。(预设:从“既-----也不----”体会小男孩的犹豫,从“固执”、“注视”感受小男孩面对困难的坚定。师引导体会,小男孩此时想什么,带着体会感情朗读。)板书:矛盾 犹豫 害怕
——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体会小男孩登上台阶所付出的努力)板书:憋足了劲
——了不起的胜利!(成功的自豪) 好一个登山者!(老爷爷的鼓励)板书:登山者
师小结:从小男孩登台阶的过程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生:勇敢、不放弃、坚定……(板书:勇敢)(板书:勇敢)这个一周岁的小男孩真的让我们——(敬佩、学习)再来夸夸他,(齐读最后两个感叹句),我们就是这样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认识了人物,体会了情感(板书:关注了人物,体会了情感)。
2、关注对话,分角色朗读,你认为谁的话含义深刻?
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老爷爷的话:
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峰进军。
生自由交流,谈体会,师小结:万事开头难,难在第一次,这也就是题目为什么是“第一次”。
3、讨论:妈妈和奶奶的话,你赞同谁,为什么?
生简单交流,师随机:是呀,我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信任,所以有时父母的放手反而是一种爱,小男孩的壮举就是妈妈鼓励、信任的结果。
说话训练:假如让你推荐这篇文章给爸爸妈妈看,你的理由是————。(师及时评价:我听到了你们的心声!)
4、品读结尾:
过渡:作者也听到了你们的心声,在文章的末尾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
出示: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呀!
生齐读,指名读,师:你怎样理解?(生自由回答)
小结:你们的体会,让老师自豪!是呀,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呀,当你升入高中你会第一次面临许多科目;当你考上大学,你会第一次背上行囊去他乡求学-------(师边说边画省略号),太多太多的第一次需要柔弱的你独立去面对,也许你会害怕,也许你会犹豫,但希望你像小男孩一样信心十足,憋足劲,相信你也会是个了不起的登山者!(师指着黑板的板书一一擦去板书),短短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生答:体会、感动、力量-----)这就是这篇佳作的魅力!
四、总结写法,阅读延伸
1、总结读法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师指黑板,(生回答:关注题目,关注文意,关注人物,体会情感)读懂了它,体会了它,随着我们年级的增长,相信大家会学到更多的阅读方法。
2、阅读延伸
师:刘老师想问大家,这篇给予我们无限前行力量的文章你喜欢么?还有更多的作品等着你们呢!出发吧—
在文章纸的背面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篇美文,试着用我们今天发现的方法读懂、读透它,并写写你的体会,回头和你的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下课。
附板书:
第一次
关注题目
小男孩 台阶 勇敢 关注文意
困难 关注人物
、、、、、、 体会情感
课后反思:
《第一次》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不满一周岁的小男孩勇于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在他人的鼓励下勇敢登上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人生会有许多第一次,不要放弃,勇于面对。教完本课,回顾课堂,有以下几点感受:
1、以“读”为线索
教学时以“读”贯穿教学,《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引导学生初步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后,再读相关句子;接着听老师师范读,读后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默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做批注。就这样采用不同方式地读,不同层次地读,以达到读通、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深深体会到人生会有许多第一次,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也许会害怕、犹豫,但不要放弃!
2、“鱼”与“渔”同授
《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有利于丰富积累。教学时,我分版块一边引导孩子品读文章,一边梳理阅读方法。并在课堂结束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是通过——关注题目、关注文意、关注人物读懂了这篇佳作,那老师还给你准备了一篇美文试着用这些阅读方法读懂它。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我一直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如在查字典过程中小组分工合作,省时高效,合作朗读人物话语时,体会人物语言的含义。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时,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或写写你的体会……另外,从课前交流一直到课堂结束,我都在引导学生用眼发现、用耳倾听、用心思考,润物无声地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本节课不足之处不少:比如让学生自由读,读得不够充分,还不太透,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个别环节还要精简。毕竟是课外阅读,对人物的体会太细致,最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学着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再试着阅读补充的文章。今后如再有机会上这节课,会尽量弥补以上的不足!
附教学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次》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脚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啰啰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地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