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85083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单元 一、《史记选读》导读 二、秦汉风云人物(高祖、项羽) 三、汉初风云人物(淮阴侯、李将军) 四、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管仲、屈原、魏公子) 五、《史记选读》评价(读书心得) 每个单元均附文言知识教学及考核评价 教学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阅读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感受其中精神和艺术的魅力,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文化积累,提升人生品味,实现经典阅读的育人功能;在经典阅读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提高古代经典的解读能力,实现经典探究的课程价值。 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7-10篇传统经典篇目,初步理解司马迁与《史记》,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语言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2、 能理解把握作品内容,汲取人生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认识其中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拓展文化视野。 3、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积累文化常识,梳理巩固拓宽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通过班级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写1-2篇读史心得,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写探究性小论文。 三、 教学要求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重视基础,科学评价。 梳理巩固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能;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从文化视角出发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多样的评价形式。 四、 教学内容、时间、形式及具体安排(见附页) 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而且课文又都是长文节选,每篇文章若按常规一般需要4课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怎样克服?要做减法! 五、 教学策略 《史记选读》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 基础性与选择性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史记选读》应突出一个“选”字。“选”,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有面对全体学生所作的整体性选择,又有针对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选择。同时,也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高母语素养。教学过程中仍应指导学生加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2、 精读和自读 教材多长文,从第一个字讲到最后一个字,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这就要求“精读”和“自读”结合起来。所谓“精读”,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认真研习文本,不放过一个疑难处、困惑上,扎扎实实;而“自读”,则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必备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比如《淮阴侯列传》课文可分:(1)早年生活(2)井陉之战(3)被贬之后(4)“谋反”被诛。“论赞”,则让学生自读研讨,探讨交流韩信被杀的原因。 总之,故事性强,文本理解难度不大的地方,都应该运用“略”字诀,这样省出时间和精力,进一步组织探究,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 3、 实与活 实,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为准则,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法,组织实施教学,落实三文【文言、文章、文化(学)】教学目标,实现三文和谐统一。教学实践证明,“研习鉴赏式”是《史记选读》较为理想的常规教学方式。《史记》的刻画人物和叙事的艺术,堪称后世的典范,教学中可以就其刻画人物的艺术,如表现人物鲜明形象的生动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叙事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进行研读鉴赏。而“实”“补”“略”“比”“探”可称为“研习鉴赏式”的五大表现形态: “实”字诀:要抓那些有包孕、有张力的“字”,通过对这类“字”的辨析推敲触摸把玩,水到渠成地形成对文学、文化的感受和领悟。《淮阴侯列传》记“漂母饭言”:“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有以”书上没有注释,“有以”是“有所以”之意,可理解为“有机会”“有条件”。引导学生辨清“有以”才能理解韩信这句话表现的自信和抱负。 “补”字诀:《史记选读》多是长文节选,有的节选从教学和学生理解角度看,不一定最合适,往往节选后前因后果就不清楚了,①比如《项羽本纪》“巨鹿之战”的前因,“垓下之战”的前因等,就需要我们教师补前因。②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早年生活后,可以补充交代早年三个故事的结局,这是补后果。③还可以从课外的材料精选,激疑设疑,推动学生研读,如韩信纵论天下大势一段,能表现韩信作为大将军、大元帅的胆识和气魄,对我们认识韩信其人有帮助,“补”出来;李广与程不识将军比较一段,不仅可以看出李、程二人治军的不同,也为后面全面认识评价李将军埋下教学伏笔,也可“补”起来。 “比”字诀:就是比较、对比。比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教学中可以反复比较,两个人物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构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敌对的双方,这样对照起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消化文本。 “比”可以是两篇文本,但更多是一篇文章的比较,如人物的比较、性格的比较,命运的比较等等。如学习《淮阴侯列传》可以让学生把韩信打仗和项羽的不同处进行比较。 “探”字诀:就是探讨、探究。学完《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楚汉争霸中刘邦为什么会成功,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学完《淮阴侯列传》后可组织探究:韩信是西汉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功臣,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迫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在“研习鉴赏式”中,可适当适量穿插“活动体验式”。避免长期面对单一文本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审美疲劳”,有利于调动、激活和保持对课程的兴趣,将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汇整合的体验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①、辩论会——刘、项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英雄? 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诬陷? ②、影视观摩。选取与课本有关的精彩的片段,如: 《汉武大帝》中有关李广的片段,《王立群说史记》等。 ③、排演课本剧。 4、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研读 单篇教学。针对单篇的学习,学生可能提出一系列问题,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学习《淮传》,学生从文本的角度理解韩信死。 (1)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韩信死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他们的反应? (2)关于蒯通游说,补充《淮》记述的相关内容,读完思考:你认为韩信对刘邦是否忠心? (3)文中写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为什么要写蒯通之事? 这里列举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把思考引向深入。 专题研读 学完《淮阴侯列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讨《史记》关于韩信的其他记述:比如《陈丞相世家》、《萧相国世家》有关内容;研讨太史公评论后,我们可以引导归有光、李笠、梁玉绳等人对韩信的评价。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读”,全面深刻地总结“韩信之死”。 5、课内学习和课外延伸 无论从哪方面讲,《史记选读》这门选修课安排30-40学时,学习区区7-10篇文章都明显不足,诚不得已。这就是需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际上,让课堂所学成为引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方面。 我认为论文指导的教学方式应该贯穿《史记选读》教学的始终。这种指导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流程是: 给出参考论题或鼓励学生阅读中发现问题——提供参考书目、网站,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摘录思考、讨论交流——撰写论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注意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筛选探究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提高探究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和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整合勾联,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范式。 六、 教学实施 1、2010年11月16日第一次备课组研讨内容: ①教学内容的选定7-10 ②教学方法:自读为主,加强指导;全篇浏览了解,片段精度探究。 ③教学落实文言知识,鉴赏文学笔法,适当拓展文化;组织2-3次教学检测,指导写作1篇探究小论文。落实讲座老师。 2、2010年11-12月争取每周1-2次集体备课(以教、备组为单位)。 七、相关教学资料推荐(见附页)。 (附) 《<史记>选读》教学安排 2010.11.10 共三十课时 一、《史记选读》导读 《史记》导读讲座:司马迁其人其事 2课时 二、秦汉风云人物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7课时 1、高祖本纪 3课时 2、项羽本纪 3课时 ※3、自读:秦始皇本纪 文言知识教学:实词积累·虚词积累·词类活用 1课时 三、汉初风云人物 ——《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刻画 7课时 1、淮阴侯列传 3课时 2、李将军列传 3课时 ※3、赵世家 4、文言知识教学:实词积累·虚词积累·文言句式 5、《<史记>选读》书面考核 1课时 四、春秋战国风云人物 ——《史记》的理想人格 8课时 1、管仲列传 2课时 2、屈原列传 2课时 3、魏公子列传 3课时 ※4、自读:刺客列传 5、文言知识教学:实词积累·虚词积累·文言句式 1课时 五、《史记选读》评价 4课时 4、《<史记>选读》读书心得交流 2课时 5、《<史记>选读》考核评价 2课时 (附) 《<史记>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2010.11.10 1、《史记》(点校本) 中华书局 2、《白话史记》 杨燕起 陈焕良等译 岳麓书社 3、《史记选注集说》 韩兆琦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5、《史记精华录》 清·姚苧田节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6、《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李长之 三联书店 7、《司马迁》 季镇淮 北京出版社 8、《史记通论》 韩兆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李开元 山东教育出版社 10、王立群说《史记》(附音像资料) 王立群 长江文艺出版社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