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时:精彩从我开始古人常用 “凤头” “猪肚” “豹尾” 来形容写作, 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 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其实,“凤头” “猪肚” “豹尾”也可以用来形容语文阅读教学。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就是凤头, 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而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 认为猪肚厚厚重重, 实在有料, 因而大凡上公开课、研讨课, 第二课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而他们认为第一课时太简单了,就是学学生字词、理理层次、读读课文,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挖掘的,上不出精彩。殊不知,他们忽视了第一课时的精彩亮丽:第一课时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 没有花俏的教学手
2、段, 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是第二课时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完成了语文听、说、读、写中的很大一部分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虽然精彩,但是这个精彩却是从第一课时开始的。第一课时是精彩的开始,它的精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第一课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要审题、质疑问难,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往往能吊足学生的胃口,会激发学生探究课文、解决疑难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保持这份兴趣,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有
3、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从而真正将课文读懂、读透。 二、第一课时教学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课文常识、作者、作品、字、词、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生字绝大部分直接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中获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同样第一课时进行,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也在第一课时解决。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证。此基础上学习其它内容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三、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是第二课时精读精讲的基础。 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
4、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只有在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四、第一课时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极佳时机。任何好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培养而形成的。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便于学生了解课文背景资料和作者、作品,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物的事迹及表现出的思想品质,也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感悟课文打下了基础。而上述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第一课时的鼓励培养。除此之外,写字习惯的培养更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写字习惯主要是对写字姿势而言的。第一课时教学中
5、,指导学生写字的环节很重要,每次指导学生写字,教师都要重复写字坐姿及握笔姿势,还有运笔方法等。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只有第一课时才能给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给老师提供反复强调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第一课时的优势,努力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让精彩从第一课时开始呢?一、 预习课文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一步”。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必须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认,初步理解新词。2、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3、初步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4、提出疑难问题。5、搜集有关资料,例如:作者、作品、时代背景、课文中
6、人物的有关内容等等。学生预习充分,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这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一步”。 二、搜集资料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二步”。 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搜集资料还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因为理解课文必须先了解课文的背景。课前收集资料就是了解课文背景最好的方法。卢沟桥烽火一课记叙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学生虽然看了不少关于抗战的电影、电视,但他们从中了解的只是某一场局部的战争而已,对整个抗战却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卢沟桥事变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而
7、搜集资料,却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搜集资料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巩固记忆的功效。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生通过查阅资料不光了解到了李白有“诗仙”的称号,还了解了“诗圣”就是杜甫,“诗鬼”就是王勃。这样 一来,学生自然就记住了三位诗人。 三、抓课题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三步”。文章题目是一篇文章的 “眼睛” , 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它们有的概括文章的内容, 有的点明文章的主旨, 有的揭示文章的线索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 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
8、的中心内容。抓住课题,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 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探讨问题, 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在教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文时, 教师从 “和” 字入手, 引导学生将课题与高尔基的儿子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知道课文写的是两个人,既要写高尔基对他的儿子怎么样,也要写他的儿子对高尔基怎么样,要写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而高尔基的儿子写的是一个人,即高尔基的儿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学课文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高尔基对他的儿子怎么样,他的儿子对高尔基怎么样,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上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学习的境界中, 课堂教学到此可谓“水到
9、渠成” 。 抓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渐入文境的过程,此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主动探究、 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四、巧设教学环节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四步”。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杂,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10、读出疑问。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中解决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第一步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2、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还可以把难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们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这样的读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格外细心和用心,每个人都会去争当“小老师”。 在读完
11、第一遍课文后,应当把字、词教学穿插进去,要求学生读课后生字、词语,看看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在读生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尽量给生字组词,多多益善,看谁组的词多。用这样的宗旨要求学生,既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识字,又可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学生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有没有自己写起来最拿手的,或者有没有容易写错的地方,找出来指导大家写。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练字的热情和写字的水平。有的学生在指导大家写字的时候,连写字习惯也一并指导了。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干的事情老师不要干”。既然学生能胜任老师的工作,我们干吗还要越俎代疱呢?就连理解词语,我也是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
12、己学习的。这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 第二步读课文的要求: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扫清字、词、句障碍的基础上,第二遍朗读,学生应该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第三步读书是对第二步读书的检验,即评读。要求读课文的同学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请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要求学生能够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要求,既能够让读书的学生用心读,也能够让听读的学生仔细听。所以,虽说是一个人在读书,却相当于全班同学都在读书。 第四步读课文的要求:1、默读,理清课文层次。2、读完后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让学生谈感受其实就是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话时
13、,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话语中的精髓,还要能恰当引导学生延伸话外意思。教学山谷中的谜底,当学生读完四遍以后,我让他们谈谈初读的感受。一学生说:“这篇课文先讲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却有很多种杂树,然后两位旅行者发现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引导他说:“上课前老师释题时说本课是一个谜语,谜语可以分成谜面和谜底,你能把这两个词用上吧?”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结构。另一学生说:”课文还要我们向雪松学习弯曲。”我说:”课文是要我们弯曲身体吗?“学生马上解释:”对于人来说,不是弯曲身体,是适当的让步。”其实,学生第一次问答时,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是没表达清楚而已。教师只要稍加点拨,
14、就使深刻的道理一下子变得明朗了。 通过上述四步读书法,就可以把第一课时琐碎的学习任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基本训练得到落实,真正体现了本色语文的精神。 五、留悬念是第一课时的“精彩第五步”。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留悬念达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让第一课时教学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精彩从第一课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