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83128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1)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国因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2)思想上:孔子兴办私学,士大夫崛起,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经济上,铁犁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4)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2主要流派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春秋战国时的境遇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孔子思想家“仁”和“礼”“德治” 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家开创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儒学著作“五经”“仁政”“德治”思想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

2、,由此不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国家稳定后以儒家为宜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性本善荀子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本恶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来源:学科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无为而治。道家思想比较适合暴政之后新建一个朝代的初期,比如汉初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动荡之后,道家无为而治受到重用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法治观:以法治国集权观:实

3、行君主专制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历史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因此被统治者所重视。在动荡年代法家思想受到重用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兼爱(平等的爱,和睦相处)非攻(谴责战争,主张和平)节俭(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尚贤(反对世袭,主张才能)墨翟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

4、、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最受百姓欢迎的思想,因为他们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墨家思想历代均不受重用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的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方针确立下来了。不同点共同点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期望对人的道德改造,恢复周朝时的统治和生活秩序。贵族政治都看到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

5、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苏格拉底寄希望于具有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平民政治秦朝:焚书坑儒原因: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评价:积极: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统一。 消极: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汉武帝初年重用儒士。董仲舒改造了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董仲舒儒学改造: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学说来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

6、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倡“三纲五常”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影响: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正式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学和心学理学心学同: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实质都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评价科学和可取: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崇尚道德:促进文明的进

7、步。强调力行: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统属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对理的认识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即三纲五常、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求理的方法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以穷尽各种事物的原理,最终通晓与把握天理。强调本心体悟,以探索自我内心,并通过道德自省和知行合一来实践天理明末清初思想家背景思想家共同点评价1.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文人学士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

8、性的自由发展。3.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李贽: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否定儒家经典的权威。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制经世致用积极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局限:对专制制度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批判的高度,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建立天下之法。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9、注重实学。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唯物论思想,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比较明清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明清启蒙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专制主义的腐朽;理学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推动内容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批判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设计比较完整的方案本质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对封建制度有一定冲击,未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5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

10、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

11、“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

12、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

13、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

14、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

15、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

16、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7、,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

18、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

19、献。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