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710773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孔子的生平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

2、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有重要地位。他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

4、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他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的历史地位尽管孔子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他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战国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

5、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法家思想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

6、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西汉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

7、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隋唐的思想融合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教相互渗透。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两宋理学的兴起理学思想的兴起北宋时,儒家

8、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程颢,称名道先生,程颐,称伊川先生。被称为“二程”。 理学思想的内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理学的影响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

9、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号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6、明清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明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10、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贽的异端思想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

11、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得名于李贽认为该书会遭到禁毁;藏书的意思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浙江余姚人,著有明夷待访录等书。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

12、大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也是一位进步思想家。著有读通鉴论等。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也是一位进步思想家。著有读通鉴论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中国古代的科学科学和技术1、先秦的天文学成就和司南2、汉代造纸术和数学3、北朝的农学4、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火药5、宋代四大发明的完成6、元代的天文学和农学7、明代的医药学和农学三、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1、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朝的赋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和话本元代的曲明清小说2、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文字和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戏剧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