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复习题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2请就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本段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首先举穷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赞扬舍生守义之人;然后,举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批评了见利忘义之人;最后,指出“见利忘义”之人已“失其本心”,总结全文。3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来说明什么道理?说明利益与名声等好的事物不能同时都得到,不能要这种好处又要那种好处。4.第一段中的两个反问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2、者何不用也?诗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什么作用?用反问句强调事上有的东西比生重要,有的东西比死更令人厌恶,暗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将失去准则,作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此,这样反问有警醒人心的作用。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的也”。在作者看来,什么情况是“苟得”?为了获得利益或生命无视道义的存在,而放弃了道义。6.“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按作者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辟患”?什么情况下可以“辟患”?在义与利、生于义相冲突时,如果贪生足以害义时,不能见利忘义,当求生而不害义时,就可
3、以“辟患”。7.在作者看来“贤者”有怎样的特点?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强势所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8.古语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广为人知的名言,它给人以怎样的教益?做人要有自强的精神,有尊严有骨气,不能卑躬屈膝。9.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强调他对人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说明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人格和尊严。10.“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说明什么道理?往往不合礼义的利益在多,对人根本没什么益处。11.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写作本文?一些人见利忘义了,失去向善的本性和羞恶之心了。12.“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什么?一些人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不义之财,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13.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赞扬里什么?批评了什么?赞扬时刻保持人格、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和精神,批评放弃人格、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14.文章结尾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是什么?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本心即向善的本性,即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之心。这句话指出了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以此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性。15.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这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来教育人们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
5、服于邪恶的势力。“热爱生命”是从人生态度角度来告诉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能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16.如何解释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议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 诚信、真诚、诚实、守信。17.孟子有许多表明“义”的名言,请你写出一句相对完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8.在人生面对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那么在今天这样物质极为丰富,外界诱惑极为繁多的社会中,孟子的这一主张将在你“选择”的十字路口给予怎样的指导呢?当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应坚持牺牲小我的原则。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