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所
2、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一、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
3、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颞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
4、,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行为换着中则为14%。同时,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2、遗传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1986年Rushton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敌意和攻击性行为的追踪测量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r=Q04)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Q04),说明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5、。但是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二)心理因素1、 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心理根据竞争假设,攻击行为是同伴间竞争的结果,即儿童对他人的攻击是对应对挫折的行为链式的反应,在高期望值的激发下很容易堆积愤怒情绪,有时很细微的行为行为也可能会成为攻击行为的触发器。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2、 自卑与补偿儿童会因为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当有自卑心的儿童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自
6、卑的代偿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3、依恋理论依恋是婴儿对熟悉的人所建立的特殊情感连结。婴儿期是否形成依恋及依恋的性质如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情绪情感、人格特征及社会性行为的形成。埃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认为婴儿时期的不安全依恋,有可能造成儿童成长过程的不安全感和焦虑,表现为易怒、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力等,这些均与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关系。(三)家庭原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在国内外,家庭暴力都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关于家庭冲突和暴力已经乐谱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拉尔德和帕
7、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交流,遇事便会争吵不休。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收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
8、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四)传媒及环境因素成人的攻击性行为,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事件会影响孩子,使他们由单纯模仿发展到有意攻击侵犯他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项有名的实验研究就揭示了模仿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他让一组幼儿观看成人对玩具娃娃的攻击性行为,另一组幼儿观看成人安静的摆弄玩具,然后让幼儿来玩这些玩具,结果看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看到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厉害的多。(五)本能反应三岁左右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时,紧张或愤怒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紧张又不知如何适当宣泄的怒火,就是所谓的发脾气。孩子本来就不及成人成熟,比较不知道运用智慧及经
9、验来应付紧张情绪,所以经常不当的表达愤怒。打人,是孩子回应外在问题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六)年龄发展的特点2至3岁的孩子正处在玉直觉行动的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到处跑,碰碰这个,摸摸那个。他们必须在行动中才能思维,因而行为的目的性不明确,动手之前并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特别是托班的孩子,在还不能明确自己行动后果的时期,一旦受到他人的攻击,甚至发生了积木被抢,椅子被坐了的小事,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马上产生另一种更激烈的攻击反应,造成较严重的后果。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
10、助幼儿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和尊重,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当家庭矛盾无法避免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正面冲突,尤其是不能出现家庭暴力,而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当幼儿看到父母采取非攻击性的方法解决冲突或直接教给幼儿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父母要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
11、不溺爱,能使幼儿对父母产生信任,父母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到你很尊重他,等孩子讲完以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要作出反应。这样父母才能更好的了解哈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抑制其攻击性行为。3、教导幼儿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攻击性情感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先天的破坏本能,不能消除,只能加以疏导。而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攻击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幼儿来讲,足以点燃攻击性的导火线,攻击性情感集聚越多,其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给那些受到挫折、干扰的幼儿宣泄的方法就可以减少其攻击性活动;相反,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突然的猛烈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应教会
12、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通,一宣泄内心额发排泄的挫折、愤怒与烦恼,让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与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攻击性情感。4、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儿童没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幼儿心理成长的因素。因此,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奖章英恰当解释和评价他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比如奥特曼,以此减轻电视暴力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英雄主义情结。家庭成员在看电视时应经常互相交谈,成人可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以改变幼儿对电视的反应,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5、善于
13、发掘幼儿的优势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活动的基本推动力是人生来就有的优势和权利的追求。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由于自身某种能力缺陷,一般无法从正常途径得到别人的赞扬与认可,这种追求优越所带来的挫败感,使他采取了攻击性行为来获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幼儿通过优势的展示,获得别人的赞赏与认可,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6、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有时,一种侵犯行为发生了,却没有导致公然的对抗。但是,忽略这种可能引起公然对抗的侵犯行为,后果会更严重。因此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涉,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并帮助受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的儿童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已成为幼儿园习以为常的事。但,若不能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此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虽然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但后天的行为指导具有重大意义。这个就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传媒的自律,为幼儿以及大众创设一个好的环境,起到榜样作用。家长和教师良好的配合,能够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有良好的习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