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鸡西市城子河区树英小学 郭 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这个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能提高师生、家长对阅读认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 所以,我认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生活经
2、验有限、探究能力有限而呈现出的探究欲强、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易接受的形式,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评析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成功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探究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是很难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
3、逐渐帮助学生深入自觉阅读。 首先,教师要摸准学生的兴趣点,找准与学生兴趣发生共鸣的课文内容的要点。例如,在学习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文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加森林智力运动会,让学生通过分析,帮助小动物完成它们的愿望。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兴趣发生共鸣,和课文的要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最后找到的答案,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文阅读紧密地联结起来,孩子述说角度不同,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探究。这样,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相关点成为了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动力源和有效探究的活动载体。二、阅读已知和未知的联结点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得新知的热情,在学习课文时
4、,安排一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由于问题不断提出,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并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在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思维得以进一步开拓,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实现了自己阅读的再创造。例如,我在教学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扣题生疑:“昨天,这是一座村庄,那是个什么样的村庄?这个村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让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同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你认为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另外,我鼓励学生尝试平时很少用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学
5、生用多种形式表现了探究阅读的成果,或图,或文,或讲,或导游介绍,或科学小知识简介之后,我播放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录像片段,注意让学生比较片中与课文对今天深圳的介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说完后,我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说说两者的异同点。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进行交流。三、大胆求异,学会抓住阅读争论焦点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同一个阅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会产生争论,而争论的产生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地进行。在教学寓言故事课文滥竽充数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滥竽充数是南郭先生的错吗?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全是,大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
6、、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及时一一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可见,教师完全可以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其探究阅读的能力。由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积极引导,抓住争论的焦点,引领学生反复读书、反复品味、不断争论,在探究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交流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激发了内在的探究欲望,同时阅读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既可以全面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鸡西市城子河区树英小学郭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