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培”之后的升华
陈德万
2009年12月18日,正值隆冬,我怀着期待、也有几丝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去陕西教育学院参加培训学习的征程。一路上默默无语,但我的思绪却不停歇的放纵着。
我这个已有28年教龄的老教师,面对新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迷惘。诸如:怎样备课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我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实效吗?如何才能上好综合性学习课等等。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教育部2009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语文班的教室。
数十名骨干教师相聚,冰释陌生,东西沟通,南北互补,共享资源。
专家播种传智慧,春风化雨润心田
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要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副社长刘捷老师《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报告;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的《语文教学创意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十种基本思路》;陕西教科研青年专家贺卫东的《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反思与前瞻》;陕西省教科所中考命题组语文组组长薛翰铭老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考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分社社长葛宇虹老师《教研论文写作要素分析》的讲座……听了这些内容翔实、具体、实用,对教学富有指导意义的报告,我深感从中汲取了力量。
专家讲座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和教学实际案例相结合,观点高屋建瓴,语言幽默风趣,教态亲切自然。博学多闻的学者风范,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充满智慧的真诚微笑,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高位示范引领作用。让人如沐春风,犹饮甘露,引发了我心灵的震撼,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
勤奋耕耘智慧地,汗水洒遍教育园
余映潮老师的报告辐射了备课、听课、写作指导,课堂设计等好几个教学工作环节。我了解到:2003年他在河南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连听了20节课,然后用三小时十五分钟逐节课进行点评,同时还给这20节课设计了一个有创意的教案。“一课两案”是余老师惯常的做法,教学时择优使用,因班情选用。他把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篇目熟记于心,讲座时达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足见他对教育工作的奉献投入和拥有的教育智慧。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自愧不如。
我这个“骨干教师”的备课,过分依赖参考资料,备课前读读配发的《教师用书》,再看看《参考教案》,有些篇目看点光碟,然后写出教案。所备教案东索西取,几乎是一个资料大拼盘。与余映潮老师相比,我还处在被动备课阶段,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设计。有创意的备课设计,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我深感,我不是教不好书,而是付出不够。勤苦、努力和智慧造就了一个专家。今后一定得在教学上下功夫,用心备课,多听别人的课,力争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合作学习涉误区,专家引领斩荆棘
原以为,我组织的课堂合作学习是成功的,孰知,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受到了强烈颠覆。贺卫东老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指出:“展示课与常态课的合作学习有很大区别。展示课的合作学习是在老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确有一定的合作学习效果;而常态课的合作学习,往往带有形式化,不一定有效果。”我感觉他这番话,是针对我的课堂说的,一针见血。原来,合作学习是学生促进自己,提高同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巧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既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了解不够,因而涉入了许多误区。
我在课堂上,只要有疑问,不管难易,动辄就交小组讨论,这几乎成了我课堂的装饰性环节。其实有些问题,搭眼一看就明白,张嘴就能脱口而出,无需再问,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合作,用不着讨论。华南师大周小蓬教授和余映潮老师讲:教一课要设计多个问题,其中要有“主问题”。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角度引发思考、讨论、品味,牵涉文章全篇内容的核心问题。而我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就没有设计出这样的难易上有层级,能够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碰撞中去自主感受和发现的 “主问题”。
课堂内,小组讨论频繁。有些问题,没有合作讨论的价值,既耽误了学生学习时间,有时还误导了前来观摩听课的同行。观摩课上,由于问题无巨细,难易不分,学生见问题就纷纷发言,碎问碎答,课堂很热闹。课后同行点评时,美其名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融洽,彰显了新课堂的特点。殊不知我这节展示课,只是一节“满堂蛤蟆叫的课”。小组讨论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耽误了学生,误导了同行。
合作学习要以提高自己,促进他人为实效。而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种实效作用。一次讨论,全班分若干小组,听起来很热烈,实际上每个小组只有一两个人说,其他人听,有的孩子甚至不听,无拘无束的说自己的乐事。小组成员并没有全部参与讨论活动。这样,提高自己,促进他人进步的合作学习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学生在水里游,老师在岸上看,教师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的作用。
综合学习遇迷茫,教授嘱咐指方向
薛翰铭老师报告时嘱咐我们: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课堂内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千万不能把综合性学习课上成作文课、阅读课。而我在综合性学习这块的教学中,把有些内容确实上成了作文课,有些单元干脆不上。托词是乡下条件差,生源基础不好,没有图书馆、书社,不能上网,学生搜集资料难。其实城里有城里的优势,乡下自有鲜活的教学素材,学生所见所闻更为具体。比如说环境污染,城里孩子看不到,乡下孩子一目了然。我们可以立足本校,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积极渗透,精心指导,充分利用乡下资源,同样能发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发现问题去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有序并热心参与。还可以让一部分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循序渐进,有效落实新课程教学意图。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我明白了综合性学习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生动脑、动手的研究过程中,学到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分成了四个学段,每学段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为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探究主题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活动,像环保,战争、诚信、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
综合性学习战线长,耗时多,但又不能不开展,这就需要我们找点时间,找点空闲,也可放到节假日进行,还能为我们节省许多教学时间呢!
专业成长靠读书,能说善写素质强
专家们的报告中几乎都讲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谓语重心长。刘捷说:我们语文老师要坚持读点书,文学的,理论的都行。只读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常说要更新理念,而理念是由理论决定的。老师每次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几乎都要配发一套书,你就静下心来,系统地把它们读一遍。里边就有新理论,有比较前沿的教学方法。没准就能让你生发出有创意的课堂设计来,成就一个优秀教师。
葛宇虹老师在指导我们撰写教研论文时更是强调:跳出来读别人的文献,从中就会得到启示。读的刊物越多,储存的知识信息就多,再结合教学实践,就有可能碰出火花。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水平不仅体现在嘴上,还要体现在笔头;不仅擅长点评指导,还应长于写作示范。讲和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既是教学者,更是学习者、研究者。一个教师奋斗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形象上为人师表,精神上文字传世。
“我们要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研修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在今后的岗位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再立新功”。这是陕西教育厅师范处张宏民处长的谆谆嘱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无需上下求索,只要将这些专家的理论、智慧领悟了,我未来的教学成就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