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西安市庆安中学 宋伟伟
评析:西安市庆安中学 初中物理组 董珏
【课前准备】课前提醒学生准备好:课本、导学案、双色笔、参与激情。
授课班级:初二(6)班 授课时间:2011-11-29
课前展示自主学习的内容。
【点评】准备充分,符合高效课堂中不上无准备之课的理念,也教育学生在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对学生自学言传身教,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抵制和排斥消极的不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复习导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还做了成像实验,现在观看同学们自己做的实验视频。
播放视频,由录制的学生进行配音解说。
生1:首先将光源、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打开光源。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固定好。
第一次: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在光屏上成缩小像的位置,像是倒立、缩小的实
像,记录光源和光屏的位置,读出物距、像距,记录一组数据,如此重复一次,再记录一组数据。
第二次:逐渐将光源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找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光源
和光屏的位置,读出物距、像距,记录一组数据。
第三次:继续将光源靠近凸透镜,找倒立、放大的实像,记录光源和光屏的位置,读出物距、像距,记录一组数据。如此重复一次,再记录一组数据。
第四次:继续将光源靠近凸透镜,将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用眼睛观察也没有,说明这时不成像。
第五次:继续将光源靠近凸透镜,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在光屏上依然找不到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记录光源和光屏的位置。
最后,整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整理数据,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好不好?
生:好。掌声鼓励。
【点评】这个是本节课的亮点,由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做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增加的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上节课在学生实验时录制,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得到锻炼和鼓励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将基础知识设计成问题导学形式,引导学生快速梳理并理解有关概念。这样学生便可以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用红色笔标注疑难。可是学生迅速了解教材并初步熟悉教学内容。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师:现在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内容已经展示在黑板上了,请展示的同学给大家讲解一下,我们欢迎。
【自主学习】
1、导学案自主学习要完成该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将实验器材按 、 、 的顺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 大致在同一 ,目的是: 。
3、作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4、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物距与焦距关系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 ﹥2f
u =2f
2f﹥u﹥f
u =f
u ﹤f
【点评】自主学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的前提,将基础知识设计成问题导学形式,引导学生快速梳理并理解有关概念。这样学生便可以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用红色笔标注疑难。可是学生迅速了解教材并初步熟悉教学内容。为下面的合作探究做好了铺垫。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大家齐读。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2、弄懂凸透镜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应用,并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及应用;
难点:凸透镜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点评】知道了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就有的放矢,并且自主学习部分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用复习回顾的方式,快速的带领大家进入状态。
【新课教学】
【合作探究】与【展示点评】
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好几条,记起来有些困难,现在我们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采用随机点将的办法让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互评。
合作探究一: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
1、u ﹥2f
2、u =2f
3、2f﹥u﹥f
4、u =f
5、u ﹤f
师:随机点将,讨论结束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
1、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u =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3、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4、u =f 不成像
5、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点评】课堂容量大,难度大,节奏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展示点评的积极性,作为高效课堂课改的尝试比较成功,讨论有重点,准备到位,学生的作图能力充分得以体现。
合作探究二:完善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照相机
u =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 =2f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 ﹥2f
投影仪
u =f
不成像
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师:疯狂记忆。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照相机
u =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 =2f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 ﹥2f
投影仪
u =f
不成像
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师:根据表格和作图分析,找到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一倍焦距,一个是二倍焦距,从中还分析出,一倍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从作图看出,当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实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并且实像逐渐变大。
拓展提升:
分虚实; 分大小;(选填“一倍焦距”或“二倍焦距” )
物体靠近凸透镜 实像变 (“远”或“近”)且变 (“大”或 “小”)
物体远离凸透镜 实像变 (“远”或“近”)且变 (“大”或 “小”)
板书: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点评】物理规律的记忆要理解记忆,理解深刻了,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本册书的重点,也是难点。并且本节课的作图在课本中根本没提到,这也是有效开发课本资源,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
【当堂训练】
1、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20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3、蜡烛从离凸透镜距离为5f的地方向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凸透镜所成的像(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4、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为10cm,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投影片距离镜头为4cm时,屏幕上将( )
A.得到正立、缩小的像 B.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C.得到一个小的光斑 D.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点评】难易适中,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强,即面向全体学生,有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评】这节课的主要亮点是能开发学生的资源,通过录制学生自己的实验过程,自己来配音讲解,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第二个亮点是对课标的把握精准,对教材的处理大胆科学,能从教材中开发资源,
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本节课上的有思考,有提高,有收获,不拘泥于教材。总之,对于新课改来说,是一节优秀的示范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