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弹力及其测量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⒉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测力。
⒊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⒋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四、教 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五、教学安排:2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弹性:
⒈ 举例引如定义:拉长的弹簧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压弯的锯条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拉弯的弓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等等。
⒉ 定义:物体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塑性:
⒈ 举例引入定义:捏扁的橡皮泥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揉压的面团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等等。
⒉ 定义:物体无法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⒊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3)弹力:
⒈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⒉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
②发生弹性形变。
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⒉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⒊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
(4)力的方向要沿测力计的轴线方向;
(5)靠近哪根刻线读取该刻线的数值。
三.板书设计:
1.弹性:物体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范性(塑性):物体无法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4.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
②发生弹性形变。
5.弹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6.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
(4)力的方向要沿测力计的轴线方向;
(5)指针靠近哪根刻线读取该刻线的数值。
四.小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五.巩固练习:配套练习本节习题内容。(需要1课时)
六.布置作业:课本P30:练习1、2、3、4.
课后记: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