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情绪 感悟美好 -风筝教学案例 恒大小学三年级教研组 赵伟苗 一、课文分析: 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
2、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 了,“垂头丧气”。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二、 学情分析:孩子们已经慢慢适应了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我也一直在引导、知道他们学习课文前要预习。所以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孩子们都会去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就是参差不齐了,有的学生可以按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有的学生只是解决字音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只是读了一次课文就觉得预习完了。在解决字音上没有问题,孩子们完全可以自
3、己查字典、查资料去解决,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他们有的时候挖掘不出来,有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总体看来预习课文对于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三、 教学思路:这篇课文的脉络相当清晰,孩子们在预习中完全可以读出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走进这篇课文中,去感同身受,感受“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体验。那么怎样才能带孩子们进入到课文中呢?我也思考了很久,决定从“童年”这个话题导入,孩子们对这个词会比较感兴趣,童年就是“玩儿”,“风筝”就是其中一项。有了这个导入,我想孩子们会比较快速的进入课文中;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第一课时,也是检验孩子们预习情况的最好时机,所以我想把目标
4、定位更简单、明了一些:1.通过预习课文能解决字音,会写“希、却、命、丧、奔”5个生字,关注到其中的重点笔画。2. 通过读课文、全班交流等形式理解“憧憬、凌空、田埂”等词语的意思。3. 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放风筝时的快乐,感受到童年的美好。最后是设计课堂朗读课文的形式:分层朗读,一读,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二读,自主读文,读流利;三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选想读的部分有感情朗读。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相关的动词,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四、 教学片断及反思:(一) 导入:(播放歌曲童年)童年时光总是美好的,让我们
5、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童年,去感受那份美好。齐读课题-风筝。教师指导读音:“筝”读轻声。再次齐读。【分析与反思:上课伊始孩子们听着歌曲进入到了童年德氛围,但是对于“贾平凹”还不太了解,通过老师简单的介绍了解到了这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这个教学点我觉得没有关注到孩子们当时的情绪,我只是关注到了课文本身的内容,急于要把这种“童年快乐”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们,但回想孩子们当时的表现,他们还没有被我带入到这种“回味单纯童年美好”的氛围中。】(二) 检查预习情况: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 交流预习中解决了哪些字音,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3. 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课堂实录:师:
6、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吗?学生举手提出:田埂、凌空飞舞、倏地。师:谁来帮他解决?(指名回答)【分析与反思:这个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理解了“憧憬、依然、凌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倏地、垂头丧气、田埂”,期间大部分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自己交流解决。同时我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词语的意思,我还在讲呢?像“大惊失色、垂头丧气”这样的词语孩子们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可以理解了,不必要在解释理解词语上费时间,也可以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顺带理解词语意思,这里用的时间长了意味着后面的朗读、划分段落的时间就少了。】(三) 学习课文:师: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三件事
7、情给课文分分段吗?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划分。师:赵老师分好了第一段,这是-的说呢?生:总的说。师:那么做风筝是哪个自然段呢?生:第二自然段。接下来学生按照老师的这个方法用“双竖线”划分。【分析与反思:学生的学习能力超乎我的想象,他们能够快速的说出来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结构,能按照老师的划分方法划分段落。只是孩子们对于怎样标注有点陌生,但是时间紧促没有加强练习。这个任务进行之前本来是要写字的,可是由于孩子们学习的状态这个环节没有进行,比较仓促。】师:做风筝、放风筝时“我们”是快乐的,那你能把这种“快乐”读出来吗?自己选一部分试着有感情读一读吧。学生开始朗读课文,齐读课文。【分析与反思:这样安排
8、是分层朗读的第三层: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从孩子们的读文状态来看不是很理想,有一小部分学生就没有张嘴读,注意力不集中。齐读的时候也没有读出“快乐”的感情,读出的感觉和第一层朗读没有太大进步。我只是关注到了课堂的环节,而最重要的“学生体验”没有关注到,所以引导不到位,学生自然读不出那种情感。】五、 课后感悟:郭校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的课堂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的状态与情绪?结合这种思考再来回顾这堂课,我过多的纠结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过度,而最重要的“学生情感”却忽略了。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做的一切都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我做的课总爱“跑偏”,这就在提醒我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挖掘语文的精彩之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才能派生出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学生的情绪被点燃了,思维被打开了,那我们的课堂目标就实现了,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目标,那样我们就不愁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了。我决定用心在每堂课上这么做,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相信我的语文课堂质量会越来越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