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巩固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评价:A:巩固了周王朝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统治疆域。B:但后来出现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周天子权威削弱1、 西周的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和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内容:A: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分大、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C:由血统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又
2、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意义:(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2)内化为孝悌伦理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意】:凡涉及对祖先的祭拜,或与之相关的祠、祠堂的题目均与宗法制相关。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秦朝的统一;历史条件:战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嬴政雄才大略、策略得当,重用人才。理论依据:法家思想,特别是韩非子的理论。(2)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局面 有利于统一多
3、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思想、特别是韩非子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家的统一,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建立:秦朝。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解决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1)历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秦:创建皇帝制度。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中央设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置中朝,形成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设中
4、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宋:设中书门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原因: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内容:废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并宣布成为定制。影响:皇权空前加强,但政务繁杂集于一身。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政务繁杂集于一身,皇帝深感力不从心。设立: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由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后权势和
5、地位逐渐提高。但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清朝:雍正设置军机处。原因:适应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职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达到顶峰,一方面行政效率提高,另一面阻碍社会进步,反映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历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秦:地方推行郡县制。郡设郡守、郡尉、监狱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出现
6、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并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地方行省制度。内容: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政区,权力较大,但受中央直接控制,行省长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述职。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
7、权制度的加强: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消极: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按血缘和宗族关系世代为官,又叫世卿世禄制。2、西汉:察举制,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主要是才和德,东汉时察举制,只注重孝廉一科,出现很多弄虚作假的现
8、象,门第族望逐渐成为主要依据,察举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设置中正一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选拔人才只重门第,不重才能,察举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总体评价察举制:与世官制相比有一定进步性,但权操于官吏,具有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弄虚作假现象不断,最终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3、隋唐科举制:含义:以考试为官的制度。目的: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思想,选拔和培养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维护封建统治。评价:积极意义:A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B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重学风气。C从追
9、求公平公正角度看,也有一定合理性。D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统治,有利于政局稳定。消极影响:内容多不出儒家经义,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扼杀进取精神和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 近代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落后,外交上盲目自大,闭关锁国。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一鸦开始沦为,二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侵华完全沦为。3、 列强侵略的影响:1、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列强疯狂
10、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和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3、社会性质: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完整的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始向西方学习。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5、 具体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直接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禁烟。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
11、商口岸,协定关税。影响:(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时间: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经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根本原因
12、: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制定大陆政策。(2)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3)列强的默许或纵容(4)清政府妥协退让希望各国“调停”。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影响:刺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剧人民负担,政治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4:八国联
13、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侵华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时间:1900年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反帝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注意: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
14、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涌现出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兵临阵脱逃,将领指挥不力,再加上洋员鼓动投降,甲午战争中国战败。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给日本。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结果: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敌众我寡,台湾沦陷。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18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中国内战频繁。结果:由于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这是日
15、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7影响: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3、日军滔天罪行:制造南京大屠杀(1937.12.13)30多万人被杀害;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过程: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表示抵抗暴力。 八一三事变后,改编中共军队。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
1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也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意义: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八路军115师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1938.10,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1940年枣宜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结评价:抗战初期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消耗大量日军,但由于执行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群
17、众)未能阻止敌人进攻,丢失大片国土。6、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在延安。是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和指挥中枢1940年下半年,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胜利信心。7. 抗战胜利 1、中共七大召开:目的: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时间:1945内容:制定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军
18、在南京递交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标志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形成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有力支持,苏美对日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中国的抗战是正义性的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2)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4)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