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心理语言学的命题要点:引言;心理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历史背景。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不但对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教学,对诊断和治疗言语障碍等,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语言不仅将人类与地球上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使得文明社会的精密组织得以构建,因此,总体而言,语言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语言还耐人寻味,因为尽管每个人懂得并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懂得的是什么。自我意识到无意中掌握的内容,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兴奋。G
2、eorgeA.Miller引言本课程讨论人如何使用语言。语言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表现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的用法差异上。语言并非仅仅是一个工具,其本身也成为一种追求。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一、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过程和语言学知识心理语言学研究包括两个核心问题:1、使用语言需要什么语言知识?意会知识:如何实施各种行动的知识。外显知识:在这些行动中所使用的过程或者机制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的四大领域:语义学、句法学、音位学、语用学2、日常语言的使用牵涉到什么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知觉、记忆和思维之类的过程。四个语言例子:四个语言例子:第一,
3、园径句(gardenpathsentence)(1)Thenoviceacceptedthedealbeforehehadachancetocheckhisfinances,whichputhiminastateofconflictwhenherealizedhehadastraightflush。deal:买卖,交易;发纸牌第二,间接要求(2)Canyouopenthedoor?(3)Openthedoor!间接请求表明,使用语言要考虑一定的社会背景。研究语言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叫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小结心理语言学是众所周知的交叉学科认知科学的一个部分。心理语言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语言
4、运用中涉及哪些心理加工过程?语言运用中涉及哪些语言知识?这些问题以不同的形式一致贯穿于以下研究之中:成人的语言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社会性运用、失语症语言和儿童语言。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languagecomprehension语言理解languageproduction语言生成languageacquisition语言习得Language comprehension语言理解人们如何运用语言、人们如何理解他们所听到的或读到的内容。分两个方面:口语的理解和书面语的理解语法结构+意义+背景知识(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人们对以前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语篇和话语之中的提出了不少解释。言语知觉语言
5、理解的第一步研究听者如何从连续的、变化的声学信号中感知各种语言学单元,特别是音素语音的声学线索F音位缺少不变(invariant)的声学线索F缺少线性排列F协同发音几个理论言语知觉的动觉理论(motortheory)(Liberman,1967)F言语知觉的目标是讲话者的发音gesture,即表征在脑中的一致的动作命令。感知言语,就是感知讲话者的意图的gesture。基于听觉机制的言语知觉理论F言语声音的感知与一般的听觉和知觉学习的机制相同,听者可以从声学信号中恢复言语信息,不需要gesture知觉的中介。研究的焦点F对音位的恒常的声学线索的搜索F言语知觉的心理机制F言语知觉的神经机制辅音发音
6、部位线索词汇识别听觉词汇识别(spokenwordrecognition)视觉词汇识别(visualwordrecognition)听觉词汇识别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1987)F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词群;F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F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跨通道语义启动范式F首先通过耳机给被试呈现语音信息,在耳机中语音消失的瞬间,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对视觉刺激进行词汇判断。F给被试呈现的听
7、觉刺激有两种,片段语音信息(如/kpt/)和整词信息(如captain),片段语音信息/kpt/与captain、captive等有语音联系,而captain、captive又分别和ship、guard有语义联系。F结果发现,当给被试听觉呈现片段信息/kpt/时,在对随后视觉呈现的ship和guard做词汇判断时,都会有显著的启动效应。而当听觉刺激以整词形式呈现时,只有ship被启动。表明在词汇通达的初期,语义信息已经被激活。Cohort模型强调听觉语言的时序性,认为词首信息在整个识别加工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听觉词汇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就是自下而上的输入信息与心理词典表征之间的一种精确匹配。视觉词
8、汇识别F直通理论(direct-accesshypothesis):词的意义可直接由词形信息获得,语音的提取是词义通达后的附加过程(Taft,1998)。F语音中介理论(phonologymediationhypothesis):词义的获得需要先把词形信息转换成语音,由语音激活词的意义,因此语音信息起到一种重要的中介作用(Berent&Perfetti,1995)。F双通道理论(dual-accesshypothesis):词形通达词义和由词形通达语音再通达词义的两条通路同时存在,哪条通路起作用取决于词的频率和类型等因素(Coltheart,1978,1980)。语句和篇章理解语句理解是在字词
9、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句法、语义以及语境的分析,达到语义理解的过程。言语交谈中充满着大量的歧义句,如“Theyareeatingapples”,只有借助语境,我们才能够明白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这是可以吃的苹果”还是“他们正在吃苹果”。研究者们大都认同语法、语义、语用等知识在正确地理解一个句子时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在这些信息起作用的时间点,句法信息和语义、语用信息加工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个关键问题是句法知识首先被加工,还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知识同时起作用。篇章理解F篇章是由句子以及句子间的关系构成的更大的语言单位。篇章理解是在字词、句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获得话语意义的
10、过程,是言语理解的最高级水平。F篇章由一个个句子组成,句子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前后回指、照应、修辞等语言学手段将句子联结成有意义的语篇。F篇章阅读研究探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所从事的信息加工活动。研究范式包括阅读时间法、开窗法、眼动技术和探测技术等。F阅读时间法是将阅读时间作为一个指标,通过分析被试的阅读时间来揭示其理解加工的心理历程。其基本逻辑是阅读时间的长短由文本加工的难易程度决定。F开窗口法能够记录被试阅读各部分信息的时间。F眼动记录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在自然的条件下测量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加工和精确的时间进程。F探测技术,要求被试阅读一系列句子,经过一定时间延迟,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判断探测词是否
11、在读过的句子中出现过。研究者假设,如果探测词或其意义已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被编码,那么探测词会很快地激活头脑中已经编码的信息,导致读者对探测词做出快速的肯定反应。Language Production言语的生成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了解比较多,而对语言的生成的了解相对比较少,个中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要理解的材料的控制比较容易,而对人是如何生成语言的控制则要困难得多。语言的生成主要分为言语的产生和书面语产生。在日常流利的谈话中,我们每秒钟约产生23个词,即每秒大约4个音节,10或12个音素。词汇产生的快速和高度复杂性似乎并没有使这个过程更容易出错,在产生的1000个词里平均出错不超过1或2次。言语产生包括从
12、记忆中提取信息(如词汇),将不同部分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整体(如句子),以及产生相应的语音。LanguageAcquisition语言习得婴幼儿语言习得和发展F语音F词汇F语法F语用第二语言习得阅读发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及句法信息。F对自然语误的观察和分析。TOT舌尖现象,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的现象。有时候处在TOT状态的说话人能够说出该词的一些相关的句法属性,但是依然无法提取该词的语音形式。TOT现象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F有控制的言语产生实验。最常见的实验范
13、式是图片命名,即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物体的图片,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快对物体命名。实验中考察的指标是对图画命名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Lachman采用图画命名的实验方法,发现命名一致性(codability)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例如看到苹果,大部分人都会说“苹果”,这种我们称之为命名一致性高。而看到一个电脑,有的人可能说“计算机”,或者说“电脑”,这相对于苹果而言,命名一致性就要低一些。研究发现,命名一致性高的物体,命名反应的潜伏期也较短。对该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信息上相似程度很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了提取难度,导致
14、反应潜伏期较长。另一个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是词频。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Jescheniak等(1994)用了7个实验,将词频效应的影响阶段锁定在了音韵编码。词汇产生模型Dell的两步交互激活理论(1986)F从语义到语音水平经历了2个步骤:语义特征节点将激活扩散到相应的词条节点,然后再扩散至音素(Phonemes)节点;激活从一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2个阶段的激活在时间上存在重叠。该模型还认为,激活方式是交互的,即所有的联系是双向的,激活将沿2个方向进行扩散,最后选择激活程度最高的目标项。发音计划是针对目标项进行的。独立两阶段理论(Lev
15、elt,1991)F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经历了2个分离的阶段,词汇选择之后再进行音韵编码。在第一阶段概念激活之后,一个或多个与语义相关的项目从输入的概念处接受激活,称之为语义群(semanticcohort)。经过一个选择过程后最终只有一个幸存下来,这个项目就是目标项。在第二阶段,只有目标项得到音韵上的编码。发音计划是针对目标项而进行的。从认知到句法:语法编码语法编码的两阶段模型:Garrett(1975)在语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法编码的两阶段模型。所谓的两阶段是指:第一阶段进行词条的选择;第二阶段决定各成分的顺序,所有的附加成分(如英语中的后缀:“ed”、“s”等)也是在这一阶段生成的。F
16、语误分析:语义替换错误(如把“男孩”说成“女孩”)和单词的交换错误(如主语和宾语交换)都符合同类交换原则,即名词和名词交换,动词和动词交换。这一现象表明,语法上的归类(名词、动词等)和词条的角色(主语、宾语等)应该在同一个水平进行加工。在语序错误中,虽然两个词的位置交换了,但是它们相应的后缀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例如把“Iwenttogetmytruckparked”说成了“Iwenttogetmyparktrucked”。这样表明,存在确定词序的阶段,而且在这个阶段,附加成分作为短语的固有部分被加工,不会随着后期语音的提取错误而发生变化。F实验方面的证据:概念上激活了的词条会启动一系列句法程
17、序,以建立合适的句法环境。这些程序会建立短语的、从句的和句子的模式,以满足对语法功能的表达。Bock(1986)给被试呈现包含及物动作和两个名词的图片,如“Therockbrokethewindow”(石头打碎了窗户)。要求被试对图片做即时描述。在图片呈现的同时还会呈现一个启动词,该启动词可能与目标词语义相关,如“boulder”(大石头)或者“door”(门)。结果发现,当某个目标词与启动词语义相关时,它更倾向于做主语;而当它与启动词语义不相关时,它更倾向于做宾语。如上述“Therockbrokethewindow”,当启动词为“door”时,被试更倾向于说“Thewindowwasbrok
18、enbytherock”。实验同时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语音相关时没有类似的影响。这表明,句式的选择(主动句/被动句)可以由词条启动,而语音的提取在句式选择之后。婴幼儿语言习得F条件化转头程序(theconditionedhead-turnprocedure)F习惯化去习惯化注视程序(the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lookingprocedure)F脑电、脑成像的记录社会互动的作用:9.3个月的婴儿;12个sessions,25分钟,10分钟时间读故事书,15分钟时间一起玩(Kuhl等,2003)阅读发展和障碍F实验F认知测验F脑电、脑成像舒华等人(2003)F声旁
19、所提供整字读音信息的多少对于儿童学习和记忆整字的影响F实验表明儿童对声旁提供的部分信息非常敏感,声旁提供的整字读音信息越多,儿童学习记忆生字的正确率越高。发展性阅读障碍FSiok等人(2008):汉字同音或押韵判断任务;阅读障碍儿童的左侧额中回(布鲁德曼第9区)有显著更少的激活婴幼儿语言习得F条件化转头程序(theconditionedhead-turnprocedure)F习惯化去习惯化注视程序(the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lookingprocedure)F脑电、脑成像的记录二、历史背景1、哲学根源柏拉图:天生主义者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者笛卡尔:二元论,身体和
20、心灵洛克:白板说2、心理学背景代表人物:(1)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冯特坚信研究语言可以深入探讨人的心智的本质。贡献:语言产生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将言语产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维转换为有组织的线形语段的过程(语言理解视为正好相反的类似过程)。冯特这样来描写言语产生:组构句子时,我们不会用一个语音表示先意识到的一个孤立的概念,语音的相互影响现象表明这种情况。一个行将发出的语音成分就已经在影响当时正发出的语音成分的表现形式,这就出现了语音的相互影响。与此类似,刚刚发出的语音影响随后发出的语音句子不是通过意识而精确出现的意向,其中每个词语或者语音都
21、呈现片刻,而全然没有意识到前后的成分。实际情况是,讲一个句子时,认知层面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语流中断。(2)行为主义和言语行为行为主义: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A反对将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心,乐于研究客观行为,研究对象通常为实验室中的动物。B强烈信奉经验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C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斯金纳在其言语行为一书中描述了父母塑造儿童讲话的方式:在教小孩讲话的过程中,成人对小孩进行强化所依的准则起初非常宽松。任何近似于该社会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反应都得到强化。随着这些行为出现频次的增加,儿童的言语行为就越接近规范。如此,就可以完成复杂言语行为形式的塑造。言语行
22、为: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乐于称语言为“言语行为”。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代表作言语行为(1957)他认为言语行为是对客观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果获得肯定的结果,它就得到“巩固”。3、语言学根源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871),人类和动物的区别Schleicher的达尔文主义与语言学(1863),语族是一个属的物种,方言是亚种,次方言是个人4、神经生理学根源Hartley,感觉和意念都与简单的大脑状态相关。Gallery的颅相说Broca,1863年收集20个大脑左半球某处伤害的患者三、心理学的发展(一)早期研究1787,德国生物学家Tiedeman尝试1
23、877,达尔文开创进化论1882,Preyer儿童心理记录儿子头三年语言发展结果1907,Stern发表三个小孩学话的记录儿童的语言(二)初步发展20世纪30,40年代陆续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语言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1953年,Carroll发表调查报告语言之研究,交错使用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术语1951年,康奈尔大学研讨班50年代以后,巴甫洛夫反射论和华生的客观功能主义,斯金纳等(三)重要进展1960-1970,乔姆斯基,(NoamChomsky)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乔姆斯基对斯金纳及其他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进行系统批判。A、批判行为主义者的联想链说理论。联想链说主张句子中多个词语构成
24、联结链组成句子,句子中每个词语是下一词语的刺激物,因而整个句子是从左到右产生的。(5)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6)Furiously sleep ideas green colorless.(7)George picked up the baby.(8)George picked the baby up.词语的联结不能解释诸如例(5)的存在。例(7)(8)是同义句,这让联想链说问题百出。例(8)中的非连续成分表明仅仅强调毗邻词语之间的简单联结是不合适的。B、用刺激贫乏论批判语言习得不能以儿童的语言经验来解释。该理论指出,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例
25、信息不足以解释儿童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例如:(9)Johnbelievesheisincompetent.(10)Johnbelieveshimtobeincompetent.(11)Johnwantshimtowin.(12)JohnwantsBilltoseehim.Chomsky的主张如下: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提供给他们的语言样例绝对不会如此复杂精妙。因此,尽管父母可能对儿童语言发展提供某些方面的帮助,一定程度影响语言发展的速度,但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不是基于父母的言语,而是基于内在的语言知识。C、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就被赋予了特有的语言官能,它是由遗传性的种系特征所决定。存在着一种
26、为全人类所共有的语言知识,即普遍语法。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四)当今的发展方向(1)本领域跨学科性质更加明显。(2)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后心理学的研究兴趣集中于句法研究的浪潮已经激起关于语言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兴趣。(3)心理语言学如何看待儿童语言习得。儿童语言环境研究的复苏对内在语言机制的研究形成补充。Tannehaus(1988)“心理语言学割断了它们与语言学的联系,被吸引到认知心理学的主流里面。”认为“没有语言学的心理语言学”Miller在Chomsky影响下,首先使用记忆和反应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验证转换生成说法Brown到托儿所观察儿童怎样形成自己的语法80年代,联结主义的流行Brune
27、r向心理语言学界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著作皮亚杰: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语言等式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论)维果茨基:提出“内部语言”说,“最近发展区”四、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和实验方法:关于语言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语言理解,语言习得等的重要实验研究。2、统计方法3、计算机模拟五。心理语言学推荐书目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桂诗春编著: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语言的感知、理解与产生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8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王初朋编著: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王德春等著: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朱曼殊主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儿童语言发展引论SusanH.Foster-cohe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JeanAitchis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