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龙 口工程蜗壳二期混凝土施工技术 宋 涛 ,焦 昊 (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 司,太原0 3 0 0 0 2 ) 【 摘要】 龙1:3 工程蜗壳二期混凝土浇筑根据施工条件不同, 采用 了多种施工手段相结合的入仓方式。为 了 将座 环支墩顶部、 座环下环板阴角部位浇筑密实, 采用了在座环侧面开进料 口进料, 通过搭设溜槽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方 法。实践证 明, 这 种施工方法切 实可行 , 混凝 土浇筑质量达到 了预期 的效果 。 【 关键词】 龙口水利枢纽;蜗壳;二期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 T V 5 2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5 4 7 7 4 ( 2 0 1 3) 0 7 - 0 0 1 7 - 0 3 Co n s t r u c t i o n Te c h n i q u e s o f t h e S e c o n d - S t a g e Co n c r e t e o f S p i r a l Ca s e i n Lo n g k o u P r o j e c t S ONG Ta o,J I AO Ha o ( H u a n g h e W a n j i a z h a i H y d r o J u n c t i o n C o , L t d ,T a i y u a n 0 3 0 0 0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s e c o n d s t a g e c o n c r e t e p l a c e m e n t o f s p i r a l c a s e i n L o n g k o u p r o j e c t t a k e s m u l t i p l e m e a n s o f c o m b i n i n g me t h o d s t o t r a n s p o r t c o nc r e t e b e c a u s e o f di f f e r e n t c o ns t r u c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Cut t i n g f ee d p o r t i n t h e s i d e o f t h e s t a y r i n g a n d b u i l d i n g c h u t e s l i p w a y a r e u s e d f o r c o n c r e t e p o u r i n g S O a s t o ma d e i t d e n s e t o t h e t o p o f t h e s t a y r i n g b u t t r e s s a n d t h e i nt e r n a l c o r n e r o f t he r i n g p l a t e o f t he s t a y r i ng Pr a c t i ce s s ho w t h a t t hi s c o ns t r uc t i o n me t ho d i s f e a s i b l e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c o n c r e t e p o u r i n g a c h i e v e s t h e d e s i r e d r e s u l t s Ke y w o r d s : L o n g k o u H y d r o j u n c t i o n ; s p i r a l c a s e ; t h e s e c o n d s t a g e c o n e r e t e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1 工程 概述 龙 口工程为河床式 电站 , 左岸布置 电站厂房 , 右岸 布置大坝的泄流建筑物 。水 电站装 机容量 4 2 0 M W , 其 中4台 1 0 0 M W 的装机用于晋蒙电网调峰, 另装设一台 2 0 MW 小机组用 于 非调 峰期 向河 道泄 放基 流 , 小 机组 参 与基荷运行 。 5号 8 号坝段为河床式 电站厂房 号机组 即大机组坝段 ; 9号坝段为河床式电站厂房号机组 即小机组坝段。大机组坝段蜗壳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 构, 顶板采用 钢衬, 进 口底板混凝 土面最 低高程 为 8 5 1 7 5 m, 顶板高程为 8 6 2 2 5 m, 沿水流方向断面逐渐 减小 , 最 终 断 面 底 板 高 程 为 8 5 5 6 9 m, 顶 板 高 程 为 8 5 8 3 1 i n , 尾端为座环特殊 固定 导 叶墩 与进 水隔 开 , 蜗 壳 内侧 为导叶 以及与其相 接 的上 下对称 的 圆台面 , 外 侧 为变径 的圆柱面 , 进 口底 面和顶 面分别 由扭 曲面 、 扭 面 、 圆柱 面和不规则表 面等组成 , 体 型复 杂。 2 施工特点 a 蜗壳二期混凝土施工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蜗壳 体型复杂 、 底部空间狭小, 钢筋布置密集, 这给混凝土 的浇筑和振捣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座环支墩顶部距 蜗壳垂直距离不足 3 0 c m, 施工人员根本无法进行振 捣。因此, 如何将座环蜗壳底部特别是蝶形阴角部位 宋涛等 龙 口工程 蜗壳二期 混凝 土施 工技 术 3 3 施工程序 技术准备一毛面凿除一 ( 座环 、 其它水机埋件安 装 ) 一钢筋 安装一 模板 安装一仓 号验 收一混 凝 土浇筑 一混凝 土养护一 转入下一个循环 3 4 蜗壳二期混凝土浇筑 a 流道底板 混凝 土浇筑 。流道 底板 从 8 5 1 7 5 5 m 高程 至 8 5 5 6 9 5 m 高程 成斜 坡 盘旋 上 升 , 如 一 次性 从 8 5 1 0 5 5 m高程浇筑 至流 道底 板 , 分层 厚度 较 大 , 底 板 钢筋架立高度大, 不易保持其正确位置, 故第一层部分 区域从 8 5 1 0 5 5 m高程开始径向顺蜗壳水流方向呈台 阶状浇筑至 8 5 3 1 8 5 m高程。另外进 口段底板均为扭 曲面, 高差较大, 一次形成较为困难 , 故第一层该部位 沿纵向也形成台阶, 待第二层浇筑时再一次形成底板。 b 蜗壳底部 混凝 土 浇筑 。由于 蜗壳 周 围钢 筋密 集 , 为保证蜗壳底部混凝土浇筑质量, 蜗壳底部内侧采 用高流态二级配混凝土 R 4 0 0 F 2 0 0 W6浇筑 , 蜗壳底部 外侧采用常态二级配 昆凝土浇筑, 阴角部位仍采用高 流态 二级配混凝土浇筑 。 蜗壳 内侧和座环底部以及蜗壳阴角部位的施工空 间非常狭小, 周围钢筋密集, 个别位置料灌无法直接下 料 , 因此需 搭设 溜槽通过 底环进 料 口或 在座环 侧面开 进料 口进 料 。施 工人员可通过侧面的开孔进 入仓位底 部振捣和座环上预留的 1 2 0 孔进行辅助振捣。 c 第 4 6层浇筑。第 4 6层采用门机挂吊罐浇 预 留的灌浆孔上焊接 D N 4 0灌浆管进行灌浆 。 a 施工工序。回填灌浆采用两个次序进行, 后序 孔对一序孔进行扫孔。自较低的一端开始 , 向较高的 一 端推进 。 b 一序孔浆液水灰比为 0 6 : 1一个 比级 的水泥 浆。二序孔浆液水灰比为 1 : 1 和 0 6 : 1 两个比级的水 泥浆 。 c 回填灌浆压力采用 0 2 0 3 MP a 。回填灌 浆在 0 3 M P a 压力下 , 灌浆孔停止 吸浆 , 延续灌 注 5 m i n即可 结束 。 d 质量检查。采用钻孔注浆法 , 即向孔 内注入水 灰 比2 : 1的浆液 , 在规定 的压 力下 , 初始 l O m i n内注 入 量不超过 I O L为合格。 4 结语 通过后期对 蜗壳底 部 回填 灌浆 的效果 来看 , 采取 了上述措施后 , 蜗壳底部的吸浆量明显减少, 有效地减 少了蜗壳底部及阴角的脱空现象。目前电站已充水发 电 , 经过 3年 的运行 , 运行状况 良好 。说 明该 措施能够 确保机组蜗壳安装及周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为其他 类似工程的蜗壳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参 考文献 1 徐萍 浅谈水电站厂房蜗壳二期混凝土施工技术 J 云南水 力发电, 2 0 0 7 , 2 3 ( 2 ) : 4 6 5 O , 筑 , 混凝土为常态二级配, 坍落度 9 1 1 e m。 一 3 5 座环底部 回填灌浆施工 为了保证座环底部混凝土饱满, 确保蜗壳与混凝 土能够联合承载, 避免应力集中, 待蜗壳混凝土浇筑结 4 束后 , 对 座环底部 进行 回填灌 浆。 回填灌 浆 采用 座环 仲江凤 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 1 号、 2号机蜗壳二期混凝土 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J 西北水 电, 2 0 0 5 ( 2 ) : 3 9 4 1 张益军 龙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蜗壳二期混凝土施工 J 水力发电, 2 0 0 7 , 3 3 ( 4 ) : 3 1 3 3 王洪涛 三峡电源电站主厂房蜗壳混凝土施工技术 J 人民 长江 , 2 0 0 7, 3 8 ( 5 ): 12 巳 E 曼 E E 置 E 曼 E 最E 曼 芒 S! 置 S 曼曼 曼 是 寰曼 已 e 气已 只芒 置 ! ( 上接 第 2 3页) 并 分层 碾压 , 二 期 围堤不 宜 采用 淤 区 下 , 淤背施 工速率 可采 用 0 91 O m 月 , 对 于土 质较 内的沙土 ; 围堤修筑应按碾压土方的有关要求进行 , 围 差堤段 , 在排水 良好的前提下, 淤背施工速率可采用 格堤压实度不小于0 9 。0 6 0 8 m 月。其他堤段的合理淤背施工速率 , 要针 c 大堤裂缝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 从产生裂缝的 对实际情况具体研究确定 , 不能盲 目采用。工程完成 原因来说, 采取的措施不淤背河先淤临河 , 把大堤再改 后对裂缝应进行开挖回填, 对因裂缝引起的附属工程 到临河, 这样可防止堤身边坡产生压缩变形 ; 合理规划 进行修复 , 同时控制堤顶超载车辆运行。 淤背加载速率, 对于土质较好堤段, 在排水良好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