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46343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金融学基础知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货币是什么?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起源于商品交换,产生的经济根源是私有制,是私有制商品经 济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伴随着商品交易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程中,为了克服种种局限,人们在长期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现可以用一般等价物交易的媒介来克服 了不再需要用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的发展过程。货币自产生以后,自身经历了多种形式,但是其发展过程遵循一个规律:货币形式要适应经济形势,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货币自从产生之后经历了各种形式,如实物货币形式到金属货币形式再到信用货 币。实物货币阶段: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实物商品充当过货币,如贝

2、壳、羽毛、金银、珊瑚、布帛等,甚至 于活的牲畜。所有这些实物货币都有以下儿个共同特征:相比其它商品较为珍贵,人们接受高,更易于保 存等等。金属货币阶段:金属货币也是实物货币的一种,只是相对于其它实物货币而言,其具有价值含量高、体积小易携带、不易变质等优点,止匕外,其自身经历了从*金属到贵金属、金属秤量制到金属铸币制的发展。其中,*金属货币在我国流通的时间较长,比如秦朝的“孔方兄”、宋代的“铜臭我国此外还经历过金属秤 量制和金属铸币制。信用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退出流通后,信用货币便取而代之。信用货币经历了从传统信用货币到现代 信用货币的过程。传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券,二是纸币。起初的

3、银行券是一种黄金凭证,是一种可兑 换银行券,持有者可随时随地向发行者兑换面额标注的黄金。其后出现的纸币和不可兑换银行券都是一种 不可兑换的信用币。现代信用货币是一种存款货币。其突破了实物货币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和票券货币在发行机构上的局限 性,具备无限创造的能力,这也是存款货币时代经常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信用货币具备以下儿个 特点: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是一种负债货币,是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具有强制性。电子货币是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信用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电子货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储 值卡型电子货币、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货币具备的主要特征:体

4、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一般等价物的通性);具 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唯一性和计价方式统一;货币一般使用价值突出而特殊使用价值弱化;货币是价值的外在尺度;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货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商品依照社会需求按比例生产的关系;体现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反映着私有制或多种经济所有制。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功能。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国际货币这五大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体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流通手 段的职能能将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有货币这一媒介的间接交换。贮藏手段职能是货币

5、退出流通,被当作 价值的独立形态或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保存起来的功能。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 转移时功能。世界货币职能也叫国际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境,在国际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的功 能。这五大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础职能,它们直接由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演化 而来并且互不可分。其它三种职能都是这两大职能的的发展和演化: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以 流通手段为归宿;贮藏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并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作为归宿;国际货币职能是 其它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所以说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对货币体质的全面体现。货币的职能决定了其社会

6、经济作用,货币不仅可以调节微观经济还能进行宏观调节,不仅可以调节经 济总量还能调节经济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作为价值的均 衡器,成为了计价、统计、核算、经济预测等工作的工具;作为交换媒介,促进了商品流通使社会总供 给迅速扩大;服务于工资分配、利息分配和财政分配;货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国家进行 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货币的计量是对货币本质的外延扩展,包括了货币的范围、总量和层次的划分。一般而言,货币数量 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而广义的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 动性金融资产。狭义和广义货币量的划分标准是金融工具能

7、否作为直接购买力。货币层次的划分:Ml=现金+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其他所有存款;M4=M3+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这样划分的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根据这一依据,货币层次控制重点主要 包括了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三大原则,而我国一般将M3视为控制重点,因为M3不仅与经济的相关 性最强,而且央行对其监测效果最好且控制力度最强。货币制度的宗旨是加强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维护货币的信誉,管理金融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要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 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货币制度是

8、以币材为代表,其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两大阶段。金属本位制主 要包括银本位制、金银复合本位制和金本位制。银本位制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之一,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金银复合本位制过渡或直接进入到金本位制阶段。其后,信用本位制逐渐取代了金本 位制地位,不仅解决了金本位制下金属币材匮乏的问题,而且大大地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实现了货币制 度演变过程中质的飞跃。第二章在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关系已成为一个无时不有、无外不在的基本要素。不仅企业单位之间普遍存在 信用关系,而且家庭、个人生活也离不开信用。现代经济可以称为信用经济。现代经济离开了信用,整个 经济运行就会出现障碍。本章

9、主要介绍信用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信用的形式、信用工具、以及信用与整体 经济的关系。信用是指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社会经济各部门都可能出现资金盈余或短缺的 情况,由于大多数家庭都会为未来之不测或未来大额消费而进行强制性储蓄,所以家庭部门是最主要的资 金盈余部门,而政府部门是国家最经常的赤字部门,企业部门也是经常性的赤字部门,而金融部门作为社 会信用的主要中介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这样,在私有制商品货币经济中就 产生了信用,以调节资金余缺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用也在向前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信用形式的变化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伴随着简单的商品经济向社

10、会化市场货币经济发展,相适应地,信用形式也经历了从实物信用向货币信用 的发展过程和高利贷信用向借贷资本信用的发展过程。同时,信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用的主体、信用标的物、信用条件、信用工具等组成了信用的构成因素。另外,信用标的所有权和 使用权相分离决定了信用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即偿还和付息,同时也决定了信用的风险性,除此之外,信用 还具有是价值的有偿运动、有特殊的运动过程等特征。信用活动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使闲置的资金流向需要的部门或经济主体,从而信用可以促进储蓄,同时也可以促进规模效应的形成,促进社会合理分配,这些因素决定了信用最基本的功能即资金、资源配 置功能;同样,信用还具有信用创

11、造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宏观调控功能。信用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划分。从信用过程来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从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从源头来看,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信用主体划分,可分为商业信 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凭信用、证券信用、民间信用等形式。现代信用体系中,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信用。实际上直接信用与 间接信用的区分有很强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各有利弊。其中直接信用最大的优点是交易 成本低,但在规模上、范围上和期限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成效概率非常低,引导资金流动的效率也很 低,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信用的社

12、会功能,导致社会成本高;间接信用虽然交易成本高,但间接信用能 进行社会化的资金重新分配,能最大效率地动员和配置资金,是完成信用的社会功能的最好方式。另外,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也有特殊意义,且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关系就是融资结构,这决定了 企业的发展战略。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代表所有权或债权并据以享受相应权益的书面凭证,必 须具有规范性、可接受性和一定的转让性。信用工具作为信用活动不可缺少的记录凭证,必然具有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特征。而且总体上来说,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四个要求之间既存 在统一的关系,也存在矛盾的关系。总体上,偿还性与其他本性之间

13、基本是统一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 也是统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安全性和收益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这个矛盾恰好体现风险与收益成正 比的经济规律。在金融市场上运用投资组合理论进行资产选择,目的就是要处理好这个矛盾,以实现风险 最小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信用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权益性工具与债权性工具;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 信用工具;无限可接受工具和有限可接受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固定收益工具和非固定收 益工具;基础性工具和衍生性工具。不同信用工具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对信用工具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与讨论,对 于经济活动有比较重要意义。证券行市即证券的理论交易

14、价格,与其票面额和实际流通价格均有差异。证券行市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是预期收益和市场利率,具体由年金公式来计算,而年金公式以收益资本化理论和现值理论为基础。其中 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用活动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此形成的信用风险必须通过有效的风 险管理来化解。现代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使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极其巨大,也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 济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大,在很多时候,信用可能加剧经济周期性波动甚至直接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因 此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必要。信用与经济发展方面:伴随着货币形式从金融货币向信用货币发展的轨迹相适应,信用与经济长期发 展之间的关系,理论

15、上经历了信用媒介理论到信用创造理论的发展。信用媒介理论: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本身不具备经由银行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古典学派的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人都认为货币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信用创造理论:一些经济学家认识到货币与信用对于经济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他们认为凡是能尽货币 职能之物就是货币,纸币是一种理想的货币,代表人物有麦克鲁、熊彼特及韩(哈恩)等。非常信用理论:主要由熊彼特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信用与经济周期:信用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于是有一些人提出了许多解决信用与经济 周期之间关系问题理论对策:信用的顺周期特征,信用的增信与放大作用,经济

16、周期理论,相机抉择与逆风向调节。第三章利息和利率是社会信用活动的基础,利率水平的高低,利息的多少,能够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 且广泛的影响。在现代金融活动中,利息作为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利率作为基本的经济杠杆,都成为现代金 融的经济核心。因此,要对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信用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首先就得研究 利息和利率。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以及资本收益化的基本规律;利率的基本类型,构 建利率体系的概念;利率结构以及利率决定理论;市场利率的作用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利息是对资金使用权让渡而引起即期消费和机会收益损失的报酬。人们对于利息存在的合理性,经历 了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

17、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都反对利息的存在,但它们都是站在人性,道 德或宗教的角度,而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借贷活动主要是高利贷形式,而高利贷对于经济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所以这些思想家实质是反对高利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合理的利息被普遍接受。不同的经济学家都对利息的本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货币报酬论、资本租金 论、风险补偿论、产业利润学说、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时差论、等待与资本收益论、人性不耐论和灵 活性偏好理论等等,但这些理论大多数是从某个侧面来观察的,基本都没有揭示利息的真实来源,对利息 本质的认识仅停留在利润方面。马克思在古典

18、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从商品货币关系着手,它认为,利息表面上来源于利润,反映为资金的价格,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 同瓜分工人剩余劳动的方式。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深刻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为现代信用和金融市场的 运行鉴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用来衡量利息水平高低的指标,计算利息的方法包括单利法和复利法。单利 是指每期都按初始本金来计算利息,用公式表示为:S=P(l+r*n)复利是指计量利息本身的时间价值,即上一期利息自动滚入下一期本金,用公式计算为:S=P(l+r)n其中S表示到期本利和,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限。按照利

19、率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和 实际利率。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以划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 方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按存贷款可划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按照贷款的风险可划分为优惠利 率,惩罚利率。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没有包含时间的资金量称为现值,包含了时间价值的资金量称为终值。现值公式为:S=P(l+r)n也还可以表示终值的公式为:P=S/(l+r)n现值理论可以用于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对于不同的方案只需分析计算各自的现值,现值综合最低的 方案最好。此外,还可以考察利率期限结构

20、。利率体系是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由内在因素联结而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利率结构和相互传 导机制。利率结构有多种形式,除开品种结构以外,还有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品种结构包括中央银 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利率风险结构理论研究相同期限的证券或贷款为何利率可能不同的问 题,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流动性,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利率期限理论研究的是相同风险和流动性 的证券或贷款在期限不同时为何利率水平不同,主要有三种假说:预期假说,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升水 假说。影响市场利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信贷资金供求状况,货币供求状况,期限与风险,通 货膨胀程度,经济周期的影响,政策因素

21、,传统和国际因素,银行成本和经营策略。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儿种:古典学派的投资储蓄理论,认为利率由投资和储蓄 决定。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货币供求相等时决定均衡利率。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 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新古典综合学派的IS-LM模型,它不仅仅是利率决定的模型,更是宏观经济 分析的一般性工具。普通年金的计算公式为:PV=C/(l+r)+C/(1+r)2+C/(1+r)3+-+C/(1+r)n永续年金的计算公式为:PV=C/(l+r)+C/(l+r)2+C/(l+r)3+-永续增长年金是指无限期限中每期支付额按固定比率增长的年金,其计算公式为:PV=C

22、/(r-g)利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自主决策的微观经济主体;充分传播的市场信息;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 体系。综上所述,利率正常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重心将不再是放开利率管理权,而应该是以调整利率结构,优化利 率传导机制为重点,具体包括:1强化基准利率和其他利率的自主决定性。2协调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管理体制的关系。3转换市场利率。4增加利率档次。5建设金融市场和微观金融体制。第四章外汇的最初含义和动态含义是国际汇兑。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所有资产,如外国货 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狭义的静态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

23、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按能否 自由兑换或自由向第三国支付,外汇有自由外汇、记账外汇之分。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或以一种货币所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以报价货币或基准货币 为标准,汇率主要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及二战后逐渐普及的美元标价法。汇率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按汇率制订方法可分为基本汇率、套算汇率,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依据外 汇交易的交割期可分为即期汇率、远期汇率,按外汇交易的支付手段划分,有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 汇率,按外汇买卖的对象划分,汇率可分为同业汇率和商业汇率,按外汇管制的程度划分,汇率可分为官 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汇率与一国经济运行交互影响。

24、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及心理预期等,由此形成了众多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国 内经济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有重大影响。因此,汇率政策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系列安排或规定。根据汇率的波动幅 度,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两种基本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或 钉住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和爬行汇率制等。各类汇率制度利弊并存且难以取舍,汇率制度选择已成为 各国重大的政策问题。由此产生的经济论、依附论、政策搭配理论、成本收益决定论是影响较大的四种汇

25、 率制度选择理论。自1949年1月18日人民币汇率产生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七大阶段。其中,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备受世人关注。汇率决定从行政管理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 钉住汇率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决定及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总体 演进趋势。第五章“金融”通常被理解为货币资金融通(简称“融资”)。这一传统上偏狭的认定忽略了融资活动涉及的诸 多层面。例如,融资的对象主要是货币或货币资金,融资大多采用信用方式、通过买卖(交易)金融资产 而进行,融资的中介或组织形式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融资过程蕴含着资源、风险的转移与

26、配置,催生了融资管理、调控机构。因此,金融可界定为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组织、交易行为、运行机制的集合。从功能观的角度看,金融是为筹资资金、转移资源、配置风险而形成的所有交易行为的 总和。金融范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信用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初期,货币范畴与信 用范畴各自独立发展,沟通二者的金融以货币经营业(从事货币兑换、汇兑与借贷)为主要形式,尚处于 萌芽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确立后,货币制度与信用制度的联系日益紧密,最终促成了两者之间 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金融范畴,即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与交易行为的集合,并以银 行业及其业务为主要形式。在货

27、币与信用长期渗透并逐步形成金融范畴的过程中,投资、保险、信托、租 赁等领域,由于或完全、或大部分与金融活动相结合,而被金融范畴所覆盖,信用关系由此拓展为复杂多 样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金融体系则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法规、制度等)的总和,它由三大要素构成:(1)为订立金融合约、交易金融资产而成立的金融机构;(2)为融通资金而交易(买卖)金融资产的金融市场;(3)金融基础设施,即为规范金融交易行为、促进金融业有序运行和有效履行功能的法规和制度,主要包 括完备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规范的公司治理和透明的金融制度。依据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相对重要性,金融体系有市

28、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之分。其 中,前者的代表是美国和英国,后者的代表是德国、日本和法国,其他国家处于这两者之间。以市场主导 型为基本取向,或以金融市场作为银行主导型之补足,成为金融体系演化的总体趋势。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是高效配置资源,由此延伸的六项核心职能是:(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 资源;(2)配置和管理风险;(3)清算和支付结算;(4)聚集资金和分割股份;(5)提供信息;(6)解决激励问题。金融机构是以提供各种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其主要业务可划归六类:(1)金融中 介业务;(2)代理业务;(3)自营业务;(4)承销业务;(5)咨询业务;(6)资产管理业务,即管理 其他

29、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组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 会福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机构具备直接融资不能取代的功能,这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理。(1)期限中介功能。即通过 发行金融工具实现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转换,从而使储蓄者、筹资者均能获得所需期限的资产或负债。(2)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机构拥有、管理着大量资金,聘有训练有素的职业投资家、法律顾问,故在信息处理 和签订合约方面存在规模经济效应。(3)改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甄别贷款风险、防范逆向选择,在 监督贷款借用、减少道德风险上,拥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办法、专长,这就促进了储蓄向生产性投资的转 化,对增进经济

30、效率至关重要。(4)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这主要通过汇聚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进行 组合投资,从而将高风险资产转换为低风险资产的途径来实现。(5)提供支付机制。特定的金融中介均提 供不同的支付方式,计算机、电子通讯等专门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支付体系的完善。在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中央银行是领导和核心,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是主体和骨干,此外,还有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金融公司、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评级公司等多类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各国为辅 助实现其他经济目标,或履行金融监管职能,一般均设有政策性银行、监管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是通过交易金融资产、实行资金融通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和交易机制的总和。金融

31、市场的构成 要素主要包括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组织形式、交易价格等。依据不同的标志,金融市场有不同的分 类构成。如按照金融资产的性质划分的债务证券市场、资本证券市场、衍生证券(或衍生工具)市场。根 据金融资产的偿还期划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市场功能为标准划分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按照金 融中介的特征划分的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按交割期限来划分的现货市场、衍生工具市场。按照 市场组织形态划分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按交易标的物性质划分的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 险市场。金融市场具有五大主要功能:(1)促进资金融通,这是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2)优化资源配置,这是金融市场最重要

32、的功能。(3)转移和分散风险,这是金融市场日渐重要的功能。(4)降低交易成本,这是金融市场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功能。(5)调节经济运行,金融市场为调节经济运行提供了工具和机制。第六章存款类金融机构(deposit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是指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 机构,其典型代表有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产生与 发展又与商品信用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中商业银行在信用活动中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1694年第一家 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存款类金融机构其实质是拥有资本,独立核算,自负

33、盈亏但是其主要业务是吸收贷款和发放贷款的特 殊企业。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四项职能。信用中介职能又称信用媒介职能,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而支付中介职能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 银行最传统的职能,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存款类的金融机构中的商业银行产生了信用创 造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款类金融机构也具有了金融服务功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包括资本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是指机构设立之初拥有的原始资本,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保护存款者利益的保障,另外由于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经

34、营的特点,为满足客户不时的提款与借款要 求,资本也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正常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最后资本也为金融管理当局提供了一个限制风险 业务的基础工具。存款类金融机构自有资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普通资本、优先资本以及其他资本。而1988 年巴塞尔协议更将银行资本金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1996年又增加了三级资本的概念,2004 年6月颁布的除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外,仍沿用关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和三级资本的 定义。巴塞尔协议中对最低资本的要求更是三大支柱的的核心支柱,也称监管资本。相对应监管资本而言 的就是经济资本即风险资本,指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通过识别和测度银行风险(常用

35、VaR模型)来计算 银行吸收或缓冲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金。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负债业务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存款类业务和借入资金业务。其中存款业务包 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资产业务是指银行业务资金运用的业务,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包括准备金及现金资产、贷 款、贴现、存放同业款项、应收现金项目、证券投资等业务,其中主要的是指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从事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总额的业务活动,包括结算、信托、租赁、代理、银行卡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以及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存款类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已

36、经影响的广泛性,向来是受监管最严厉的金融机构之一。其经 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存款类竟然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 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对客户提存,使客户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保持坚定的信 任。流动性原则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 存及支付的需要。盈利性原则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作为特殊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 最终目标。三性原则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对立。流动性是保证,安全性前提,盈利性是目的,存款类金 融机构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寻求最佳同意和均衡,以

37、求健康发展。存款类竟然机构管理的基本办法主要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和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是净利差即利息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净利差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故利率的敏感性管理则是强调的重点,即利润风险管理。常用的办法由资金缺口管理和久期分析。除对利 率风险管理外,资产管理办法还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的控制来实现监管。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了四个基本的模型:职能风险管理模式、整合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和价值管理 模式、战略风险管理模式。其中,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指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可 用三个维度来描述,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可细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

38、标和合规目标4个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 息和交流、监控等8个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 各子公司。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 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国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也是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国内出现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是丽如银行 是英国人开设的,而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则是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成立,标志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端。现今我国的银行业是以中国人民银行行为领导,以工

39、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银行 以及其他多家商业银行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包括国有控股银行如四大银行,非国有控股银行如中信、民 生银行等以及外资银行三中主要类型。信用社则分为农村合作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第七章投资银行是从18世纪欧洲早期的商人银行业务(merchant banking)中孕育发展而来,经过二百多年的发 展成为了当今金融业中的重要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产生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共同作用的 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万能业务机构。然而19291933年,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投资银行业也遭受严重的损失,1933年美国颁

40、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标志着美国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格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金融管制放 松,金融环境发生了变化,商业银行再次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渗透,出现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 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起,投资银行跳出证券承销和经纪的传统业务局限,跻身于金融业务的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之中,投资银行变成大规模的金融公司。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金融活动中,投资银行发挥如的作用主要是 优化资源配置,充当沟通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桥梁;联系不同主体、构建证券市场;实现有限资源 的有效配置等。不同的发展背景导致投资银行不同的运营模

41、式。美国投资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投资 银行业与商业银行分离。欧洲投资银行的最根本特点是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间存在较大程度的融 合与渗透。日本的投资银行脱胎于美国模式,经过战后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由金融型的证 券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其证券的零售、代理与交易业务占全部业务的较大份额。从投资银行的资本构成来划分,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合伙制投资银行和股份制投资银行两种。但由于合伙制形式存在固有的内在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投资银行采用了现代股份制的组织形 式。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包括证券公开发行(承销)、证券交易、证券私募、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商 人银行

42、业务(风险投资)、衍生工具的交易和创造(金融工程)、基金管理等。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于英国,而后兴盛于美国,现在已风靡于全世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 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设立方式分类,证券投资基金可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按能否赎回 分类,证券投资基金可分为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中国投资银行始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其中主要的投资银行机构是证券公司。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

43、两个阶段:投资基金创业阶段和投资基金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阶段。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合同的企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专业化操作基础上的,其 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大数法则和概率论所确定的原则,保险公司的客户越多,承保范围越大,风险就越分散。在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一般过程中,最主要经过展业、核保与承保、理赔三个主要环节。保险公司的组织 形式主要有国营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个人保险、合作保险、公私合营保险公司和自保保险公司。保险基金是由保险机构集中起来的后备基金,一般以赔款和已付赔款、未决赔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总准备金等形式存在。保险基金管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除了保险业务

44、经营外又 一重要业务。保险基金管理应讲求投资安全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使用应适度集中。同时必须由专门机构 管理,从国际上看,保险资金运用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内设投资部门投资模式、委托外部机构投资模式、专 业化控股投资模式等。保险基金可用于以下儿个方面: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往来,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等。保险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保险中介机构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 结果。其出现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满足了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的需求。在金融市场中,还存在一些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征信机构和

45、信用评级类机构等,这些机构为市场提 供金融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处理。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即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征信机构分为信用调查机构、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信用管理机构四类。运营模式包括市 场化征信模式、政府主导公共征信模式和由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并存的模式。信用评级机构(C redit rating agency)是信用管理行业中的重要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以下程序:接受委 托、前期准备、现场调研、分析论证、专家评审、信息发布和跟踪监测。信用评级必须依据一整套指标体 系,以保证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是信用评级机

46、构和评级人员从事信用 评级工作的依据,也是衡量信用评级结果是否客观公正的标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说,应该包括以下 六个方面内容:信用评级的要素、信用评级的指标、信用评级的标准、信用评级的权重和信用评级的方法。第八章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存在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历史、现实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和跨国中央银 行制度。中央银行的职能是中央银行性质的具体体现。按中央银行性质划分,中央银行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发 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47、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一国 或某一货币联盟唯一授权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则是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的最后货款人,这一职能体现了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是其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 条件;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国家金融的专门机构。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要通过负债、资产与清算业务的操作来实现。负债业务形成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存款业务、其他负债(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和资本 业务)三方面的内容;资产业务操作来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贷款

48、、再贴现、买卖政府债券、买卖储备资产等内容;清算业务则是各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由中央银行来负责清算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些业务操作使中央银行既能通过施行货币 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又能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对商业银行信用量施以影响,从而构成货 币政策效果评价的基础。中国的中央银行萌芽于20世纪初,国民政府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在全国设立分 支机构,统一货币发行,经理国库,进行外汇管理,表明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已基本确立。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国家银行于1932年2月开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

49、银 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1949年2月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金融监管机构是一国依法对金融业实施监督与管理的政府机构,是金融监管的主体。最早的金融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随着金融经营性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得 到部分分离。中央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其重心转移到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而那些微 观监督与管理的职能被赋予给一些新的金融监管机构。传统上,各国金融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 金融监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认识到过去曾游离于金融监督网之外的机构,其业务

50、活动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出发,各国金融监 管得不把一些曾经不受监督的机构纳入监督之列,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最容易发生问题。目前,一国的整个 金融体系都可视为金融监管对象。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 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监管当局在核准新设机构时,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设机构的资本数量 以及金融机构法人及主要从业人员的要求,以保证开业后机构的健康稳定运行。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监管当局要对金融机构的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这包括业务范围限制、风险控制、流动性要求、资本充 足率与风险损失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