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457364 上传时间:2024-11-06 格式:PPT 页数:352 大小:16.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2页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2页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2页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2页
中国地理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绪绪论论第一节第一节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中国境内地球表层的自然与人文综合体中国境内地球表层的自然与人文综合体二、研究任务二、研究任务 (一)阐明中国地理结构与过程的特征、(一)阐明中国地理结构与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机制和地域差异 (三)为从事地理教育和中国区域地理研(三)为从事地理教育和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究奠定基础三、研究内容三、研究内容(一)总论(一)总论(二)区域分论(二)区域分论(二)了解中国国情,确立区域可持续发(二)了解中国国情,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展的观点(三)统一性(三)统一性(四)实践性

2、(四)实践性 二、课程定位二、课程定位(二)综合性(二)综合性(一)区域性(一)区域性第二节第二节中国地理的学科性质与地位中国地理的学科性质与地位一、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一)中国地理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一)中国地理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1、传统地理学中的二分法、传统地理学中的二分法 地理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普通自然地理 区域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古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人文地理系统人文地理系统人文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2、现代地理学中的二分法、现代地理学中的二分法 应用地理

3、学应用地理学(资源与环(资源与环境科学)境科学)基础地理学基础地理学(地学)(地学)区域区域地理学地理学3、现代地理学的三分法、现代地理学的三分法 区域区域地理学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社会文化地理学及其分支学及其分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及其分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及其分支及其分支(二)中国地理在高师教育中的地位(二)中国地理在高师教育中的地位(三)中国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三)中国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第三节第三节中国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基础理论一、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一)人地关系论(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地域分异理论(

4、三)地域分异理论 二、指导思想二、指导思想 (一)体现(一)体现“区域区域+综合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二)由(二)由“二元论二元论”走向走向“一元化一元化”三、研究方法三、研究方法(一)区域分析与综合(一)区域分析与综合(二)比较法(二)比较法(三)野外考察法(三)野外考察法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85。3、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社,1994。4、李振全等主编,中国经济

5、地理(第四版)、李振全等主编,中国经济地理(第四版).华东师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2000。5、各部门自然地理、经济与人文地理书籍与教材。、各部门自然地理、经济与人文地理书籍与教材。1、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2000。第二章第二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疆域中国地理区位与疆域 第一节第一节中国地理区位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地理区位及其地理意义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地理意义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地理意义(一)半球位置(一)半球位置(二

6、)经纬度位置(二)经纬度位置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南至与北至南至与北至地理意义地理意义2、经度位置、经度位置东至与西至东至与西至地理意义地理意义 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地理意义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地理意义(一)海陆位置及地理意义(一)海陆位置及地理意义(二)板块位置及地理意义(二)板块位置及地理意义(三)自然地带位置(三)自然地带位置三、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三、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一)在世界政区及经济格局中的位置(一)在世界政区及经济格局中的位置(二)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二)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三)在世界人口布局中的位置(三)在世界人口布局中的位置(四)在世界文明带中的位置(四)在世界

7、文明带中的位置第二节第二节中国疆域及其地理意义中国疆域及其地理意义一、一、中国的疆域与国土中国的疆域与国土(一)疆界与邻国:陆疆与海疆(一)疆界与邻国:陆疆与海疆(二)国土(二)国土二、疆域辽阔的地理意义二、疆域辽阔的地理意义(五)世界自然资源大国(五)世界自然资源大国(六)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六)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思考题:中国与美国地理区位对比思考题:中国与美国地理区位对比概括异同点并初步分析地理特征概括异同点并初步分析地理特征(二)辽阔的幅员带来环境的多样性(二)辽阔的幅员带来环境的多样性1、陆地环境的多样性、陆地环境的多样性2、海洋环境的多样性、海洋环境的多样性3、区域差异与

8、景观多样性评估、区域差异与景观多样性评估(三)幅员辽阔带来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三)幅员辽阔带来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同时其本身又是空间资源同时其本身又是空间资源(一)幅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一)幅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第三章第三章中国地理结构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中国地貌结构中国地貌结构 一、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一)地势格局(一)地势格局1、基本特征、基本特征2、地理意义、地理意义(二)地表结构特征(二)地表结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势高亢、起伏显著地势高亢、起伏显著以山地高原为主体以山地高原为主体水文、气候、交通、经济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9、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中部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5、丘陵散布于东部、丘陵散布于东部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一)黄土地貌(一)黄土地貌分布、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形态特征、成因(二)喀斯特地貌(二)喀斯特地貌(三)红层地貌(三)红层地貌(四)风成地貌(四)风成地貌三、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 1、晚近时

10、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方向方向(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1、结晶岩、结晶岩2、沉积岩、沉积岩3、岩浆岩、岩浆岩(四)人类活动对地貌

11、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1、微地貌的变化、微地貌的变化2、小地貌的变化、小地貌的变化3、中地貌的变化、中地貌的变化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第二节第二节中国气候中国气候一、中国气候特征一、中国气候特征(一)季风气候显著,季风区域广大(一)季风气候显著,季风区域广大1、影响季风范围和强度的因素、影响季风范围和强度的因素2、我国季风现象明显、我国季风现象明显3、我国季风气候的区域范围、我国季风气候的区域范围(二)气候的大陆性强(二)气候的大陆性强1、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

12、较差大2、气温日较差大、气温日较差大3、降水集中于夏半年、降水集中于夏半年4、地理意义、地理意义(三)气候区域差异悬殊,类型(三)气候区域差异悬殊,类型复杂多样复杂多样1、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气候区域差异显著2、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二、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二、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一)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决定我国所处的气候带与气温分布决定我国所处的气候带与气温分布决定我国所处的行星风带决定我国所处的行星风带2、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使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特别明显使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加强了南亚季风的势力加强了南亚季风的势力(二)下垫面(二)下垫面1、多山的地形对气候

13、的影响、多山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脉对气流的屏障山脉对气流的屏障山地的垂直变化使我国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山地的垂直变化使我国气候垂直差异显著2、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区高原的屏障作用高原的屏障作用高原的分支作用高原的分支作用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季风现象(三)大气环流(三)大气环流1、冬季环流、冬季环流气压中心气压中心近地面气流及气团近地面气流及气团气候锋带气候锋带温带气旋温带气旋2、夏季环流、夏季环流气压中心气压中心近地面气流与气团近地面气流与气团极锋极锋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高空气流高空气流高空风向高空风向3、春、秋季环流、春、秋季环流4、急

14、流、急流三、气温与降水三、气温与降水(一)气温的分布及温度带的划分(一)气温的分布及温度带的划分1、年平均气温分布、年平均气温分布最低值最低值2、一月气温分布、一月气温分布最高值最高值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最低值最低值最高值最高值分布特点分布特点等温线分布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温线分布形式及影响因素特征等温线特征等温线3、七月气温分布、七月气温分布最低值最低值高温中心高温中心分布特点分布特点等温线分布形式及地区差异等温线分布形式及地区差异4、四月与十月气温分布、四月与十月气温分布分布特点分布特点同一地点的气温比较同一地点的气温比较5、气温变化与四季划分、气温变化与四季划分气温年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变化气温

15、日变化四季划分四季划分四季划分的指标四季划分的指标我国四季类型分区我国四季类型分区6、温度带划分、温度带划分划分温度带的指标划分温度带的指标东部季风区与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温度带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二)降水量的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二)降水量的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各温度带的农业特征各温度带的农业特征温度带分布温度带分布1、季风的进退与雨季的关系、季风的进退与雨季的关系季风进退的时序特点季风进退的时序特点南北差异南北差异东西差异东西差异季风进退的速度变化季风进退的速度变化东南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季风雨区的位移季风雨区的位移华南前汛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云

16、贵雨季江淮梅雨期、云贵雨季华北华北雨季、四川雨季、华中伏旱、华南后汛期雨季、四川雨季、华中伏旱、华南后汛期华华西秋雨期、华中秋高气爽期西秋雨期、华中秋高气爽期冬季风活动期间的降水冬季风活动期间的降水2、年降水量的分布、年降水量的分布季风区内降水多,无季风区内降水少季风区内降水多,无季风区内降水少季风区内降水南多北少季风区内降水南多北少无季风区内降水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减少无季风区内降水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减少山地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山地多于平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2、降水的季节分配及其地区差异、降水的季节分配及其地区差异从全国范围看,降水集中于暖季从全国范围看,降水集中于暖季降水四季分配:降水四季

17、分配:夏雨、冬雨、春雨、秋雨夏雨、冬雨、春雨、秋雨降水四季分配类型降水四季分配类型3、降水变率、降水变率年相对变率的地区差异年相对变率的地区差异四季相对变率的地区差异四季相对变率的地区差异4、干湿地区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划分指标划分指标划分意义划分意义干湿地区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自然景观与农业特征自然景观与农业特征四、几种特殊的天气过程四、几种特殊的天气过程1、寒潮、寒潮2、梅雨、梅雨3、台风、台风五、我国气候评价五、我国气候评价(一)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一)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的气候资源1、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使亚

18、热带、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使亚热带2、雨热同期且夏温偏高使我国温带、雨热同期且夏温偏高使我国温带地区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区有利于作物生长成为农业发达的富庶地区成为农业发达的富庶地区3、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使种植、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使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制度具有多样性(二)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复杂,(二)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复杂,构成了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构成了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要优势(三)我国气候也具有一些明显不足(三)我国气候也具有一些明显不足1、冬温偏低,不利于作物越冬、冬温偏低,不利于作物越冬2、气候年季间变化大,旱涝、低温、气候年季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自

19、然灾害发生频繁第三节第三节中国陆地水及水资源中国陆地水及水资源一、地表水一、地表水(一)河流(一)河流1、水系和流域、水系和流域(1)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外流区内部的局部内流区外流区内部的局部内流区内流区内部的局部外流区内流区内部的局部外流区(2)外流流域及水系)外流流域及水系外流河的归宿:外流河的归宿:外流水系的发源地:外流水系的发源地:三大洋三大洋三大河源带三大河源带外流水系的主要河流外流水系的主要河流(3)内流地区的划分)内流地区的划分内蒙古内流区内蒙古内流区甘新内流区甘新内流区柴达木内流区柴达木内流区藏北内流区藏北内流区2、径流分布、径流分布(1)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河川

20、径流的地区分布内外流域的不平衡性内外流域的不平衡性外流区与内流区各具特点外流区与内流区各具特点(2)径流深度分布的地区差异)径流深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东南部高值区和西北部低值区东南部高值区和西北部低值区东南部径流深度南大北小东南部径流深度南大北小西北部径流深度从东西两侧向中间递减西北部径流深度从东西两侧向中间递减各地区径流深度山区大于平地各地区径流深度山区大于平地(3)径流带的划分)径流带的划分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缺水带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缺水带(4)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年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近近10000亿亿m3的河流的河流年径流总量超过年径流总量超过10

21、00亿亿m3的河流的河流年径流量在年径流量在5001000亿亿m3的河流的河流年径流量在年径流量在100500亿亿m3的河流的河流3、径流时程分配、径流时程分配(1)河川径流的补给)河川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融水补给融水补给(2)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差系数的分布规律变差系数的分布规律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分布规律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分布规律(3)年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年径流量的季节分配汛、枯期径流量分配汛、枯期径流量分配四季径流量分配:四季径流量分配:冬干、春增、夏涨、秋减冬干、春增、夏涨、秋减(二)湖泊与沼泽(二)湖泊与沼泽1、湖泊、湖泊(1)我国湖泊

22、概况)我国湖泊概况(2)我国湖泊分布的区域性)我国湖泊分布的区域性大多湖泊分布于平原、盆地与高原区大多湖泊分布于平原、盆地与高原区“五大五大”湖泊区湖泊区主要湖泊主要湖泊(3)湖泊的利用)湖泊的利用水利方面水利方面水产方面水产方面矿产方面矿产方面水能方面水能方面风景资源风景资源2、沼泽、沼泽(1)沼泽的分布与类型:泥炭、潜育沼泽)沼泽的分布与类型:泥炭、潜育沼泽(2)我国现存的主要沼泽区:)我国现存的主要沼泽区: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若尔盖沼泽若尔盖沼泽(三)山岳冰川(三)山岳冰川1、概况、概况2、我国冰川分布、我国冰川分布(1)分布区域)分布区域(2)我国山岳冰川分布的基本特征)我国山岳冰川分

23、布的基本特征环绕于荒漠四周的山地分布且集中环绕于荒漠四周的山地分布且集中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友谊峰、玉龙雪山、帕米尔高原、贡嘎山友谊峰、玉龙雪山、帕米尔高原、贡嘎山(2)海洋型冰川)海洋型冰川4、冰川融水径流及分布、冰川融水径流及分布(1)我国冰川消融期)我国冰川消融期(2)我国冰川消融量)我国冰川消融量3、我国冰川类型、我国冰川类型(1)大陆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形成若干巨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形成若干巨大的冰川作用中心按山系分配按山系分配按省区分配按省区分配按流域分配按流域分配(3)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补给二、地下水二、地下水(一)地下水的复合类型与分布

24、(一)地下水的复合类型与分布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松散沉积物孔隙水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3、岩溶裂隙溶洞水、岩溶裂隙溶洞水4、冻土孔隙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二)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二)地下水的化学类型1、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区域分布特征、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区域分布特征(1)全国范围内)全国范围内(2)地方性分布)地方性分布2、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地区差异、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地区差异(1)南方)南方(2)北方)北方(3)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三、水资源结构及区域分布三、水资源结构及区域分布(一)水资源结构(一)水资源结构(二)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二)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低矿化淡水、重碳酸盐水低矿化淡水、重碳酸盐水

25、丘陵山区、东部平原、西北盆地丘陵山区、东部平原、西北盆地低矿化淡水、重碳酸盐水低矿化淡水、重碳酸盐水1、东部与西部水资源量差异极大、东部与西部水资源量差异极大2、东部地区内南北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内南北差异显著3、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1)地下水总量的分布趋势)地下水总量的分布趋势(2)地下水资源结构的地区差异)地下水资源结构的地区差异四、水资源特点及评价四、水资源特点及评价(一)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一)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地均拥有水量少(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旱涝灾害频繁(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

26、矿产(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资源分布不匹配第四节第四节中国土壤地理中国土壤地理一、中国土壤类型一、中国土壤类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旱土、高寒腐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旱土、高寒腐殖土、松软腐殖土、灰土、硅铝土、铁硅殖土、松软腐殖土、灰土、硅铝土、铁硅铁铝土、潮湿土、盐渍土铁铝土、潮湿土、盐渍土铝土、铝土、初育土:风沙土、绵土、紫色土、堆垫土、灌淤土初育土:风沙土、绵土、紫色土、堆垫土、灌淤土冻土:冻漠土(高山荒漠土)冻土:冻漠土(高山荒漠土)干旱土:棕漠土、灰漠土、冷漠土、棕钙土、灰钙土干旱土:棕漠土、灰漠土、冷漠土、棕钙土、

27、灰钙土高寒腐殖土:寒冻毡土、寒毡土、寒冻钙土、寒钙土高寒腐殖土:寒冻毡土、寒毡土、寒冻钙土、寒钙土松软腐殖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松软腐殖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硅铝土:寒棕壤、暗棕壤、棕壤、褐土硅铝土:寒棕壤、暗棕壤、棕壤、褐土铁硅铝土:黄棕壤铁硅铝土:黄棕壤铁铝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铁铝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潮湿土:潮土、灌淤潮土、水稻土潮湿土:潮土、灌淤潮土、水稻土盐渍土:干盐土、碱土盐渍土:干盐土、碱土二、中国土壤分布二、中国土壤分布(一)水平地带土壤分布规律(一)水平地带土壤分布规律1、自成土类的形成条件、自成土类的形成条件2、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

28、、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1)东部湿润类型土壤带)东部湿润类型土壤带(2)西部干旱类型土壤带)西部干旱类型土壤带(3)过渡性土壤带)过渡性土壤带.(4)青藏高原土壤带)青藏高原土壤带(二)垂直地带土壤分布规律(二)垂直地带土壤分布规律1、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的形成条件、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的形成条件2、中国土壤垂直地带分布模式、中国土壤垂直地带分布模式(1)湿润型土壤的垂直分布)湿润型土壤的垂直分布(2)干旱型土壤的垂直分布)干旱型土壤的垂直分布.(三)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三)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四)隐域性土类的分布(四)隐域性土类的分布1、岩成土、岩成土(1)风沙土)风沙土(2)紫色土

29、)紫色土(3)石灰(岩)土)石灰(岩)土2、水成土、盐成土、水成土、盐成土(1)沼泽土)沼泽土(2)草甸土)草甸土(3)白浆土)白浆土(4)盐土、碱土(龟裂土)盐土、碱土(龟裂土)(五)耕作土类的分布(五)耕作土类的分布1、水稻土、水稻土2、潮土、潮土3、灌淤土、绿洲土、灌淤土、绿洲土4、塿土、黑垆土、塿土、黑垆土5、绵土、绵土80015002300 28003600508001100800120018002400260035004200450052003300第五节第五节中国生物地理中国生物地理一、一、中国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中国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一)植物种类丰富(一)植物种类丰富(二)起源

30、古老(二)起源古老(三)地理成分复杂(三)地理成分复杂(四)各种地理成份联系广泛,(四)各种地理成份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分布交错混杂(五)特有植物繁多(五)特有植物繁多二、植被分类系统二、植被分类系统(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植被型、群系、群丛植被型、群系、群丛(二)中国植被地理分类系统(二)中国植被地理分类系统群系纲、群系群系纲、群系(植被型、群系组)(植被型、群系组)(组、亚级)(组、亚级)三、中国主要植被类型三、中国主要植被类型植被型:针叶林、阔叶林、灌丛、植被型: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荒漠、草原、草甸、草本沼泽荒漠、草原、草甸、草本沼泽植被群系纲:植被群系纲:39个

31、个四、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四、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1)全国范围内)全国范围内(2)各地区内)各地区内温带、暖温带植被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温带、暖温带植被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草原、荒漠(1)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植被分布)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的植被分布.(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分布)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分

32、布.(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1、“湿润型湿润型”垂直带结构垂直带结构2、“干旱型干旱型”垂直带结垂直带结构构(3)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1、沼泽植被、沼泽植被2、草甸植被、草甸植被3、沙地植被、沙地植被4、水生植被、水生植被(四)次生植被的分布(四)次生植被的分布(三)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三)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2、主要植被群系纲、主要植被群系纲(1)温带山地落叶小叶林)温带山地落叶小叶林(2)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灌丛(3)亚热带、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针叶林(4)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1、分布区

33、域、分布区域五、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五、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特征(一)动物界组成丰富(一)动物界组成丰富(二)特产种类繁多(二)特产种类繁多(三)区系及生态地理变化明显(三)区系及生态地理变化明显(四)动物界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四)动物界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六、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群六、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群(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二)温带森林(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三)温带草原动物群(三)温带草原动物群(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四)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五)高地森林草原(五)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草甸草原、寒漠动

34、物群物群(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农田动物群(七)热带森林(七)热带森林林灌、草地林灌、草地农田动农田动物群物群第四章第四章中国人口及城镇化中国人口及城镇化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分析(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分析(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二、中国人口总量特征二、中国人口总量特征(一)人口数量大(一)人口数量大(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三)

35、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五)理想适度人口(五)理想适度人口1、定义、定义2、分析、分析3、结论:、结论:中国适度人口为中国适度人口为15.716.0亿亿 三、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三、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一)人口自然构成(一)人口自然构成1、性别结构不均衡、性别结构不均衡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二)人口社会构成(二)人口社会构成1、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2、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1、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

36、结构变化显著结构变化显著2、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四、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四、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移动(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移动第二节第二节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一、人口密度分布一、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人口线胡焕庸人口线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一)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一)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地区人口少(二)平原盆地人口稠密,山区与(二)平原盆地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高原人口稀少(三)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三)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

37、区人口少干燥地区人口少(五)开发历史悠久地区人口多,开(五)开发历史悠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发较迟地区人口少(四)农业地区人口多,林牧业地(四)农业地区人口多,林牧业地区人口少区人口少(六)临江、沿海、铁路干线沿线人(六)临江、沿海、铁路干线沿线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二)(二)“胡线胡线”与人口分布界线的变与人口分布界线的变化化(三)(三)“胡线胡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胡线胡线”以东的地以东的地区:区:“胡线胡线”以西的地以西的地区:区: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

38、限制性(一)(一)“胡线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的自然地理意义三、三、“胡线胡线”的地理意义的地理意义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相协调第三节第三节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一、中华民族的构成一、中华民族的构成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二、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一)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数民族集中(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二)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相互交错分布(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三)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39、四)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四)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复杂第四节第四节城镇化城镇化一、城乡人口的变化一、城乡人口的变化(一)城乡人口变化的地域差异(一)城乡人口变化的地域差异(二)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二)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的地域差异差异1、全国、全国3/4以上的文盲人口分布在农村以上的文盲人口分布在农村2、城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城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3、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地区不平衡、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地区不平衡二、城镇人口的变化二、城镇人口的变化(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二)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40、三)城市数量不断增长(三)城市数量不断增长(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四)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1、1949-1957年城镇化起步发展时期年城镇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城镇化不稳定发展时期年城镇化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城镇化停滞发展时期年城镇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2019年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年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时期5、2000年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年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一)城镇人口比重的省市区差异(一)城镇人口比重的省市区差异1、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市:上海、北、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市:上海、北京、天津京、天津2、城镇化水

41、平较高的省:广东、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浙江宁、黑龙江、吉林、浙江3、城镇化水平中等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中等的省市区: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山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山东、山西、青海、新疆、重庆、宁夏、东、山西、青海、新疆、重庆、宁夏、陕西陕西4、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湖南、广西、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湖南、广西、安徽、江西、四川、河北安徽、江西、四川、河北5、城镇化水平很低的省区:甘肃、贵州、城镇化水平很低的省区:甘肃、贵州、云南、河南、西藏云南、河南、西藏(二)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二)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1、突出重点、积极发展,以星罗棋布、

42、突出重点、积极发展,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广阔的小城镇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广阔的环境空间的环境空间2、推动不同规模城镇连绵区的协调发、推动不同规模城镇连绵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全国城镇化的骨干与龙头展,形成全国城镇化的骨干与龙头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波动:次较大波动:1、封建社会以前:人口数量停滞不前、封建社会以前:人口数量停滞不前2、封建社会前期、中期:周期性大波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周期性大波动3、封建社会后期:人口数量高速增长、封建社会后期:人口数量高速增长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数量在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数量在徘徊中增加徊中增加1949年以来

43、,人口数量直线上升,但增速降低年以来,人口数量直线上升,但增速降低公元前(夏公元前(夏秦),中国人口约秦),中国人口约10002000万人;万人;公元初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0006000万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万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741年(清乾隆年(清乾隆6年),中国人口突破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亿;1763年(清乾隆年(清乾隆28年),中国人口突破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亿;1794年(清乾隆年(清乾隆59年),中国人口突破年),中国人口突破3亿;亿;从从17601900年,经过年,经过140年由年由2亿增长到亿增长到4亿;亿;中国人口增长

44、概况:中国人口增长概况:从从19001954年,经过年,经过54年由年由4亿增长到亿增长到6亿;亿;从从19541969年,经过年,经过15年由年由6亿增长到亿增长到8亿;亿;从从19691982年,经过年,经过13年由年由8亿增长到亿增长到10亿;亿;2000年,全国人口年,全国人口12.95亿;亿;2019年,中国人口已达年,中国人口已达13.08亿,占世界总人口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的20%;2019年,中国总人口年,中国总人口13.28亿,居世界第一位。亿,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年份年份1949196019701980199020

45、002019世界人口总数世界人口总数/亿人亿人24.3630.2736.3444.1552.8460.0064.77中国人口总数中国人口总数/亿人亿人5.426.628.309.8711.3412.9513.08中国占世界的中国占世界的比例比例/22.2421.8722.8422.3621.4621.5820.19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一低一下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一低一下降: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分析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分析1、19491957年是我国第年是我国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次人口增长高潮时期;时期;2、19581961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

46、3、19621973年为第年为第2个生育高潮个生育高潮;4、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发展的关系:1、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力;2、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大压力。1、性别结构不均衡、性别结构不均衡(1)性别比高)性别比高(2)性别比存在地区与城乡差异

47、)性别比存在地区与城乡差异西部西部 东部,乡村东部,乡村 集镇集镇 城市城市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1)年龄结构变化)年龄结构变化(2)地区与城乡差异)地区与城乡差异1、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1)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足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足1%:东部沿海地带;:东部沿海地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1%10%:豫、闽、津、京、冀、:豫、闽、津、京、冀、鄂、川、渝、黑、湘、甘;鄂、川、渝、黑、湘、甘;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10%45%:吉、辽、琼、内蒙古、:吉、辽、琼、内蒙古、宁、云、贵、桂、青;宁

48、、云、贵、桂、青;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占45%以上:新、藏。以上:新、藏。(2)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2、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平衡(1)文盲人口大幅度降低)文盲人口大幅度降低(2)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3)文化构成差异)文化构成差异男性男性女性,青年女性,青年中年中年老年,汉族老年,汉族少数少数民族,城市民族,城市乡村,东部地区乡村,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中国各地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布图万人中拥有大

49、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布图 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分布图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分布图(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不均衡2、人口稠密区、人口稠密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汾渭平原、东北平原、珠江三角洲、汾渭平原、东北平原、东南沿海东南沿海3、利弊分析、利弊分析(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移动(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移动1、人口流动模式、人口流动模式2、旧中国人口移动方向、旧中国人口移动方向(1)国内:主要向东北、西北、内蒙古移动。)国内:主要向东北、西北、内蒙古移动。(2)海外移民:)海外移民:南线:迁出地为

50、粤、闽沿海一带和滇西南,南线:迁出地为粤、闽沿海一带和滇西南,迁入地为东南亚。迁入地为东南亚。北线:迁出地为东北三省、晋、冀、鲁,迁北线:迁出地为东北三省、晋、冀、鲁,迁入地为俄国、朝鲜半岛、日本。入地为俄国、朝鲜半岛、日本。3、建国后人口移动、建国后人口移动(1)特点)特点80年代前,以国家有组织地调动为主,兼有自发年代前,以国家有组织地调动为主,兼有自发性迁移性迁移 80年代后:年代后:人口吸收区和输出区人口吸收区和输出区(2)意义)意义人口迁移的流向构成人口迁移的流向构成流动人口的距离流动人口的距离:三大人口迁移圈三大人口迁移圈 临近流动和中程流动临近流动和中程流动 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