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叶胤俊.20130811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二偏误分析(P191)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始于70年代)一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对比分析的目的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
2、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E四
3、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局限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
4、是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和文化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二偏误分析(P191)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科德)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5、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理论基础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偏误分析的作用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A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中B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是结构偏误还是语用偏误。C对偏误进行分类D解释偏
6、误产生的原因E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对偏误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方法: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交际方面的偏误)。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中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语内偏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理解偏误: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纠正。表达偏误:不一定是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的快速反应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
7、策略和交际策略。另外,也区别对待口语中偏误和书面语中的偏误。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与隐性偏误(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的分类方法。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A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B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的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C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偏误的来源A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
8、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C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呼。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E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9、局限A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如,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许多变体;并非所有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目的与国家的播音员水平,有些往往故意显示外国腔调,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往往不愿使用过于地道的目的语,尤其在语用和文化方面。B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研究较充分,对语用和文化方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C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陷于公式化,另外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有时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D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为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
10、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发展的轨迹。第二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一生理因素(年龄,关键期)二认知因素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1、智力2、语言学能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4、认知方式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学习策略大体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
11、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策略的分类(15项):回避、简化(属于回避一类)、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依赖母语)、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以目的语为基础解决问题)、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其他)4、认知方式A场独立性: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B场依存性: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C审慎型:有此性格的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D冲动型
12、这类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E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P217)三情感因素1、动机2、态度3、性格1、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常常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外部动机: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近景动机: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具体、局部的动机。如,考试。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特别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
13、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等。2、态度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A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B对目的语的态度C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学习态度大体可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3、性格A内向和外向:(P222)B自尊心与抑制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C焦虑: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D移情:是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如,假设、揣摩、推测等。第三节语言学习环境社会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