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助行器助行器 walking aids本本 章章 内内 容容 o概述概述o杖类助行器杖类助行器o助行架助行架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1.概念概念2.种类种类3.作用作用4.选用原则选用原则一、概念一、概念 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器具称为助行器(walking aids),也可称为步行器、步行架或步行辅助器等。二、种类二、种类助行器助行器杖类助行器杖类助行器助行架助行架手杖手杖肘杖肘杖前臂前臂支撑拐支撑拐腋杖腋杖多脚多脚拐杖拐杖带座带座拐杖拐杖标准型标准型助行架助行架轮式轮式助行架助行架助行椅助行椅助行台助行台三、作用三、作用o保持身体平衡保持身体平衡 o支持体重支持体重 o增加肌力增加肌力 o辅助行走辅助行走o其它其它 一、手杖一、手杖 canes(一)种类与结构(一)种类与结构标准可调杖标准可调杖鹅颈型杖鹅颈型杖钩形杖钩形杖长度不可调杖长度不可调杖三足手杖三足手杖四足手杖四足手杖(二)适应证(二)适应证o偏瘫o下肢肌力减退(脊髓灰质炎或下肢神经损伤)o平衡障碍(颅脑外伤或多发性硬化)o下肢骨与关节病变(骨性关节炎、下肢骨折、骨质疏松或半月板切除)o老年人o单侧下肢截肢或配戴假肢o偏盲或全盲等单足手杖单足手杖o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如偏瘫患者、老年人等。三足手杖三足手杖o适用于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单足手杖不安全的患者。四足手杖四足手杖o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震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三)测量与使用(三)测量与使用 无直立困难患者无直立困难患者单足手杖长度测量单足手杖长度测量 直立困难患者直立困难患者 四足手杖长度测量四足手杖长度测量单足手杖长度测量单足手杖长度测量:无直立困难患者无直立困难患者o站立站立o大转子的高度大转子的高度o手杖的长度及手杖的长度及把手的位置把手的位置 直立困难患者直立困难患者 可可在在仰仰卧卧位位测测量量 直立困难患者手杖高度测量直立困难患者手杖高度测量使用方法使用方法手杖两点步行手杖两点步行 2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 3利用双手杖上、下楼梯利用双手杖上、下楼梯 4手杖三点步行手杖三点步行1手杖三点步行手杖三点步行o伸出手杖伸出手杖迈出患足迈出患足迈出健足迈出健足o手杖三点步行分三型:手杖三点步行分三型:后型、并列型及前型后型、并列型及前型手杖三点步行分型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后型后型 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小,健足落地后足尖在小,健足落地后足尖在患足尖之后。患足尖之后。步行稳定性好,恢步行稳定性好,恢复早期患者常用此种步复早期患者常用此种步行方式。行方式。手杖三点步行分型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并列型并列型 健足落地后足尖健足落地后足尖与患足尖在一条横线与患足尖在一条横线上。上。手杖三点步行分型手杖三点步行分型:前型前型 健足迈出的健足迈出的步幅较大,健足步幅较大,健足落地后足尖超过落地后足尖超过患足尖。患足尖。此种步行稳此种步行稳定性最差。定性最差。手杖两点步行手杖两点步行 o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并支撑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作为一点,健侧足作为患足作为一点,健侧足作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的步行一点,交替支撑体重的步行方式。方式。手杖两点步行手杖两点步行o手杖和患足手杖和患足健足健足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下楼梯 o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S S),手杖),手杖放患侧下肢。放患侧下肢。o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上楼梯o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S S),手杖放患侧下肢。),手杖放患侧下肢。健手先向前向上移动健手先向前向上移动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将手杖上移将手杖上移最后迈上患侧下肢最后迈上患侧下肢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下楼梯利用单只手杖和楼梯扶手下楼梯健手先向前向下移健手先向前向下移手杖下移手杖下移患侧下肢下移患侧下肢下移健侧下肢下移健侧下肢下移二、二、腋杖腋杖 axillary crutches(一)种类与结构(一)种类与结构(二)适应证(二)适应证o1.1.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情况,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胫腓重的情况,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胫腓骨骨折,或骨折后因骨不连而植骨后。骨骨折,或骨折后因骨不连而植骨后。o2.2.双下肢功能不全、不能用左、右双下肢功能不全、不能用左、右腿交替迈步的情况,如截瘫、双髋用腿交替迈步的情况,如截瘫、双髋用石膏固定或用其他方法制动时。石膏固定或用其他方法制动时。(三)测量与使用(三)测量与使用1.1.测量测量 o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身长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身长减去去41cm41cm即为腋杖的长度。即为腋杖的长度。o站立时大转子的高度为把站立时大转子的高度为把手的位置,也是手杖的长手的位置,也是手杖的长度及把手的位置。度及把手的位置。o测量时患者应着常穿的鞋测量时患者应着常穿的鞋站立。站立。如果患者下肢或上肢有短缩畸形:如果患者下肢或上肢有短缩畸形:o穿上鞋或配戴下肢矫形器仰卧位测量。穿上鞋或配戴下肢矫形器仰卧位测量。使用使用 o摆至步摆至步o摆过步摆过步o四点步行四点步行o三点步行三点步行o两点步行两点步行o部分负重步态部分负重步态 o免负荷步态免负荷步态 摆至步摆至步 swing to gait 同时伸出两支腋杖同时伸出两支腋杖(1,1)支撑并向前摆身体支撑并向前摆身体使双足同时拖地向使双足同时拖地向前,到达腋杖落地前,到达腋杖落地点附近(点附近(2 2,2 2)。)。摆过步摆过步 swing through gait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出(出(1 1,1 1)再将双侧腋杖向前再将双侧腋杖向前伸出取得平衡(伸出取得平衡(3 3,3 3)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足在腋杖腋杖着地点前方位置着着地点前方位置着地(地(2 2,2 2)四点步行(四点步行(four point gait)先伸出左侧腋杖先伸出左侧腋杖迈出右足迈出右足再伸出右侧腋杖再伸出右侧腋杖最后迈出左足最后迈出左足三点步行(三点步行(three point gait)先将两侧腋杖同时先将两侧腋杖同时伸出,双侧腋杖先落地。伸出,双侧腋杖先落地。后迈出患足或不能后迈出患足或不能负重的足。负重的足。最后再将对侧足伸最后再将对侧足伸出。出。两点步行两点步行(two point gait)一侧腋杖和对侧足一侧腋杖和对侧足同时伸出作为第一着地同时伸出作为第一着地点点 另一侧腋杖和另一侧另一侧腋杖和另一侧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足再向前伸出作为第二着地点地点部分负重步态部分负重步态 将腋杖与部分负重将腋杖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下肢同时向前移动 健侧下肢迈越腋杖健侧下肢迈越腋杖的足的足免负荷步态免负荷步态先将腋杖向前先将腋杖向前负重下肢向前负重下肢向前三、三、肘杖肘杖 elbow crutch(一)种类与结构(一)种类与结构(二)适应证(二)适应证o双侧下肢无力或不协调,如脊髓损伤、小双侧下肢无力或不协调,如脊髓损伤、小儿麻痹、某些脊柱裂;儿麻痹、某些脊柱裂;o单侧下肢无力且不允许该侧肢体负重时,单侧下肢无力且不允许该侧肢体负重时,如踝骨折或半月板切除的早期;如踝骨折或半月板切除的早期;o累及全身的双侧严重无力或不协调,或双累及全身的双侧严重无力或不协调,或双上肢无使用手杖的足够力量的情况,如进上肢无使用手杖的足够力量的情况,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颅外伤后。行性肌营养不良或颅外伤后。(三)使用(三)使用o恢复早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恢复早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 (四点步)(四点步)o恢复后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恢复后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 (四点步)(四点步)o部分负重步态部分负重步态恢复早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四点步)恢复早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四点步)将一侧肘杖向前移将一侧肘杖向前移迈对侧下肢迈对侧下肢移对侧肘杖移对侧肘杖移另一侧下肢移另一侧下肢恢复后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四点步)恢复后期使用肘杖步态模式(四点步)一侧肘杖及其对侧一侧肘杖及其对侧下肢向前移动下肢向前移动另一侧肘杖及其对另一侧肘杖及其对侧下肢向前移动侧下肢向前移动部分负重步态部分负重步态将肘杖与部分负重将肘杖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下肢同时向前移动健侧下肢迈越健侧下肢迈越腋杖的足腋杖的足四、四、前臂支撑拐前臂支撑拐forearm support crutch(一)种类与结构(一)种类与结构(二)适应证(二)适应证o常用于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而腕、常用于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而腕、手又不能负重的患者,如类风湿手又不能负重的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下肢均有损伤等。性关节炎,上下肢均有损伤等。(三)测量与使用(三)测量与使用o测量测量 测量方法有两种测量方法有两种:立位测量立位测量 卧位测量卧位测量立位测量立位测量o患者站直,肩与上肢放松,目视正前患者站直,肩与上肢放松,目视正前方,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自地方,体重均匀分布于双足,测量自地面到尺骨鹰嘴的距离。面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卧位测量卧位测量o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再加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再加2.5cm2.5cm。使用使用o患者将手从托槽上患者将手从托槽上方穿过,握住把手,方穿过,握住把手,前臂水平支撑在托前臂水平支撑在托槽上,此时的承重槽上,此时的承重点为前臂。点为前臂。恢复早期使用前臂支撑拐步态模式(四点步)恢复早期使用前臂支撑拐步态模式(四点步)将一侧前臂支将一侧前臂支撑拐向前移撑拐向前移迈对侧下肢迈对侧下肢移对侧前移对侧前臂支撑拐臂支撑拐移另一侧下肢移另一侧下肢1.1.标准型助行架标准型助行架2.2.轮式助行架轮式助行架3.3.助行椅助行椅4.4.助行台助行台 第三节第三节 助行架助行架 walking frame 一、标准型助行架一、标准型助行架o又称讲坛架(又称讲坛架(pulpit framepulpit frame)或)或ZimmerZimmer架,架,是一种三边形(前面或后面和左右两侧)是一种三边形(前面或后面和左右两侧)的金属框架,没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的金属框架,没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的步行辅助用具。支撑的步行辅助用具。(一一)种类与结构种类与结构(二二)适应证适应证o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需要比单臂操作助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需要比单臂操作助行器更大支持,如老年性骨关节炎或股骨行器更大支持,如老年性骨关节炎或股骨骨折愈合后。骨折愈合后。o全身或双下肢肌力降低或协调性差,需要全身或双下肢肌力降低或协调性差,需要独立、稳定站立者,如多发性硬化症或帕独立、稳定站立者,如多发性硬化症或帕金森病。金森病。o需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需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如用于长期卧床或患病的老年人。如用于长期卧床或患病的老年人。(三三)测量与使用测量与使用o与测量手杖高度的方法相同。与测量手杖高度的方法相同。助行架基本步态模式助行架基本步态模式 提起助行架放在提起助行架放在前方前方上肢远方上肢远方 向前迈一步,落在助行架向前迈一步,落在助行架两后足连线水平附近,如一两后足连线水平附近,如一侧下肢较弱则先迈弱侧下肢侧下肢较弱则先迈弱侧下肢迈另一侧下肢迈另一侧下肢助行架免负荷步态助行架免负荷步态行走时先将助行架向前,然后负重下肢向前行走时先将助行架向前,然后负重下肢向前助行架部分负重步态助行架部分负重步态将助行架与部分负重将助行架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下肢同时向前移动健侧下肢迈至助行健侧下肢迈至助行架两后足的连线上架两后足的连线上助行架摆至步助行架摆至步将助行架的两侧同时前移将助行架的两侧同时前移将双足同时迈至前移后将双足同时迈至前移后的助行架双足连线处的助行架双足连线处恢复早期使用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恢复早期使用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将一侧助行架向前移将一侧助行架向前移迈对侧下肢迈对侧下肢移对侧助行架移对侧助行架移另一侧下肢移另一侧下肢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模式(四点步)一侧助行架及其对一侧助行架及其对侧下肢向前移动侧下肢向前移动另一侧助行架及其另一侧助行架及其对侧下肢向前移动对侧下肢向前移动二、轮式助行架二、轮式助行架 wheeled frame o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的双臂有轮子、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的双臂操作助行器。操作助行器。(一)种类与结构(一)种类与结构(二)适应证(二)适应证 适用于下肢功能障碍,且不能抬适用于下肢功能障碍,且不能抬起助行架步行的患者。起助行架步行的患者。o前轮轮式型助行架前轮轮式型助行架 o三轮型轮式助行架三轮型轮式助行架 (三)测量与使用(三)测量与使用测量测量 与手杖测量方法相同。与手杖测量方法相同。四、助行台四、助行台walking tables 助行台基本步态本章重点p掌握掌握:掌握助行器的概念、种类、作用掌握助行器的概念、种类、作用 及使用方法及使用方法。p熟悉:熟悉:熟悉助行器的适应证、选用原则熟悉助行器的适应证、选用原则 及结构及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