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面向“十二五十二五”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第1章 学科背景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应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而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应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产生的,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以及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以及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本章作为组织行为学的预备知识,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识。本章作为组织行为学的预备知识,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阶段做了简
2、明扼要的介绍,并阐述了对组织行为学学习有重阶段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阐述了对组织行为学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几个管理学概念,最后介绍了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要影响的几个管理学概念,最后介绍了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关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了解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了解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大致过程;2.2.熟悉管理角色的概念;熟悉管理角色的概念;3.3.理解人是重要的经营要素和理解人是重要的经营要素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管理理念;4.4.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内容结构1.1 管理理论的演变1.1.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
3、001930)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3.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1.1.2 1.1.2 人群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人群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930-19601930-1960)时期时期人物人物贡献贡献19331933梅奥梅奥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19431943马斯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19661966赫茨伯格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19571957麦格雷戈麦格雷戈X-YX-Y理论理论1.1.3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1970-1980)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技术学派权变理论学派1.1.4 1.1.4
4、 当代管理论阶段(当代管理论阶段(1980-1980-现在)现在)1.1.人本管理思想人本管理思想托马斯托马斯 彼得斯彼得斯一是人受“二重性”的驱动,他既要作为集体的一员,又要突出自己,他既要成为一个获胜队伍中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二是只要人们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2.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3.企业文化理论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
5、也是文化。”(德鲁克.管理学,1971)4.知识管理理论1.2 管理概念的拓展1.2.1 管理者的角色1.经营活动的目的是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2.2.人是经营活动的主人是经营活动的主体体3.3.高素质的人是决定高素质的人是决定经营活动成功的必要经营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条件 1.2.2 人是重要的经营要素1.2.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人本管理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把维护人的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它要求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制定都要围绕人的实际需要来实施,企业管理也不例外。2.实现人本管理的途径实现管理以
6、人为本必须以尊重人为前提。实现人本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管理以人为本的实现还要求组织管理者全面关心员工。1.3 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组织行为学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2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和各种各样的组织发生关系。企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和各种各样的组织发生关系。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军队、研究机构和群众团体都是组织的机关、学校、医院、军队、研究机构和群众团体都是组织的具体形态。社会的组
7、织程度越高,说明人类的力量越大。因具体形态。社会的组织程度越高,说明人类的力量越大。因为人类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为人类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熟悉并掌握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熟悉并掌握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2.2.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3.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内容结构2.1 组织与组织行为2.1.1 组 织1.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成共同的使
8、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的整体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组织活动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组织活动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界的能力。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1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 2)组织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有明确的目标。(3 3)组织具有专业分工和协调功能。)组织具有专业分工和协调功能。2.组织和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
9、策、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自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环境是复杂的,不法律、自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环境是复杂的,不同组织对环境中的不同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同组织对环境中的不同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3.组织的演变 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适应织目标,同时要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过程。4.组织与管理(1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理。(2
10、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3 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能来衡量。(4 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技术提高的源泉。2.1.2 2.1.2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1.1.组织行为的特征组织行为的特征(1 1)目标性。)目标性。(2 2)秩序性。)秩序性。2.2.组织行为的层次组织行为的
11、层次(1 1)个体行为。)个体行为。(2 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3 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2.2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2.2.1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1.先人的贡献先人的贡献2.2.早期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行为学思想早期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行为学思想3.3.心理学对管理学的关注心理学对管理学的关注 4.4.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5.5.行为科学的诞生行为科学的诞生6.6.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2.2.2 2.2.2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00193019001930年年封闭的理性模式封
12、闭的理性模式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31196019311960年年封闭的社会性模式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61197019611970年年开放的理性模式开放的理性模式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1年至今年至今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2.2.3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1.1.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行为学中“组织组织”的含义在不断扩大的含义在不断扩大2.2.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行为学中“行为行为”的含义在不断变化的含义在不断变化3.3.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概念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细化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概念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细化4.4.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组织行为学与其他
13、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2.2.4 2.2.4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新挑战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新挑战1.1.组织中成员构成的变化组织中成员构成的变化(1 1)知识工作者的发展。)知识工作者的发展。(2 2)劳动力的多元化。)劳动力的多元化。(3 3)员工忠诚度的减弱。)员工忠诚度的减弱。2.2.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1 1)管理的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2 2)倒金字塔式组织。)倒金字塔式组织。3.3.组织形态的变化组织形态的变化(1 1)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2 2)虚拟组织。)虚拟组织。2.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
14、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目标的一门学科。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边缘性与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边缘性与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有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
15、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会属性。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属于应用性科学。其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科来说,属于应用性科学。其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2.3.1 2.3.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 2.3.2 2.3.2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2.
16、3.3 2.3.3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2.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4.1 2.4.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1.1.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按照应用的广度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理论按照应用的广度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四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四类。类。2.2.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描述性研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三种。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三种。3.3.以研究可控性为原则的
17、分类以研究可控性为原则的分类 从可控性角度来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有案例从可控性角度来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三种研究。分析、现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三种研究。2.4.2 2.4.2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6.对未来的预见性对未来的预见性 2.4.3 2.4.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18、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分辨善恶的标准。则和规范,是人类分辨善恶的标准。第3章 关于人的理论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人性涉及了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从人的自然本性来分析,本章主要介人性涉及了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从人的自然本性来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中西方对于人性假设的探讨:中国古代对人性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性绍了中西方对于人性假设的探讨:中国古代对人性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四个派别;西方的人性假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四个派别;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包括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和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本章还讨设
19、理论包括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和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本章还讨论了现代人性发展的新趋势。论了现代人性发展的新趋势。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1.掌握中国古代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人性假掌握中国古代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人性假设的内容及管理主张;设的内容及管理主张;2.2.了解对我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了解对我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3.3.掌握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的含义及其理论;掌握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的含义及其理论;4.4.掌握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掌握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5.5.了解现代人性的发展趋势。了解现代人性的发展趋势。3.1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3.1.1 性善论 “
20、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智皆扩凡有四端于我者,智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孟子 公孙丑上公孙
21、丑上3.1.2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子六反3.1.3 3.1.3 性无善无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性无善无不善性无善无不善”孟子孟子 告子上告子上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告子 “子墨子言染丝者而叹曰:子墨子言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则黄,所入者
22、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墨子 所染所染3.1.4 3.1.4 性有善有恶论性有善有恶论(1 1)就个体而言,其本性有善良)就个体而言,其本性有善良也有丑恶。也有丑恶。(2 2)就群体而言,有些人性善,)就群体而言,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恶,有些人性有善有恶。有些人性恶,有些人性有善有恶。(3 3)可以使人的本性向善,也可)可以使人的本性向善,也可以使人的本性趋恶。以使人的本性趋恶。3.1.5 3.1.5 对我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对我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纵观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纵观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议,可以发现这些人的争议体现议,可以发现
23、这些人的争议体现了两个理论路向:了两个理论路向:“生命性路向生命性路向”和和“天命性路向天命性路向”。3.2 西方的人性假设3.2.1 3.2.1 人性假设的含义人性假设的含义 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然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然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Douglas McGregor Douglas McGregor(1 1)管理的理论与管理者的观念是第一位的,而管)管理的理论与管理者的观念是第一位的,而管理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理的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简单混同。
24、也不能简单混同。(2 2)强调在管理中要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强调在管理中要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在力量。潜在力量。(3 3)管理人员采用哪种理论假定要看具体情况,但)管理人员采用哪种理论假定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所持理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是所持理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考察人性假设的六个维度考察人性假设的六个维度(1 1)我们相信人是可以信赖的,或是不可以信赖的程度。)我们相信人是可以信赖的,或是不可以信赖的程度。(2 2)我们相信人是利他的或是利己、自私的程度。)我们相信人是利他的或是利己、自私的程度。(3 3)我们相信人是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或是依赖并顺从于群)我们相信人是独立和自力更
25、生的,或是依赖并顺从于群体或权威人物的程度。体或权威人物的程度。(4 4)我们相信人是有意志和理性力量的,或是相信他们是由)我们相信人是有意志和理性力量的,或是相信他们是由非理性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控制的程度。非理性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控制的程度。(5 5)我们相信人是有不同的思想、知觉和价值观的,或是相)我们相信人是有不同的思想、知觉和价值观的,或是相信他们的知觉与价值观等是基本一样的程度。信他们的知觉与价值观等是基本一样的程度。(6 6)我们对人是简单的或是十分复杂的生物这一点的相信程)我们对人是简单的或是十分复杂的生物这一点的相信程度。度。莱伯曼莱伯曼3.2.2 3.2.2 人性假设的人性假设的
26、X X理论与理论与Y Y理论理论 1960 1960年,麦格雷戈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管理理论年,麦格雷戈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管理理论X X或或Y Y的的抉择抉择企业的人性面。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了若干较企业的人性面。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并将其归纳为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并将其归纳为X X理论和理论和Y Y理论。理论。1.1.人性假设的人性假设的X X理论理论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大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一点工作;一般人大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一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多数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多数人的个人目
27、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多数人干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一类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一类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
28、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2.2.人性假设的人性假设的Y Y理论理论 Y Y理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人性假设: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是极其自然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是极其自然的事,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事,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外力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到其本外力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非唯一的方法,人为了达到其本身已经承诺的目标,自然会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人对身已经承诺的目标,自然会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人对目标的承诺,是为了目标达成后得到的报酬,这种报酬的项目标的承诺,是为了目标达成后得到的报酬,这种报酬的项目很多,其
29、中最重要的是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只要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满足;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都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都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以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的问题的能力,责任;以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的问题的能力,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都拥有的能力;在现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能力,而是大多数人都拥有的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常人的智慧潜能仅有一部分被利用,大部分都未代企业中,常人的智慧潜能仅有一部分被利用,大部分都未被开发。被开发。3.3.人性假设的超人性假设的超Y Y理论理论 超超Y Y理论对人性的
30、假设: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人们到组织中工作的需要和人们到组织中工作的需要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需要是取得胜任感。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需要是取得胜任感。胜任感是指组织成员成功地掌握了周围的世界,其胜任感是指组织成员成功地掌握了周围的世界,其中包括面对任务而积累起来的满意感;尽管取得胜中包括面对任务而积累起来的满意感;尽管取得胜任感的动机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可用不同的方式任感的动机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取决于这种需要与其他需要之间的相互来实现,这取决于这种需要与其他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易于产生胜任感,作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易于产生胜任
31、感,而即使胜任感实现了也仍会有激励作用;所有人都而即使胜任感实现了也仍会有激励作用;所有人都需要感到胜任,但由于人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因而需要感到胜任,但由于人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因而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胜任感是不同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胜任感是不同的。3.2.3 3.2.3 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 1.“1.“经济人经济人”假设假设 “经济人经济人”假设又称假设又称“实利人实利人”假设,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假设,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义哲学和亚当 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是早期管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是早期管理思想的体现。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
32、,理思想的体现。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经济人假设制定的管理策略或措施如下。根据经济人假设制定的管理策略或措施如下。(1 1)组织应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务与服从。)组织应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务与服从。(2 2)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上,而对人们感)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上,而对人们感情和士气方面担负的责任是次要的。情和士气方面担负的责任是次要的。(3 3)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消沉,解决的办法就是重)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消沉,解决的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新审查
33、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2.“2.“社会人社会人”假设假设 “社会人社会人”假设又称假设又称“社交人社交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最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最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接受和喜爱等,远比对经济性刺激物的需要的动机己的同事接受和喜爱等,远比对经济性刺激物的需要的动机更加强烈。只有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才能有最大的激励作更加强烈。只有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才能有最大的激励作用。用。根据社会人假设制定的管理策略或措施如下。根据社会人假设制定的管理策略或措施如下。(1 1)管理者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完
34、成任务上,应更多地注)管理者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完成任务上,应更多地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2 2)管理者不仅要对下属进行监控和指导,还应关注其归)管理者不仅要对下属进行监控和指导,还应关注其归属感、地位感和心理健康。属感、地位感和心理健康。(3 3)管理者在进行奖励时,不仅要对个人进行奖励,还应)管理者在进行奖励时,不仅要对个人进行奖励,还应考虑对集体进行奖励。考虑对集体进行奖励。(4 4)管理者不是简单的任务下达者,他应充当下情上达的)管理者不是简单的任务下达者,他应充当下情上达的联络人,应成为员工利益的同情者和支持者。联络人,应成为员工利益的
35、同情者和支持者。3.“3.“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当人们的最基本假设的基本内容:当人们的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转而致力于较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转而致力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寻求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般人都寻求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般人都是勤奋的,他们会自主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能力,是勤奋的,他们会自主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并以较大的灵活性去适应环境;人主要还是靠自己并以较大的灵活性去适应环境;人主要还是靠自己来激励和控制自己的,外部的刺激和控制可能会使来激励和控制自己的,外部的刺激和控制可能会使人降低到较不成
36、熟的状态去;现代工业条件下,一人降低到较不成熟的状态去;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如果给予适当的机会,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如果给予适当的机会,员工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员工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结合为一体。为一体。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的管理策略与措施如下。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的管理策略与措施如下。(1 1)管理者应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让工作具有挑战)管理者应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让工作具有挑战性,使工人工作之后能引以为豪,满足自尊。性,使工人工作之后能引以为豪,满足自尊。(2 2)管理者的职能要由控制者、激励者、指导者变为提
37、供方)管理者的职能要由控制者、激励者、指导者变为提供方便者,其责任在于寻找什么工作对什么人具有最大的挑战性,便者,其责任在于寻找什么工作对什么人具有最大的挑战性,最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工人在工作中不再感到负担,最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工人在工作中不再感到负担,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3 3)奖励分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但在实施中应强调内在奖)奖励分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但在实施中应强调内在奖励,注意员工个人潜能得到发挥的成就感,通过满足其自尊励,注意员工个人潜能得到发挥的成就感,通过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
38、、主动性。(4 4)管理者要实行民主参与管理,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为)管理者要实行民主参与管理,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机会,由他们自我激励,从而自然地达到组织目标。他们提供机会,由他们自我激励,从而自然地达到组织目标。4.“4.“复杂人复杂人”假设假设 “复杂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内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假设的基本内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间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
39、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例如,两个人都想得到高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例如,两个人都想得到高额奖金,但他们的动机可能很不相同。一个可能是要改善家额奖金,但他们的动机可能很不相同。一个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另一个可能把高额奖金看成是达到技术熟练庭的生活条件,另一个可能把高额奖金看成是达到技术熟练的标志。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的标志。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
40、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结果,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生不同的需要。根据根据“复杂人复杂人”的假设,应该采取以下的管理策略与的假设,应该采取以下的管理策略与措施。措施。(1 1)管理者要有权变论的观点,即以现实的情景做)管理者要有权变论的观点,即以现实的情景做基础做出可变的或灵活的行为反应。为此,管理者基础做出可变的或灵活的行为反应。为此,管理者要学会在某一给定的情景中正确地进行组织和管理,要学会在某一给定的情景中正确地进行组织和
41、管理,领导方式要随实际情景而定。领导方式要随实际情景而定。(2 2)既然人的需要与动机是各不相同的,那么管理)既然人的需要与动机是各不相同的,那么管理者就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者就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管理措施,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3 3)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过于简单化,而)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过于简单化,而是要具体分析,根据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是要具体分析,根据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3.3 现代人性的发展趋势3.3.1 3.3.1 人性自由的现代化人性自由的现代化3.3.2 3.3.2 人性需求
42、的复杂多样化人性需求的复杂多样化3.3.3 3.3.3 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日益加快的“观观念更新念更新”3.3.4 3.3.4 人性多样需求的平衡与人性多样需求的平衡与完善完善第4章 知觉与行为本章提要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原因,人的心理活动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原因,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行为前奏。本章探讨人的心理过程,从外界事物作用是人的行为前奏。本章探讨人的心理过程,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感觉和知觉开始,并进一步讨论社会知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感觉和知觉开始,并进一步讨论社会知觉的概念、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社会知觉的特点及分类,觉的概念、影响社会知
43、觉的因素和社会知觉的特点及分类,最后,讨论社会知觉的偏见和归因问题。最后,讨论社会知觉的偏见和归因问题。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了解感觉知觉的基本概念、影响知觉的因素和知觉的心理了解感觉知觉的基本概念、影响知觉的因素和知觉的心理特征;特征;2.2.掌握社会知觉概念、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社会知觉的特掌握社会知觉概念、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社会知觉的特点、分类;点、分类;3.3.掌握社会知觉的偏见和归因问题。掌握社会知觉的偏见和归因问题。4.1 感觉与知觉4.1.1 4.1.1 感觉与知觉的概念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44、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反映。感觉的过程 4.1.2 4.1.2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1.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知觉刺激包括了数个部分刺激的组合时,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知觉刺激包括了数个部分刺激的组合时,知觉将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而产生整体性的印象。知觉将超越部分刺激相加之和而产生整体性的印象。2.2.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相对性3.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因素,在知觉时并不是全盘接受,是有选择性的。4.知觉的恒
45、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者观察某一十分熟悉的物体时,即使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使该物体的物理特征有所改变时,知觉者仍然倾向于原有知觉而不改变的心理现象。5.5.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的组织性就是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知觉的组织性就是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为知觉经验的过程,这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为知觉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知觉的组织性。个过程反映了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组织过程中主要遵循四个基本法则。知觉的组织过程中主要遵循四个基本法则。(1 1)相似法则。)相似法则。(2 2)接近法则。)接近法则。(3 3)闭合法则。)闭合法则。(4 4)
46、连续法则。)连续法则。4.1.3 知觉中的错觉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典型的视觉错误。(1 1)横竖错觉()横竖错觉(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2 2)缪勒莱尔错觉()缪勒莱尔错觉(MllerLyer illusionMllerLyer illusion)。)。(3 3)奥尔比逊错觉()奥尔比逊错觉(Orbison illusionOrbison illusion)。)。(4 4)桑德错觉()桑德错觉(Sander Sander)。)。4.1.4 知觉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
47、因素3.情境因素4.2 社会知觉4.2.1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杰罗姆杰罗姆 布鲁纳(布鲁纳(Jerome Seymour Jerome Seymour BrunerBruner)4.2.2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2.被知觉者3.情景因素4.2.3 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来了解、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
48、间关系的知觉。3.3.角色知觉角色知觉 角色是在涉及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人所期望角色是在涉及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人所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的一种行为模式。角色知觉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角色知觉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地位、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知觉。地位、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知觉。(1 1)角色知觉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角色认)角色知觉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和角色评价。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和角色评价。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应该在社
49、会与组织中所处地位的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应该在社会与组织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认识。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一个人所应达到角色要求、履行角色行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一个人所应达到角色要求、履行角色行为的期待和向往。为的期待和向往。角色评价是指他人对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评论与估价。角色评价是指他人对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评论与估价。(2)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角色期望的影响因素。角色评价的影响因素。4.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50、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1)自我知觉的内容。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2)自我知觉的三种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都服从于三种主要目的,即满足本能需要、满足社会性需要和满足心理需要。4.3 社会知觉的偏见4.3.1 4.3.1 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也叫做首因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是第一印象效应也叫做首因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作指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用最强,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