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京市湖南路地下商业街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详 勘
勘察编号:K2023-51
一、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南京市湖南路地下商业街
项目顾客:东方大唐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南京市湖南路、山西路市民广场
设计单位: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单位:南京苏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拟建项目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和山西路市民广场,湖南路为较繁华的街道,街道两边有多家出版、商业、餐饮、服务等商店及居民住宅。拟建的地下商业街,东起中央路,西至山西路市民广场,全长约1.060km。其中湖南路为地下2层,山西路市民广场为地下3层,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桩基础,基坑开挖最大深度约15m,湖南路顶板以上覆土厚度3m左右。该工程经投标由南京苏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岩土工程具体勘察。根据拟建建筑物特点和周边特殊环境,由设计人员共布置勘探点93个,均为机钻孔,规定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基岩3~5m。
该项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限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限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 勘察目的、任务规定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1. 勘察目的、任务和规定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岩土技术参数,通过对拟建场地的钻探、原位测试(标贯实验、动力触探、钻孔波速测试)、室内岩土实验取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具体勘察任务和规定如下:
1.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地基基础设计岩土技术参数;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限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4. 查明场地内有无暗塘、暗沟、地下管线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鉴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查明场地类别,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
7. 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有关的岩土技术参数;
8. 提出基坑开挖支护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基坑开挖支护所需的设计参数。
2.2. 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勘察工作以顾客提供的有关图纸资料: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地形图为依据,并执行以下重要规范、标准。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2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23);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
国家标准《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 50123-1999);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地方标准《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 12-2023)。
三、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3.1.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布置
勘察工作量按照顾客、设计人员规定、相关规范、拟建建筑物结构及荷载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综合拟定。
3.1.1 勘察方法
钻探:采用12台工程钻机,型号为XY-1型8台、GXY-1型1台、XY-100型3台。采用全程泥浆护壁、全程取芯钻进。开孔孔径150mm,终孔孔径91~110mm。
原位测试:原位测试进行了标准贯入实验、动力触探实验和单孔波速测试。
标准贯入实验和动力触探实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方式进行,锤重、落距和贯入器、探头规格均符合国家标准。
钻孔波速测试委托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检测方法及结果见土层波速测试检测报告。
原状土样采用普通对开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用或岩芯管中留取;扰动土样由标贯器中留取;岩样由岩芯管中选择留取,采用的岩土样均及时进行了封装、标记,保管妥善,并及时送到相应实验室进行实验。
室内实验:室内实验进行了土的物理实验、压缩实验、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快剪实验、固结快剪实验、渗透实验、颗分实验、回弹实验、土的侧压力实验及水质分析实验,塑限采用搓条法,压缩采用常速法,颗分采用比重计法,剪切采用直剪和固结快剪两种方法。岩石实验进行了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实验并作了相应的密度实验。其中岩石饱和抗压强度实验、水质分析实验和土的侧压力系数实验委托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详见各项检测报告)
3.1.2. 勘察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特点、荷载情况结合场地岩土层情况,沿周边、角点和中部布孔的原则,由设计人员共布置了93个勘探点,规定控制性钻孔进入中风化基岩5m,一般性孔入中风化基岩3m,所有为机钻孔。
3.2. 勘探点测量
根据顾客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南京坐标系)
3 (X=143514.039,Y=123469.607,H=7.012m) 引测点位置超过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幅范围,未在图中标注。
4(X=143452.196,Y=123186.456,H=7.403m),
由我公司测量人员用全站仪测放各勘探点位置(勘探点坐标由电子图捕获);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以顾客指定的3号点标高7.012m(吴淞高程系)引测。
3.3. 完毕的工作量
本次勘察自2023年6月23日起开始钻探,至2023年7月27日止共完毕机钻孔93个,其中原设计布置的钻孔91个,在J1和J93号孔东侧岩面起伏较大地段按照规范规定补充了两个勘探点,编号为BJ1和BJ93。 J43号和J44号孔位置因地下存在过街通道,受其影响未施工。室内岩土实验同时进行,并于7月30日提交土工实验报告。完毕的工作量见表3.3:
表3.3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机钻孔
总进尺(m)/孔数
2399.10/45
泥浆护壁
m
2399.10
静力触探孔
总进尺(m)/孔数
365/8
标贯实验
次
480
重型动力触探实验
m
1.90
原状土样
件
449
岩样
块
65
扰动土样
件
376
物理实验
组
376
压缩实验
项(四级压力)
197
压缩实验
项(五级压力)
67
压缩实验
项(六级压力)
24
无侧限抗压强度
组
12
固结快剪
组
43
快剪实验
组
189
颗分实验
项
84
筛分实验
项
603
渗透实验
项
111
岩石密度实验
块
65
天然单轴抗压强度
块
59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块
6
干燥单轴抗压强度
块
6
取水样
组
2
水分析
组
2
钻孔波速测试
点/孔
67/2
勘探点测量
点
45
四、 场地地形、地貌及岩土层
4.1.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湖南路和山西路市民广场,微地貌已被人为改造,地形较平坦,勘察期间所测勘探点孔口标高6.10~7.53m,相对高差为1.43m。
根据南京市区地貌单元划分,拟建场地属长江漫滩地貌单元。
4.2. 场地岩土层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标贯实验、动力触探、钻孔波速测试)、及室内岩土实验资料,将勘探揭示深度范围内的岩土按照时代、成因、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五大层,十二个亚层。分述如下:
1-1层杂填土:色杂,褐黄色,可塑粉质粘土为主,含碎砖、碎石,稍密,硬质含量20~30%,局部地段大于30%,填龄小于5年,勘察区域内普遍分布,层厚0.60~2.80m,层底标高3.91~6.73m,层底埋深0.60~2.80m;
1-2层素填土:黄褐色,粉质粘土为主,流塑,含少量碎砖,填龄小于5年,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60~2.00m,层底标高2.94~5.11m,层底埋深1.80~3.80m;
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微薄层粉土,具水平层理,含少量腐植物,稍有光泽,无摇震反映,干强度中档,韧性中档,场区普遍分布,层厚2.60~5.40m,层底标高-0.86~1.35m,层底埋深5.20~7.70m;
2-2层粉土夹粉质粘土:灰色,粉土为稍密~中密,饱和,无光泽,摇震反映迅速,韧性低,干强度低;粉质粘土为流塑,稍有光泽,无摇震反映,韧性中档,干强度中档。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2.20~6.60m,层底标高-6.01~-1.73m,层底埋深8.40~13.00m;
2-3层粉砂夹粉土:灰色,中密~稍密,饱和,重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含云母及少量腐植物,级配较好。场区普遍分布,层厚3.40~10.50m,层底标高-13.83~-8.87m,层底埋深15.80~20.60m;
2-3A层粉细砂:灰色,中密,饱和,石英、长石为重要成分级配一般,含云母碎片,场区局部地段分布,层厚1.60~1.70m,层底标高-11.35~-11.23m,层底埋深17.90~18.00m;
2-4层粉细砂:灰色,中密,局部为密实,饱和,石英、长石为重要成分,颗粒呈次圆状,级配较好,局部含少量腐植物,场区普遍分布,层厚7.20~11.50m,层底标高-21.70~-16.86m,层底埋深24.00~28.60m;
2-5层细砂:灰色,密实,局部中密,饱和,石英、长石为重要成分,次圆状,级配一般,含云母碎片,底部局部含砾砂及卵砾石,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5.60~25.30m,层底标高-44.19~-41.29m,层底埋深48.40~51.30m;
2-5A层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为低塑性粘性土,局部含稍密粉土、砂土,稍有光泽,无摇震反映,干强度中档,韧性中档,场区内呈透镜状分布于2-5层细砂中。层厚0.30~6.00m,层底标高-43.29~-24.55m,层底埋深31.10~50.40m;
4层卵砾石:灰色,中密~密实,饱和。中粗砂充填,重要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及少量火成岩,混圆~次圆状,粒径2~50mm,含量50~70%,场区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50~2.80m,层底标高-45.21~-42.26m,层底埋深49.00~51.80m;
5-1强风化泥岩:棕红色,碎块状,泥质结构,泥质胶结,裂隙发育,遇水软化强烈,场区局部缺失,层厚0.20~2.50m,层底标高-47.41~-42.46m,层底埋深49.00~53.90m;
5-2中风化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泥质构造,泥质胶结,岩芯较完整,长柱状,节理较发育,遇水软化强烈,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中风化岩面埋深49.00~53.90m,该层未揭穿;
五、 场地地下水
5.1. 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
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属潜水,赋存于表层人工填土中及2层软土中,重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径流补给,以蒸发和径流形式排泄,水位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富水性弱,南京地区软土中存在地下水,但软土以冲积、淤积形成,颗粒较细,往往处在饱水状态,具有较高的持水度和较低的给水度,在具水平层理的淤泥质土或软塑状粉质粘土中夹薄层或微薄层粉土、粉砂时,明显表现出垂直和水平方向渗透系数的差异性,可以薄层粉土、粉砂为径流通道,给出部分重力水,但水量不大。根据南京地区经验,该地段潜水水位标高在约5.5m左右,潜水水位年变幅约为1.0m;因2023年南京地区较干旱,且拟建场地周边正在建设的大型建筑物较多,受到干旱和周边在建项目基坑降水的影响,本次勘察期间未测到潜水水位。
5.2. 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我公司附近施工资料和南京地区经验,鉴定该场地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表 5.2
孔号
项 目 名 称
SO
(mg/L)
Mg2+(mg/L)
CL-
(mg/L)
总矿化度(mg/L)
pH
侵蚀性CO2(mg/L)
Cl-+SO×0.25
(mg/L)
Cl-+SO
(mg/L)
J33
70.59
10.43
27.07
315.98
6.73
3.15
J59
45.91
8.41
13.78
234.40
6.51
1.35
按照II类环境类型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但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23)综合判断,场区潜水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土
南京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水的淋滤作用强烈,地下水位埋藏浅,根据南京地区经验鉴定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六、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6.1.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根据钻探资料,南京市区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及基岩工程地质等有关研究成果,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南京地区在缓慢隆起,上升速度很慢,且无较大构造活动记载,根据南京地区构造地质研究成果结合附近已有钻孔资料分析,该场地属相对稳定场地,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拟建项目的建设。
6.2. 场地的地震效应
南京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第一组。场地位于长江漫滩地貌单元,上部分布的人工填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弱土层,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鉴定,该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钻探资料表白,该场地覆盖层厚度48.5~51.8m左右。实测的等效剪切波速见表6.2。
表 6.2
孔 号
Do(m)
Vse(m/s)
场地类别
备 注
J34
20
147
II
J60
20
158
II
J88
20
163
II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鉴定,该场地为III类建筑场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4.16条条文说明、实测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拟定设计特性周期为0.40s。
场地20m深度范围内存在2-2层粉土夹粉质粘土、2-3层粉土、粉砂和2-4层粉细砂,经标贯液化判别2-2层和2-4层为不液化土层,2-3层为可液化土层,经计算液化指数为2.07,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3)综合鉴定,拟建场地地基为轻微液化等级。
场地浅部存在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根据波速实验判别,可不考虑该层土的震陷问题。
七、 岩土技术参数
7.1.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及原位测试指标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23),对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原位测试指标进行分析、记录、计算,岩土参数的分布范围、数据的数量、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汇总见表7.1。
7.2. 物理力学指标拟定各土层承载力特性值
参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拟定的承载力特性值见表7.2。
表 7.2
层号
物理力学指标基本值
承载力
基本值f0(kPa)
n
δ
γs
承载力特性值fak(kPa)
e
IL
W(%)
E(kPa)
2-1
40.4
3.10
64.2
41
0.10
0.97
62
2-2
0.849
30.4
145.7
38
0.09
0.97
141
2-5A
0.986
1.05
76.5
15
0.093
0.96
73
7.3. 理论计算拟定各土层承载力特性值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23),用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拟定的承载力特性值见表7.3。
表 7.3
层号
实验方法
平均值
标准值
承载力
特性值fak(kPa)
C
(kPa)
Φ
(度)
C
(kPa)
Φ
(度)
2-1
直剪
8.0
11.5
6.5
7.8
46
2-2
直剪
9.0
25.5
8.0
23.5
129
2-3
直剪
7.0
28.6
6.6
28.1
141
2-4
直剪
6.0
30.5
5.9
30.3
189
2-5
直剪
6.0
30.3
6.0
30.1
208
2-5A
直剪
10.0
19.4
10
16.7
95
7.4. 原位测试拟定各岩土层承载力特性值
根据规范用岩土的原位测试指标(标准贯入实验、动力触探实验)查相关表拟定的承载力特性值见表7.4。
表 7.4
层号
标贯实验
静力触探
动力触探
Nk
fak(kPa)
Psk(MPa)
fak(kPa)
Nk
fak(kPa)
2-1
2.3
64
0.359
42
2-2
1.349
102
2-3
11.7
145
4.478
160
2-3A
10.233
222
2-4
18.7
195
7.247
192
2-5
23.7
215
12.259
240
2-5A
1.722
154
4
14.7
301
5-1
29.7
336
7.5. 根据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拟定的承载力特性值
根据岩石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拟定的岩层承载力特性值见表7.5。
表 7.5.
层号
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frk(kPa)
折减系数
Ψ
承载力特性值
fak(kPa)
5-2
1642.8
0.77
1265
7.6. 综合拟定各岩土层承载力特性值建议值
综合拟定的各岩土层承载力特性值建议值见表7.6
表 7.6
层号
岩土层名称
承载力特性值建议值
fak(kPa)
备注
1-1
杂填土
/
新填土
1-2
素填土
/
新填土
2-1
淤泥质粉质粘土
60
2-2
粉土夹粉质粘土
110
2-3
粉砂夹粉土
150
2-3A
粉细砂
200
2-4
粉细砂
180
2-5
细砂
220
2-5A
粉质粘土
90
4
卵砾石
280
5-1
强风化泥岩
300
经验值
5-2
中风化泥岩
1200
7.7. 各土层变形指标
各土层变形验算指标见表7.7。
表 7.7
层号
γ
(kN/m3)
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e (kPa)
0
50
100
200
400
800
1600
2-1
17.9
1.152
1.031
0.973
0.903
0.821
2-2
18.8
0.896
0.850
0.827
0.797
0.760
2-3
18.9
0.834
0.810
0.794
0.773
0.747
2-4
18.9
0.815
0.793
0.778
0.758
0.734
2-5
18.9
0.746
0.727
0.714
0.698
0.678
0.655
0.628
2-5A
17.8
1.083
1.003
0.958
0.902
0.837
0.764
0.689
八、 岩土工程评价及基础类型分析
8.1. 场地岩土层特性
该场地分布的岩土层特性
1层人工填土由1-1层杂填土, 1-2层素填土组成,1-1层杂填土均匀性差,状态变化大,填龄较短。1-2层素填土,粉质粘土为主,软塑~流塑状,厚度较小,填龄较短;
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高压缩性,根据土工实验所做的无侧限抗压强度(qu)和重塑土抗压强度(qu’)结果,计算出的灵敏度(St)为5.36。属灵敏性土,易触变,工程性质很差;
2-2层粉土夹粉质粘土,粉土为稍密~中密状,粉质粘土为流塑,该层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质较差;
2-3层粉砂夹粉土,粉砂为稍密状,局部中密,粉土为中密~密实状,该层土质较均匀,属中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
2-3A层粉细砂,中密,该层在场地局部分布,属中低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好;
2-4层粉细砂,中密,该层密实度不均匀,局部为密实状态,属中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好,层面稳定;
2-5层细砂,密实,局部中密,中低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好,但该层均匀性较差,在不同深度透镜状存在粉质粘土、粉土软弱夹层;
2-5A层粉质粘土,透镜状存在于2-5层,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4层卵砾石,密实,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但厚度很薄,局部缺失;
5-1层强风化泥岩,裂隙发育,遇水软化强烈,厚度较小,工程性质较好,场区局部缺失;
5-2层中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节理较发育,根据岩石实验记录结果,该层软化系数为0.17,鉴定该层遇水软化强烈,属极软岩,工程性质较好。该层层面埋深49.00~53.90m,岩面较平坦。
8.2. 浅基础
根据场地地基土层结合建筑物结构形式及上部荷载(最大单柱荷载为10000KN)情况分析,场地地基土浅部重要由1层人工填土、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1层人工填土均匀性差,状态变化大,填龄较短,工程性质较差,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高压缩性,工程性质很差,以上二层均不能满足拟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的设计规定。
8.3. 桩基础
根据上部荷载大小、结构形式以及本场地的岩土层情况,建议采用桩基础。
1.桩基持力层选择
拟建场地分布的岩土层,可以作为桩端持力层的有2-4层粉细砂、2-5层细砂、5-1层强风化泥岩和5-2层中风化泥岩。
2.桩型选择
根据标贯、静力触探和采用的土样分析,2-4层明显存在不均匀性,2-5层在不同深度夹有厚薄不均的软弱透镜体。因此,如采用预制桩,也许产生桩长难以控制,形成“桩林”的现象;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可以避免预制桩桩长难以控制的问题,但如选择2-4层或2-5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相对于预制桩,单桩承载力较低,且对成桩质量规定较高,必须保证桩孔钻进过程中,护好孔壁,防止坍塌和缩径,在成孔后应将孔底清洗干净,保证孔底沉渣小于50mm,对于既要保证成孔质量又要保证清孔干净还要防止孔壁坍塌,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采用嵌岩桩,以5-2层中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单桩承载力相对较高,但桩长较大,成本较高。
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特点,建议主楼部分采用钻孔灌注嵌岩桩,以5-2层中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较宜,主楼周边一层部分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以2-5层细砂作为桩端持力层;考虑到同一栋建筑物采用一种桩型较宜,建议裙楼部分也采用钻孔灌注桩,以2-5层细砂或5-1层强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局部地段存在2-5A层处,桩端应予以穿过。如裙楼部分选择预制桩,可以2-4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但应认真考虑预制桩的挤土效应也许会对主楼部位的钻孔灌注桩产生不良影响。请设计人员对不同桩型和不同桩长进行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
3.桩基设计参数
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拟定的桩基设计参数如下:
(1) 经验参数法拟定的桩基设计参数见表8.3.1-1,8.3.1-2。
表 8.3.1-1
层号
岩土层名称
钻孔灌注桩
混凝土预制桩
桩周土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ki(kPa)
桩端土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kPa)
桩周土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ki(kPa)
桩端土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kPa)
2-1
淤泥质粉质粘土
18
20
2-2
粉土夹粉质粘土
24
26
2-3
粉砂夹粉土
30
32
2-3A
粉细砂
53
56
2-4
粉细砂
43
h>15
950
46
16<h≤30
4000
2-5
细砂
70
h>30
1300
80
h>30
6000
2-5A
粉质粘土
28
4
卵砾石
75
5-1
强风化泥岩
100
1000
注: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以试桩结果为准。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修正系数
表8.3.1-2
嵌岩深径比hr/d
0.0
0.5
1
2
3
4
≥5
侧阻修正系数ζs
0.000
0.025
0.055
0.070
0.065
0.062
0.050
端阻修正系数ζp
0.500
0.500
0.400
0.300
0.200
0.100
0.000
注:当嵌岩段为中档风化岩时,表中数值乘以0.9折减。
(2)用静力触探方法拟定的混凝土预制桩的桩基设计参数见表8.3.2。
表 8.3.2
层号
岩土层名称
混凝土预制桩
桩周土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k(kPa)
桩端土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psk(kPa)
2-1
淤泥质粉质粘土
15
2-2
粉土夹粉质粘土
33
2-3
粉砂夹粉土
90
2-3A
粉细砂
100
2-4
粉细砂
100
4500
2-5
细砂
100
7000
2-5A
粉质粘土
35
注: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以试桩结果为准。
4.单桩承载力估算
(1)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拟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计算:
Quk=uΣqsikli+qpkAp
式中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按照经验参数法以砂性土作为桩端持力层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见表8.3.3-1。
表 8.3.3-1
桩型
参照钻孔
桩长
持力层
入持力层深度
桩径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m
m
mm
kN
预制桩
J12
20.2
2-4
3.0
600
2155
预制桩
J25
30.1
2-5
3.0
600
3737
钻孔桩
J12
20.2
2-4
3.0
1000
2329
钻孔桩
J25
30.1
2-5
3.0
1000
4144
(2)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拟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如无本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
Quk=uΣqsikli+αpskAp
式中 u—桩身周长
qsik—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li—桩穿越第I层土的厚度;
α—桩端阻力修正系数;
psk——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值(平均值);
Ap——桩端面积。
按照静力触探法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见表8.3.3-2。
表 8.3.3-2
桩型
参照钻孔
桩长
持力层
入持力层深度
桩径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m
m
mm
kN
预制桩
J12
20.2
2-4
3.0
600
3326
预制桩
J25
30.1
2-5
3.0
600
5918
(3)根据室内实验结果拟定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Quk=Qsk+Qrk+Qpk
Qsk=uζsiqsikli
Qrk=uζsfrchr
Qpk=ζpfrcAp
式中Qsk 、Qrk 、Qpk —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侧阻力、 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ζsi——覆盖层第层土的侧阻力发挥系数;当桩的长径比 不大于 (l/d<30),桩端置于新鲜或微风化硬质岩中且桩底无沉渣时,对于 粘性土、粉土,取ζsi=0.8;对于砂类土及碎石类土,取ζsi=0.7,对于其他情况,取ζsi= 1;
qsik —— 桩周第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根据成桩工艺按表 5.2.8-1取值;
frc ——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对于粘土质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hr —桩身嵌岩(中档风化、微风化、新鲜基岩)深度,超过5d时,取hr=5d;当岩层表面倾斜时,以坡下方的嵌岩深度为准;
ζs、ζp—嵌岩段侧阻力和端阻力修正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r/d有关,按表8.3.1-2采用。
估算时粘性土和粉土ζsi取0.8,碎石土、砂土取0.7,frc取1642kPa,按照经验参数法估算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见表8.3.3-3。
表 8.3.3-3
桩型
参照钻孔
桩长
持力层
入持力层深度
桩径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m
m
mm
kN
钻孔桩
J12
53.5
5-2
2.0
1000
7313
钻孔桩
J25
51.7
5-2
2.0
1000
7177
(4)参照南京地区经验对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照下式计算:
Quk=UξsΣQskiLsi+Uξrfrkhr+m0ξpfrkAp
式中 Qski—各土层极限侧阻力(kPa);
Lsi— 各土层厚度(m);
frk—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kPa);硬质岩石为饱和强度,软质岩石及极软岩石为天然强度;
ξs、ξr、ξp—分别为状间土侧阻力,嵌岩段侧阻力及端阻力修正系数。我公司估算单桩承载力时ξs选择1.4,ξr选择0.08ξp选择0.25,frk为1642kPa,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见表8.3.3-4。
表 8.3.3-4
桩型
参照钻孔
桩长
持力层
入持力层深度
桩径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m
m
mm
kN
钻孔桩
J25
51.7
5-2
2.0
1000
10106
注:以上各种方法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桩长自地面算起,未计算填土段桩的侧阻力。
对不同方法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进行分析比较,静力触探方法和根据南京地区经验计算的钻孔灌注嵌岩桩单桩承载力较高,而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计算的钻孔灌注嵌岩桩,单桩承载力较低,建议设计人员充足考虑南京地区经验结合试桩,选择最符合南京地区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的方法。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以试桩结果为准。
8.4. 基坑支护
拟建的主楼地面以下及北部和裙楼东部均设有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设计室外地面标高下约5.0m,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为1-1层杂填土、1-2层素填土、2-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拟建场地地势开阔,周边无建筑物,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属弱~微透水层,且离城市交通主干道较远,因此,可以采用放坡、挂网喷浆开挖,基坑内采用集水坑排水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8.4。
表 8.4
层号
土层名称
重度
直接快剪
固结快剪
渗透系数(cm/s)
kN/m3
q(kPa)
ф(度)
Cq
(kPa)
ф(度)
KV
KH
1-1
杂填土
(18.0)
(5)
(13)
(5)
(15)
(1.00E-5)
(1.00E-5)
1-2
素填土
17.7
(9)
(12)
(10)
(13)
(1.00E-6)
(1.00E-5)
2-1
淤泥质
粉质粘土
17.9
6.5
7.8
10
14.7
3.14E-6
4.26E-5
2-2
粉土夹
粉质粘土
18.8
8
23.5
8
26.1
1.95E-5
1.03E-4
2-3
粉砂夹粉土
18.9
6.6
28.1
6.0
26.9
1.90E-5
1.57E-4
注:括号内数值为经验值。
8.5. 地下室的抗浮
因主楼及主楼北部,裙楼东部均设有一层地下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