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题专练(答案全)一、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5. 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6.探究“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2、怀?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3.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4.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6.关于本诗的“诗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笛 B.春风 C.折柳 D.此夜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此诗着重在以
3、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8.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三、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5. “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6.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
4、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四、晚春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7.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8.历来
5、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9.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10.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1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有人认为蕴含了某些生活哲理,请列举两点并说明理由。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4、“念
6、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六、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作者杜甫是_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现实著称,因此文学界称他的诗为“_”。2题目望岳中“岳”指的是_,诗中的“_”是它的另一称呼。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A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有“远望”,也有“近望”“仰望”。B“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齐鲁大地尚未返青、没有进入春天时的景象。C“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山的雄险奇崛,山南山北判若晨昏。D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挫折而气馁的蓬勃向上的心胸意气和豪情壮志。4“决眦入归鸟”一句中“入”字非常传神,试做简要分析。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什么特点?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请说说你的理解。)7.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
8、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8. 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D、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七、登飞来峰王安石1、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
9、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2、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3、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等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
10、,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4、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5、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
11、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B“千寻塔”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6、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12、。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7、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8诗歌写景部分中运用虚写的一句是:9请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第三、四句所包含的情感。【创作背景】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夏
13、,他在浙江鄞县任知县期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八、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3.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
14、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九、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请找出诗中直抒胸臆的一个短语:_。2诗歌的前两句包含了两种情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请简要说说诗中“落红”有着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5.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6.选出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浩荡”,“浩浩荡荡”之意,表明诗人与官场决
15、裂的气势。“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B“落红”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这句表明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C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即景抒情。D前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形象生动而含蕴沉着。7. 诗歌首句用“浩荡”来修饰“离愁”,用“ 白日斜 ”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 。8.诗歌前两句既有离别的忧伤,又有回归的喜悦,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则运用了 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的高贵品质。9. “落红不是
16、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十、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呈现的画面。2“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 ,_ 。4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5“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体现了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什么态度?请做简要分析。6. 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的什么特点?7.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 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7、9. 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10.下面是对杜牧泊秦淮的有关分析,把不正确的一项的序号勾选出来。(1)、A首句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的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B次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还让读者看到了灯红酒绿、顾客颠狂暴饮的“酒家”。C“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的是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沉溺于歌舞升平、不理朝政的上层统治者。D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2)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笼”的叠字说出夜色的迷茫,叙事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的“商
18、女”作了暗示。 B诗中描绘了秦淮迷朦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诗人写商女热衷于歌唱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既批评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简练,活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之作 。(3)、A.诗歌表达了诗人目见灯红酒绿,耳闻靡靡之音之后,对统治者荒淫腐败的愤慨。B.诗人在诗歌中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朝统治者。C.诗人描写秦淮河的特殊环境,是为了后两句铺势,也是“触景生情”。D.结尾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4)A、第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
19、,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B、从第二句中“夜”字可知时间,“泊”字告之诗人是乘船而来停在此处,“秦淮”“近酒家”五字晓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沉湎于歌舞升平,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5)A首句贴切传神地勾画出淮河两岸朦胧泛清的景象.B “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C本诗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D诗人的本意是在批评商女唱这首亡国之音.(6)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
20、、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7)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C“商女不知
21、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隔江犹唱”的“江”是指长江。D本诗表达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十一、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5.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情节作为这首诗的题材?6.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孝文
22、帝怎样的情状?7.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十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 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6.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十三、约客南宋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
23、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5.“闲敲棋子
24、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6.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7.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B暮春 C夏季D秋季8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散淡、喜悦的心情。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9.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优美的意境。10.末句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七
25、年级下册古诗鉴赏题参考答案一、竹里馆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3.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4.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5.示例一: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示例二: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
26、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6.本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出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二、春夜洛城闻笛 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3.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
27、”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4. 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5.示例:同意“关键”之说。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思乡名曲。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6.C7.C8.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暗”字写出吹笛人吹笛似乎是不经意地吹,却让诗人静听遐思。)游子思乡之苦。三、逢入京使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
28、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5.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6. 不正确。“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这里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
29、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从欣赏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四、晚春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 “百般红紫” “斗芳菲”反衬 “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
30、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草木留春,万紫千红4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5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6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7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8.“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杨花榆
31、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争妍斗艳的花卉春夏秋三季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痴迷专情、不耍心机,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神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9. 草树、杨花、榆荚 10.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11. 描绘了一幅百树千花争奇斗艳的晚春图。花草树木似乎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各自吐艳争芳,一时万紫千红,繁华似锦,就连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12.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
32、榆荚”那样白首无成。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一点2分)五、登幽州台歌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33、;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4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5、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34、六、望岳1唐 诗史 2.泰山 岱宗(泰山是“五岳”之首,又名岱宗。) 3.B(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齐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写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的景象,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4.“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一个“入”字,写出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的情态,反映出山的深远。(本句借写“鸟”表现山)5.神奇秀丽、高峻挺拔(答出“秀丽”、“高大”的意思即可)6.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7.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35、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8.A七、登飞来峰1、B 2、D 3、B 4、D 5、B 6、D 7、D8. 闻说鸡鸣见日升9. 示例:作者初涉宦海,踌躇满志,意在表达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怕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八、游山西村1.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2.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3.C九、己亥杂诗1.浩荡离愁 2.示例: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
36、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3.“落红”为有情之物,化作春泥,能催发灿烂的花朵,孕育更加美好的明天。寄托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感。4. 解甲归田的惆怅 /忠心报国的决心5.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6.A7.极度痛苦的 8 .比喻 虽年岁已高仍要为国效力9.略十、泊秦淮1.示例: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2.示例: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夜泊秦
37、淮”表明上句所描绘的景物对应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3.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句是诗人直接抒情,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示例: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现秦淮河雾气迷蒙、月光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5.示例: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感到非常不满,因为后庭花是奢靡的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犹”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6.凄冷、迷蒙 7.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
38、深重忧虑。8. 示例: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9. 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10.(1)B(2)C(3)B(4)C(5)D(6)D(7)C十一、贾生1、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有含蓄的讽刺效果,使后一句“不问苍
39、生问鬼神”更耐人寻味。2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3.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4.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5. 贾生自长沙召回,孝文帝夜问贾生鬼神之事。6. 孝文帝听得入神。7. 诗
40、的前两句写文帝求贤之切,第三句承转交错,写文帝听得入神,第四句点破而不说尽,求贤的目的是为了“问鬼神”。全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先扬后抑,富于批判的力量,感慨良深。十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 “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 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 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 们往往
41、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 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 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3.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4.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 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5.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 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 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认
42、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6.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 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十三、约客1.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2.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
43、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3. c4.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5.是一个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燥的心情。6.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7.C 8.B 9.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
44、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10.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读赶海片段,回答问题。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 )螃蟹,有的( )海鱼,有的( )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 )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
45、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A#Q&SDEQWFCVXZ123*4#$%&*1.选一选,在( )里写上合适的动词。B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每小题所给的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使短文意思完整、句子通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Letting kids learn more about science at an early age is easier than you think. It is happening all around us, and you can_26_eve
46、ryday things to encourage your childrens interest.Most parents believe it is difficult to help their children with science. But you dont need a high scientific_27_to teach your children science. All you need is that youre willing to try, to see the world, and to_28_the time to encourage their natural curiosity(好奇).You can help by having an active attitude(态度) towards science yourself. Then start_29_by asking your children questions about the things you see every day. And then listen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