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验--浅析隈研吾的场地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39862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验--浅析隈研吾的场地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验--浅析隈研吾的场地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验--浅析隈研吾的场地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8-0001-05 收稿日期 2022-10-24摘 要 结合隈研吾的建筑作品,梳理其建筑思想理论,结合实践案例阐述其建筑设计思想,并将其分为探索和形成的两个阶段,即追求建筑消隐阶段和注重场所体验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结合建筑的设计思想、空间形态以及建构方式等方面,从场地语汇的提取、建筑回应的创造以及媒介联系分层探究,总结场地处理、空间连接、建筑粒子化、变化建筑尺度、以及建立媒介联系等操作手法;尝试理解隈研吾对建筑与场地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从而学习处

2、理建筑与场地关系的手法,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认识建筑和场地的内在关系。关键词 建筑与场地 隈研吾 建筑消隐 场地书写 场所体验Abstract Combining with Kengo Kumas architectural works,we sort out his architectural ideas and theories,then we expound his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based on practical cases,and divide them into two stages of exploration and formation

3、:the stage of pursuing architectural hiding and the stage of focusing on place experience.Through the practical work of two phase analysis,combining wi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space form and construction way,etc.,from the vocabulary of extraction,the creation of building response and media contac

4、t layered exploration,summary field processing,space connection and architectural particle,the changes in scale,and establishing the medium contact operation skill,we try to understand Kengo Kumas 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ite,so as to learn how to deal wi

5、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ite,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ite.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site,Kengo Kuma,Architectural hiding,Place writing,Sense of place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验浅析隈研吾的场地书写From Building Blan

6、king to Place Experience:A Brief Analysis of Kengo Ku-ma s Site Writing日本当代建筑隈研吾(Kengo Kuma)对建筑有着极为细腻的把握,在建筑实践和建筑理论探究中都具有极大成就。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学院的隈研吾选择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于1987年成立个人工作室(KKAA)。根据其实践探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了解隈研吾的建筑思想:1987年2000年的探索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形成阶段。探索阶段以张扬的M2汽车展示中心和常 丽|Chang Li郑先友|Zheng Xianyou范纯青|Fan Chunqing

7、陶智伟|Tao Zhiwei内敛的龟老山观景台为标志;M2汽车展示中心通过打破文脉和夸张形式消隐在混乱的城市秩序中;龟老山观景台通过隐藏建筑和关注身体体验强调环境的存在,使建筑消隐在自然风景中。2000年反造型的发表作为对探究阶段的思考总结也转向了其理论的形成阶段(图1);这一阶段他关注场地,关注体验,通过场所将建筑和人联系起来,使人成为建筑和场地的媒介。1 消隐的建筑建筑消隐是一种低姿态的建筑创造,在不去破坏原有的秩序的基础上,融进周边环境。简单来说,消隐的是形式;通过弱化视觉的需求,同时降低建筑师的艺术表达,关注建筑自身的意义。建筑是物质世界的现实表达,消隐建筑不是让建筑消失,亦非弱化建筑

8、意义;而是避免建筑和场地的割裂,让建筑和场地自然地连结;2HA 08/2023建筑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消隐建筑的本质是在强调建筑的自律性和他律性1。自律性意为建筑应弱化自身形式,以谦虚的姿态融入环境。龟老山观景台通过采取洞窟式形式遁隐入山体,建筑外在形式与山体融为一体,仅留有一条细长通道作为建筑的入口;山顶重新覆土栽种植被,恢复其原本地形与面貌。登上观景台之前,先是身处细长昏暗的通道,注意力始终在远处只有一点亮光引导,拾阶而上亮光豁然开朗,地中海风情般的芸予诸岛景色展现在眼前。建筑仅以一条缝隙的模样展露,通过掩埋使形式的存在降至最低(图2);同时将注意力始终引导在自然环

9、境之中;此外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观景台中融合入300人剧场,通过公共建筑拉动当地经济以及活力,龟老山观景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他律性是指建筑在不同的场地中,依据场地特性主动配合采取对应策略,表现不同表现形式。中国美术学院民俗博物馆坐落在茶园平缓的斜坡,建筑就应顺势依附场地:将斜坡作为建筑的地坪,在不破化茶园地形的基础上,让展览空间以主动适应场地的形态,自然地坐落在这片斜坡之上,保留原本地势形态的同时重叠绵延的屋顶在光影的变化中,建筑融于山林树冠的掩映之中,同时青灰色的瓦片和翠绿的叶片交相呼应。2 场所体验隈研吾在场所原论2中提出设计采取站在使用者实际体验建筑中的视角,即“从下看

10、的现象学”,强调作为人的体验;隈研吾认为从下看与从上看相对应,从上看是建筑师由上自下的精英思想,从上帝视角来观察场地和建筑,上帝视角往往脱离实际,忽略使用者体验。“从下看”才是适合人的生活视角,脚踩大地、身处建筑,体验是人存在的日常状态。场地的多样性养育出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自然也促成了各地多样的建筑。从下看的现象学有两层意味,第一层在于强调人在建筑中的体验;第二层在于注重人的生活的体验,“从下看的现象学”本质上是重视个体经验的哲学。水/玻璃项目中为了加强身体体验海洋,模糊水池边界,在视觉上使建筑和场地(海面)连成一个整体,让人感觉漂浮在海面之上,通过水将场所和身体联系在一起;另外

11、建筑的地面使用玻璃,通过高度透明性的材料让人直观感受到玻璃下方水的存在和流动,同时确保作为组成建筑部分的水的边缘要不停地满溢,达到建筑仿佛浮于水面之上的效果,营造一种人在水中产生的眩晕感(图3)。强调水平面的延伸,削弱垂直要素,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脚下的水面和远处的海面,同时用细格百叶用作屋顶,将直射的阳光打散成粒子,原本刺眼厚重的阳光,突然被打碎,稀稀落落地在这个玻璃屋中跳动,就如同海面上的波光粼粼,灵活舞动。3 隈研吾的场地书写隈研吾认为场地与客体(建筑)是相对的,不应该将其看作不变的场和作为物质对象的建筑2。如果将建筑和场地割裂开来,建筑就会成为消耗大量物质资源、不可逆的工业制品。通过模

12、糊场和建筑的界限,使得建筑和场处于无法分割的一种状态,此时建筑、场地、城市,所有的一切都紧密联系。3.1 提取场地语汇(1)场地的处理场地是物质的、客观的,其多样性是具体的,建筑物和其周围的环境应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隈研吾通过弱化建筑的物质性以此解构消隐建筑从而去适应场地的多样性,从建筑和场地存在的位置关系来看,可将其分为遁隐还原型、镶嵌紧密型和依附跟随型(表1)。当场地处于一个特殊位置,其潜在价值远超建筑时,还原场地原貌,强调场地的特色,使建筑处于一个遁隐的状态,两者便处于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状态。龟老山观景台将建筑体量隐藏于山体之中,观景台由外延的场转换为内含的缝隙,通过空间营造和光影的处

13、理,始终将人的注意力吸引至通道尽头的风景,使建筑在体量上消失,感知上消隐;此外在北上川运河交流馆的处理中,隈研吾让建筑被包裹在大地中,掀开建筑一角中向外眺望生长茂盛的自然护岸,始终引导人的视线关注场地的自然环境,让自然成为客体,处于被观赏的角色;建筑消除其外在形式,成为场的一部分,通过人的体验将两者融合。此外隈研吾认为中国古人处理场地的方法极具现实性和参考性,保留地形的蜿蜒起伏,不做任何平整,将建筑底部改变为适应场地起伏的曲线,相嵌入地形以此来配合变化的地势,增加建筑和场地的接触面积,建筑得以深深地嵌入场地;并以此提出“万里长城模式”建造竹屋。将处理后的竹材用作支撑和围护结构,并以60mm的间

14、隔排列,控制竹材下端与场地的结合,使得竹屋迎合起伏的丘陵地势,建筑仿佛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一般;在图1 基本信息图2 龟老山观景台(1994)图3 水/玻璃项目隈研吾(1954年至今)M2汽车展示中心(1990年)龟老山观景台(1994年)反造型(2000年)3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梼原的项目中利用刎桥的构造方式将作为连接的“桥”与高处的木桥博物院和低处的云之上旅馆固定,使得地势起伏保留的情况下,建筑和场地形成一种融合的状态。相随依附型是将建筑看作场地的一种衍生品,使建筑伪装成场地的一部分,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用代数的逻辑将平缓的斜坡看作由无数三角形的网格曲面,再将相邻三

15、角形组合成平行四边形,保留倾斜的基地同时满足室内地坪的平整要求;不同于矩形,平行四边形较长的对角线引导视线延伸,使得空间在心理感知中扩大,地坪的倾斜感消失;屋顶多面重叠的形式展示了建筑跟随斜坡变化起伏的过程。隈研吾在北京前门地区项目中保留演变发展出的胡同四合院二重网格结构,通过打破四合院一面墙壁,使用冲压而成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栅格网面弱化公共与私密之间的界限,保护四合院本身的空间结构的同时又向外打开,胡同的活力被重新调动。(2)空间的连接陶特认为建筑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关联性。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是20世纪砖砌仓库的遗留,中心位于流河岸边狭长土地,场地两侧的街道和河岸毫无联系。隈研吾将其看作现

16、代版鸟居,在建筑中留出连接街巷和河岸的通道,并在屋顶和壁面上开设小孔,光穿过小孔,仿佛穿过树叶的空隙,投射出星星点点的光影,营造出光斑空间;此外将通道和遮檐结合,让建筑向外延伸出一个模糊的空间,承接周边的步行空间,顺沿城镇街巷将城镇和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隈研吾将长冈市政项目中的开放空间作为主角,削弱建筑存在,依据中土间的形式使用具有土壤质感的三合土作为地面材料,创造出行走在温润土地上治愈、放松体验;建筑成为了场地的延伸物,建筑通过自身作为场地和城镇的关联,场地和人的意识的关联。3.2 创造建筑回应(1)建筑的粒子化建筑粒子化是尽可能通过小元素进行建造3,小元素在隈研吾的研究中被定义为粒子。粒子

17、有三层含义,首先粒子是建筑细部的肌理状态,粗糙的肌理表面更符合真实世界逻辑,也给人带来感官与想象中的体验;其次粒子是构成建筑的小尺度单元,由粒子的集合体构成的建筑和一体成型的建筑相比,前者让其中的人感受环境的延伸,并能意识自身的位置变化;最后粒子之间是存在一定间隙,间隙大小、光线的变化、观察者的移动,使得粒子或像气体般松散亦或像液体般缠绵(表3)。表面粗糙,使得能被人感知颗粒的存在,生物在具有颗粒感的空间中更会安心栖居4。长冈市政项目将约10cm长度的薄木板作为粒子单元,覆盖在中土间的内表面,用金属做基材,其上安装薄木板,并在木板端头进行纤薄感的细节处理,呈现出细腻的肌理感。太宰府天满宫参道店

18、中隈研吾提取日本传统纹饰千格鸟图案立体倾斜变形,采用截面仅为6cm6cm极细木料,组合大量重复单元支撑建筑;穿行其中,身体被这些轻盈熟类型关系图式案例分析遁隐还原型包含关系龟老山观景台(1994)北上川运河交流馆(1998)镶嵌紧密型相嵌关系长城脚下的竹屋(2002)梼原木桥博物馆(2010)相随依附型相切关系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2015)北京前门地区项目(2016)表1 场地处理方式4HA 08/2023悉的单元粒子包围,粒子的倾斜变化模糊了原本狭长的空间,熟悉的后山木材、可触摸的粒子增加了空间表面的褶皱,给人以一种包裹的安全感。隈研吾认为百叶是有间隙粒子的代表,透过水平隔断的百叶,

19、将多个纵深的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将空间划分为不同层次。将三维的空间以二维技法显现是日本重叠透视的绘画技巧,广重美术馆就是这一技法的建筑化,杉木被制成细长的线条状,作格栅形式,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程度的通透度,既分割了空间又模糊了边界。(2)变化的建筑尺度隈研吾认为尺寸体系是处理材料时最为关系图式案例分析穿过 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2013)交叉 长冈市政项目(2012)重要的关键5。根据不同场景设置不同的建筑尺度,在以人为尺度的小场景中,要将小场景内的元素细化,使用小元素的尺度和人发生联系;长冈市政府项目使用宽仅为10cm的薄木板,与传统的小木径相似,身处其中体验的是这小尺度元素组成的小场景。建筑的

20、尺度符合场地所固有的“场地精度”是处理建筑和场地的重要依据,也是场地整体来考虑建筑精密程度的依据6。隈研吾认为在中国应该种中国的萝卜7,在竹屋材料的选择上保留了变形不一致的竹子,符合场地周边自然的生长状态,建筑对外符合“低精度”场地;在适宜时节砍下的竹子进行煮沸去油后再浸油处理,保证竹子的耐久性,处理后竹子变成舒适的茶色,精细化处理符合高精度的人的尺度。3.3 加强媒介联系隈研吾认为当某个事物与它所存在的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时,便是自然的,即建筑和场地建立了某种幸福的联系7(表4)。(1)自然媒介光斑空间是隈研吾对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的自然场景的再现,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通过加深出檐,并在屋檐和墙

21、壁上留出许多小孔,光与这条连接自然与城镇的通道发生联系;北京茶室由聚乙烯砌块建造而成,砌块内部注水彼此联通,光透过充满水的砌块,如同江南地区用丝绸过滤阳光一般,光线穿越时间加强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联系。倾斜的屋顶指引雨水顺利流入大地,雨水作为自然媒介将建筑和场地紧密地联系起来,广重美术馆可以说雨的建筑化,细长的屋顶纹路正是丝丝细雨的隐喻,雨成了建筑组成的一部分。(2)人工媒介物质将建筑和周围环境事物统一起来,材料作为媒介使得建筑生长于场地之中。材料的呈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材料本身,隈研吾常沿用本地材料,通过特殊处理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是建构技巧的现代转译,使建筑和场地产生共振。自然材料满身

22、都是缺陷:破损、腐坏、碎裂,正因为满身都是缺陷,这些材料才能使空间充满柔和的空气,为人们疗伤7。阳乐之家使用与5mm交叉钢筋结合的和纸做外壁,并通过柿漆、魔芋涂抹和纸表面的传统做法,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在两层和纸间增设空气层,保证隔热,并在框架连接处增加海马毛提高气密性,将自然材料的弊端尽可能降低;通过特殊处理使用传统和纸,创造传统建筑中柔和质感。安养寺采用日晒砖建造,利用土墙的高热惰性能,更好地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安土寺在不适用机械空调的情况下,凭借土壤的特殊性能,仍能很好地保存木结构佛像,场地、材料、建构方式、建筑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石之美术馆沿用芦野石,采取保留空隙的砌筑方法,在不影响结构的

23、情况下抽取出1/3的石材,将6mm厚的白色大理石透光薄片嵌入其中,让原本厚重的砖砌石墙转变为半表2 空间的连接类型定义案例展示肌理粒子建筑细部的肌理状态,使得建筑表面粗糙,能被人感知颗粒的存在,给人带来感官与想象中的体验长冈市政项目安养寺木造寺北京前门项目单元粒子粒子组合成单元,集合构成建筑,使人在其中感受环境的延伸,并能意识自身的位置变化太宰府天满宫参道店城下交流广场千鸟博物馆间隙粒子强调粒子之间的间隙,随光线变化、观察者移动,间隙或透明、或遮挡,将空间划分为不同层次同时产生联系广重美术馆经济云浅草文化中心表3 建筑的粒子化5Pioneer Theory先锋理论 丨 作者信息:常 丽,合肥工

24、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先友,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范纯青,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陶智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类项目媒介结果来源联系过程自然媒介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光北京茶室光广重美术馆雨水人工媒介阳乐之家和纸安养寺土壤石之美术馆砌筑方式宇都宫宝积寺站前广场砌筑方式透性质的墙面,石材的透明性让建筑与场地发生了对话。宇都宫宝积寺站前广场的仓库改造中,保留原有的大谷石,使用斜线铁板骨架嵌入大谷石增强其强度,并切去大谷石不受力的部分,使得形式和结构保持一致,大谷石表面不同的风化程度述说时间的变迁。结语从建筑消隐到场所体

25、验,隈研吾都在探寻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他认为场地的多样性,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促成了不同的建筑;弱化建筑的物质性,强化意义旨在触发人的感官体验、精神联想和集体记忆。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场地语汇的提取、建筑的回应以及媒介联系。通过场地处理、创造空间上的连接,让建筑扎根于场地之上;寻找媒介让建筑与环境发生呼应,借助某一载体让人穿行在建筑之中感受到记忆深处的共鸣。弱化个人主义的表达,将建筑看作土地的 产 物。资料来源: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注释 凯恩斯主义,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提出,主张政府通过扩大公

26、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国民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刎桥是日本江户时代筑桥方式,将支撑木制屋顶的“组物”(斗拱)应用在筑桥上。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对隈研吾影响较大的表现主义德国建筑师,为躲避纳粹迫害来到日本,向世界介绍日本建筑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玻璃亭。鸟居,指是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这里指美术中心成为建筑和城市的连接通道。中土间,是日本农家中农作场所,也是烹饪、就餐空间;对日本人来说,中土间是地域交流的场所,是生活的中心。参考文献1 王发堂.隈研吾建筑思想研究J.建筑师,2013(6):55-63.2

27、 隈研吾.负建筑M.计丽屏,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 隈研吾.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M.李晋琦,译.武汉:华中科学大学出版社,2012.4 隈研吾.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城市融为一体M.张烨,张锐逸,译.武汉:华中科学大学出版社,2019.5 郭宇,卞洪滨.隈研吾“消解建筑”的建构方法分析J.世界建筑,2010(10):132-137.6 陈兴华,张炯.解读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J.华中建筑,2012,30(6):5-8.7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箐,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 隈研吾.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M.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温雷刚.隈研吾建筑作品中形式转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10 李思颖,温雷刚.“解码”与“编码”隈研吾建筑形式转译方法研究J.世界建筑,2020(7):96-100+124.11 王依瑶,曾洪立,刘晓明.隈研吾建筑表皮材料编织法研究J.新建筑,2014(2):104-107.12 隈研吾.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J.城市环境设计,2010(6):39-40.13 刘昕炜.体验建筑师走廊解读隈研吾的竹舍J.南方建筑,2003(3):61-63.14 劳拉 安娜佩泽蒂,李焜.建筑考古与场地再写: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J.时代建筑,2020(1):106-113.表4 媒介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