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33748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B15T+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20CCSB 1615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DB15/T 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potatobacterial diseases based on pesticide reduction in Yellow River Basin2023-10-30 发布2023-11-30 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2、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提出。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2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乌兰察布市植保植检站、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包头市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鄂尔多斯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锡林郭勒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扎兰屯市农村经营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智芳、黄俊霞、萨其仍贵、张笑宇、郭建晗、王鹤、李桂英、解国华、申集平、刘丹、张晓霞、赵尚敏、赵明敏、王东、东宝柱、高立东、智小青、王晓玲、贺赟、王佳琪、刘丽萍。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细菌性病害农业防治、生物

3、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黄河流域阴山沿麓马铃薯商品薯生产中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8133 马铃薯种薯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细菌性病害种类主要包括细菌性茎腐病、疮痂病、黑胫病和环腐病。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种类、诊断识别及主要发生规律见附录A。5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选

4、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健康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的规定。 切刀消毒用75%酒精或0.5%过氧乙酸浸泡切刀30 s1 min,或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 min8 min。消毒液需间隔2 h4 h更换1次。每人准备23把刀轮换使用,一薯一切刀。 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通常生产商品薯种植密度为3800株/667 m24200株/667 m2。清洁田园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枯草等,拔除病株,清除其地下茎及薯块,并在病穴处撒施生石灰。 控秧通过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施钾肥、科学水分管理等措施控秧。6 生物防治 种薯处理每 100 kg 种薯用 6%春雷霉素

5、可湿性粉剂 25 g 与滑石粉 5 kg 混合均匀拌种,或用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均匀喷雾拌种,阴干后装袋。 土壤处理播种时沟施1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QST 713悬浮剂350 mL/667 m2。 叶面喷雾细菌性茎腐病、黑胫病和环腐病发生初期,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 d10 d,施药23次。 灌根疮痂病发生初期,用1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QST 713悬浮剂500 mL/667 m2,施药间隔期7 d10d,施药23次。7 化学防治细菌性茎腐病、黑胫病或环腐病发病率较高时,用2

6、0%噻菌铜乳油90 mL、20%噻唑锌乳油500倍液或3%噻霉酮微乳剂30 mL/667 m2加36%春雷喹啉铜悬浮剂50 mL/667 m2混合液灌根或叶喷。施药间隔期7 d10 d,施药23次。防治用药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AA附 录 A(规范性)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种类、诊断识别及主要发生规律A.1 细菌性茎腐病由 Pechobacterium carotovrum subsp.brasiliense 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种薯,通过种薯、灌溉水、雨水或邻近的病株从茎部伤口侵入,也可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染块茎。在收获、转运和分级过程中,病菌可以

7、从腐烂的块茎上向周围传播扩散。茎秆发病,腐烂病斑可能只发生在伤口局部区域,也可能沿茎秆病斑处上下扩展使整个茎秆腐烂, 导致植株萎蔫或死亡。块茎感病,开始是乳白色粘液状腐烂,当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成灰色至黑色腐烂状。A.2 疮痂病由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和带病种薯进行传播,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适宜条件下,病原菌可通过块茎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块茎。一般在微碱性的沙壤土中发病较重, 白色薄皮品种较黄至褐色厚皮品种易感病。块茎感病初期,病斑为圆形,反复侵染后病斑扩大成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形状,颜色为黄褐色、浅褐色或深褐色、黑色;病斑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黄褐色或黄色网状

8、病斑,病斑仅限于薯皮不侵入薯肉,另一种是深褐色或黑色凹陷的坑状病斑,严重破坏表皮组织,表面粗糙。A.3 黑胫病由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qinran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传染源是带病种薯。病原菌可通过病株、飞溅的雨水及带菌的昆虫等传播侵染相邻的植株,贮藏期间感病块茎腐烂也可感染与其其相邻的块茎。黑胫病最初发病是由母薯块茎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茎部,匍匐茎和地下茎维管束变成浅褐色,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卷曲,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易从土壤中拔出,最后整个植株萎蔫枯死。块茎感病开始于脐部,沿髓部向内扩展变黑、腐烂。A.4 环腐病由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s侵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病害。环腐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带病种薯。扩大传染的主要途径是种薯切块的切刀。播种病薯后,病原菌沿植株维管束进入茎部,后期又可由匍匐茎侵入薯块,造成死苗、块茎腐烂。植株感染初期,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表现为叶脉间褪绿、叶片逐渐变黄、边缘卷曲,植株矮缩、分枝少,最后萎蔫枯死。块茎感病,维管束成乳白色环状腐烂,感病严重的挤压皮层与髓部易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