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智慧都市设计逻辑
智慧都市是信息化应用获得良好效益知识型都市。它反应了社会对未来都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愿望,着眼于都市发展整体总效果。
信息化是智慧都市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都市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而是规定都市具有整体发展智慧。
战略视角
智慧都市规划应当从战略决策开始,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因此,需要关注如下几种战略问题:都市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特色是都市魅力所在,也是知识经济竞争力增长点;适应知识经济政策,关键是企业政策与人才政策,要为信息化企业发明足够利润区,增进企业成长,保护创新者、投资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提高都市创新能力;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明确地区政府改革与公共服务重点,营造以人为本服务性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政策都是要重点考虑问题;建设都市智能服务环境,根据都市整体发展战略和未来都市效率需要,选择都市智能建设方向和重点领域。
都市发展竞争包括着产业、市场、人才、投资和发展机会竞争,同步具有马太效应,资源会迅速向关键汇集,当一种地方获得成功后,就关闭了周围都市走同样道路也许性。各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同构化,必然会大大减少规划成功率。目前都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属同构性最高领域,各地普遍在规划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等热门产业,缺乏创新。
规划与设计
目前,都市智能总体规划仍存在许多难题,如智能工程项目优选、资源协调分派、项目配合方案制定、项目运行机制设计等。
更多都市智能应用应当在市场化领域,政府重要作用是为智能服务市场繁华发明政策环境,要根据地区资源与项目价值进行选择,成熟领域先启动,项目成功率、可持续、可积累才是最重要。规划首先要完善政府业务自动化和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另首先要将更多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务系统开发建设上来,构建更多都市智能服务系统,更好地为都市居民服务。
目前,都市智能系统可选择管理模式包括政府、政府事业与非盈利组织、企业。政府运行机制特点在于不计较目前经济利益,适合于管理没有目前经济利益公共服务项目,缺陷在于成本较高、项目创新与改善能力弱、缺乏有效反馈改善鼓励机制;特许权运行与非营利组织模式成本优于政府模式,更适合于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带有公益性智能服务系统,其创新能力与灵活性也优于政府模式,缺陷是需要严格管理,要实现账务公开、外部定价等措施,实现管理政府资源使用公平,在反馈改善效率上仍不够理想;企业机制是最有活力管理机制,优势在于有良好效益反馈鼓励机制,最有助于创新与扩大再生产,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机制,最大缺陷在于效率建立在经济利益导向基础之上,难以在看不到明确经济效益业务中发挥作用。
政府导向作用
环境改造建设不能突变,智慧都市也不能带来突变,规划需要安静心态,不能总想跨越式发展。
1.做看得清、想得透事情
目前信息化规划最大风险是迷恋大手笔、总想走捷径心态。都市发展是梯度推进,新技术应用条件是梯度成熟,规模效益原因会影响新技术在中小都市推广效果,智慧都市项目选择一定要注意地区梯度差异,不能过急。
对于中小都市或经济规模不够大都市选择慢一点信息化步伐愈加有利,可以充足运用后发优势、信息技术成本不停减少趋势以及先行都市创新成果来减少新技术应用成本,获得更经济成果。
信息化应用需要创新,但要注意创新成本与成功率,创新机会与成功率同样与都市规模、发展水平有关,不要迷信跨越式发展,选择适合当地区经济水平信息化项目,让资金不挥霍就是最佳跨越式发展。
2.设计发展生态
政府在智慧都市建设中作用不只是实行规划信息化工程,更重要是建设信息化发展生态,使智慧都市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影响智慧都市发展最重要原因是政策与法律环境,政策要有效鼓励社会信息化应用和社会创新。企业是信息化创新重要力量,政府需要常常反省有关政策,修改不利于信息化应用制度,发明合理利润区,让信息化企业茁壮成长。
智慧都市本质是拥有创新活力都市,都市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信息化设施都要以鼓励创新为中心。政府在智慧都市建设中重要作用是引导、示范、发明发展环境,长期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政府主建项目也要从可持续运行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管理模式(政府、企业、非获利组织)保证业务长远效益。
3.动员社会参与
智慧都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社会发展工程,规划重要任务是发明全社会对于智慧都市发展方向共识,增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完毕智慧都市建设任务。
为形成社会智慧都市共识,信息化规划必须向社会开放,广泛吸取社会各界提议,从公众利益出发,为政府与企业、公众合作发明条件。要把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鼓励民营经济在都市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为了保证智慧都市建设成功,还需要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要向公众及时公布工程进展,阐明建设中碰到问题,接受公众批评与问询,有效社会监督是推进智慧都市建设重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