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事业单位公基精讲讲义.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29420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PDF 页数:176 大小:1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公基精讲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事业单位公基精讲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3第一节哲学概论.3第二节唯物论.8第三节辩证法.13第四节认识论.22第五节历史观.27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32第一节中共党史(1921-2019).32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概述.37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1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6第五节社会主义建设理论.48第六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0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51第四部分经济.64第一章政治经济学.64第一节商品.64第二节货币.66第三节剩余价值.67第二章微观经济.67第一节市场主体.67第二节市场机制.68第三章宏观经济.68第一节经济体制.68第二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0第三节宏观调控.71第四节经济学名词.72第五部分公文.73第六部分管理学.79第一章管理概述.79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原理.79第三章行政管理.80第一节行政管理概述.80第二节行政组织.82第三节行政领导.84第四节行政决策.85第五节行政执行.86第六节行政监督.88第四章管理学效应.89第七部分事业单位常识.93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93第二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941第三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95第四节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98第五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99第六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100第八部分人文.103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03第二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09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111第九部分地理.117第一章自然地理.117第一节天体系统.117第二章中国地理.120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120第二节主要地形及特征.122第三节河流与湖泊.124第四节 人口和民族.125第十部分历史.127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27第一节原始社会.127第二节夏商周时期.128第三节秦汉时期.130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133第五节隋唐时期.135第六节宋元时期.136第七节明清时期.138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139第一节鸦片战争.139第二节太平天国.141第三节洋务运动.142第四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143第五节戊戌变法.143第六节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44第七节辛亥革命.145第八节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45第九节国民革命.146第十节国共对峙的十年.147第H-节 抗日战争.148第十二节人民解放战争.148第十一部分科技.150第一节物理常识.150第二节医学知识.164第三节能源知识.1732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一、哲学的概念(一)概念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有关自然、社 会、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1)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例题单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的理解不同,存在着 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A.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B.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C.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 总结研究;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 律为研究对象。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题单选】哲学是涉及思想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学科,其关注人自身的进步,既有理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3哲学源于人民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对具体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A.B.C.D.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厂第一方面(第一性)Y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r第二方面(同一性)一-可知论一不可知论(1)第一性一一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2)同一性一一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可知论是说通过人们的努力,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说世界是不可 以被人们所认识的。(二)两大基本派别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典型命题:金木水火土、气、阴阳。(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产生的,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 的微小颗粒,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局限性: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不彻底性。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 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例题单选】中医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从唯物论证的角度看,该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 界的本原。(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我、我的心、感觉、人、经 验、意志)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观念的集合体”(贝克莱)(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道、理、绝对观念、理念、天、上帝)“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天者,理也二(程颐)“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例题单选】朱熹曾说“理生万物”,这一观点属于()o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 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一)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运动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罢工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6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康德、谢林、费希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德国古典哲学、马恩的批判继承-直接来源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例题多选】1.(多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多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是()A.德国的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 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实践性2.革命性3.科学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 区别标志。7【例题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的统一。A.理论和实践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二节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例题单选】1.()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A.精神B.联系C.思想D.物质2.列宁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永恒的运动性B.客观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普遍联系性(二)物质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8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2)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 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一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工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例题单选】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移易。”这说明()o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三)物质的时空观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93.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对于时空的感觉具有主体选择性。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 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2)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 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3)然而,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 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例题单选】1.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根本B.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C.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物质的唯一性2.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了()A.时间的持续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心理;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意识的本质1.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 意识的源泉。10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内容与形式上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经由经历、爱好、兴趣等 主观性影响而产生差异,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 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例题判断】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自生的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三)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1)要遵循客观规律;(2)要通过实践活动;(3)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例题单选】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眼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 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11事物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 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当中,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是第二位的。同样,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三)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 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义。【例题单选】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2018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这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要善于创造新的经济规律A.B.C.D.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 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决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 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原则和本本出发,更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指研 究。“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中探索其中固有的而不 是主观臆造的规律,以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122.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主观偏见和僵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的目的。【例题多选】(多选)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再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说 明()A.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B.真理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C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否定D.制定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节辩证法主要内容: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一、两大观点一一辩证法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例题单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从哲学上看,这是 因为()0A.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B.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3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例题单选】“吃一碗方便面需要32天解毒”,“W iFi辐射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类似的“科学流 言”在微信朋友圈中时常可见。流言的传播违背了()。A.认识的反复性B.矛盾的同一性C.联系的客观性D.发展的曲折性(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例题单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光获得满意的收视率,还引发了美食连锁效应,带旺了美食 图书、烹饪器具、土特产等相关销售。这体现的哲理有()A.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3.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 14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例题多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命脉在山,山的 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说 明()A.联系是多样的,非本质联系不影响事物的变化发展B.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C.联系是具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在人的意识之外(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发展是一种运动,只不过方向是上升和前进的)(1)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所 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例题单选】从哲学上看,下列对“发展”理解正确的是()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是发展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A.15B.C.D.2.发展的特点(1)发展的永恒性(2)发展的过程性3.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出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例题单选】春秋时期,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去测量水位,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河水暴涨,荆人不知,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这告诉我们()A.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C.要认清事物的原因和结果D.要认清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二、三大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一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1.质、量和度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16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例题单选】我们平常所说的要掌握“火候”,注意“分寸”等等,这些体现了哲学中的()A.重点论原理B.均衡论原理C.质量互变中“度”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一一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一一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3.方法论意义:(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2)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3)坚持适度原则【例题单选】俗话说“不积足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A.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B.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C.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D.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例题多选】17(多选)由于过量砍伐,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 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一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否定及其相互关系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2)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例题单选】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2.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 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8保留它的积极因素。3.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一一否定一一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 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 段。(2)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 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 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例题多选】(多选)以下四个选项,哪些选项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A.白天黑夜白天B.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C.麦粒一一麦株一一麦粒D.废铁一一自行车一一废铁【例题单选】“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 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对立统一规律一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 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例题单选】()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 19展变化的源泉、动力。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因果规律1.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2)斗争性: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例题单选】“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这句话说明()A.矛盾双方是根本对立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含义: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推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但是,外因也可以改变 事物的进程。【例题多选】杜牧的阿房宫赋有言:“灭六国着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这段话说明的哲学原理有()oA.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B.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0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D.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2)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 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 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 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4)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例题单选】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A.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D.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辩证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 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 21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也叫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 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 决定的(而且决定着事物的性质)。(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 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 上学均衡论。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第四节认识论一、实践(-)概念: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 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2)(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是主观的,而实践是客观的)(3)(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4)(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三)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验: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对社学的发展起杠杆作用。22【例题单选】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A.联系的普遍性B.实践的观点C.世界的物质统一性D.质量互变规律2.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A.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C.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社会活动D.人类探索宇宙的科研活动3.下列属于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农民播种小麦B.演员登台表演C.警察侦破案件D.科学家进行物理实验二、认识(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例题单选】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二)认识发展的规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完整过程一一毛泽东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23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其中,感觉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件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例题单选】感觉是指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和接受外界信息,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特性的反映。它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A.它是认识的来源B.它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C.它是认识的深化D.它是认识的起点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形成之后,还要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 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 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 富和发展。(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2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 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 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相关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例题单选】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桃子是什么味道,只有亲口尝一尝才知道。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理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例题单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 完全一致?()0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25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三、真理(一)真理与谬误真理: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真理和谬误 可以相互转化。1.真理向谬误转化: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 误2.谬误向真理转化:超出一定范围或区间的谬误回归范围就会变成真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例题单选】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哲学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B.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真理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具有阶级性(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括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过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真理都是对无限发 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过程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 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26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依存。(2)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例题单选】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A.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B.真理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C.当前的认识经过检验后会变成错误的D.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第五节历史观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社会存在1.概念:社会存在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及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指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对社会发 展起决定作用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 学、科学理论、宗教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理性的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 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27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是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活”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二者统称为“生产资料”。(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 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例题单选】1.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分配和交换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