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还权赋能”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427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权赋能”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还权赋能”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还权赋能”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窑 法学研究 窑野还权赋能冶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高亚丽渊广州华商学院袁广东 广州 511300冤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袁农民主体性地位这个传统的话题被重新拾起袁并付诸时代意义进行研究遥农民主体性的缺失和乡村治理的困境频繁交替演变袁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遥从政治尧经济尧社会尧文化这四个方面袁对农民进行野还权赋能冶袁在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遥关键词农民主体性曰乡村治理曰还权赋能中图分类号D9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341渊2023冤04-011苑-04一、农民主体性、乡村治理有效性、乡村振兴(一)农民主体性的缘起及内涵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院我

2、国农民人数50袁979万人袁占比总人口36.1%袁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袁发挥其主体性很重要遥近代野主体性冶观念是笛卡尔奠定的袁马克思尧恩格斯指出袁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基础遥要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要优先考虑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主体问题遥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袁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尧自主尧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遥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政治尧经济尧社会尧文化方面具有主体性袁享有参与权尧表达权尧主导权尧受益权等遥(二)农民主体性、乡村治理有效性、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袁中国农民主体性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袁唤醒了农民主体性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袁助推了农

3、民主体性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回升了农民主体性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袁土地野三权冶分置袁重塑了农民主体性1遥乡村建设最关键的是农民自觉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袁人是农村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广州华商学院 2021 年青年学术科研项目“农民主体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HSQX13作者简介高亚丽(1984-),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2023 年 8 月总第 239 期第 4 期大 庆 社 会 科 学DaQing Social SciencesAug.,2023Serial No.239

4、 No.4117窑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遥乡村振兴的成败直接受到农民主体地位的影响袁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也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遥综上袁可以看出农民主体性对乡村治理有效性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遥农民主体性的发挥袁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曰反过来袁乡村的不断振兴也能促使农民更愿意参与乡村活动袁进而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遥二、农民主体性缺位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一)农民主体性缺位农民主体性缺位在乡村治理中的体现院在政治主体性方面袁农民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参与意识不足尧积极性不高袁处在乡村治理的外围曰在经济主体性方面袁农民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没有主导权袁不能自己处理经济活动袁也不是

5、经济发展的主要获益者曰在社会主体性方面袁按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曳袁村庄的治理尧村庄的合作应该由农民自身来决定袁但目前推行的乡村自治和乡村民主选举尧民主决策尧民主管理尧民主监督中袁实际上农民起不到主体作用曰在文化主体性方面袁农民在没有充足理性反省尧反思能力的情况下袁就进入到现代化进程中袁被牵制着往前行袁失去文化的自主选择遥(二)乡村治理偏离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治理偏离农民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公共决策的缺位尧越位袁以及公共服务的错位表现出来遥由于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不畅袁加上农民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认知不清袁不少农民持旁观者的心态袁在乡村治理中很少参与公共决策遥暨南大学发布的叶广东千村调查2018年研究报告曳显示

6、院乡村在做重大集体决策时袁主要是村里投票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方式袁现有宗族组织渊比如老人会冤影响不大袁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遥珠三角地区袁政府主导+村干部尧村民大会投票袁老人会作用不大曰东边和西边地区袁村民主导+上级政府决定尧村干部投票袁老人有点影响曰山区是村民大会主导袁老人会等宗族机构不起作用遥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袁村民自治被架空袁基层政府责任太多袁成了全能型政府袁形成公共权力越位现象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袁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的需求没有进行调查尧整合尧传递和吸纳袁不了解村民的意愿袁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脱节袁导致乡村治理中公共服务的错位遥(三)乡村治理的困境一是自治水平低袁法治意识弱袁德治力量小遥20世

7、纪初袁梁漱溟尧晏阳初尧陶行知尧黄炎培等人袁开展了试图野改造农民尧再造乡村尧振兴经济袁进而建设现代国家冶的乡村建设运动袁以化解乡村危机袁推动传统乡村向现代化转型2遥这次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失败袁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农民问题熟视无睹袁加之上述人士不知道乡村的需求遥而今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袁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袁多数人日常关注的重心依然是生产生活袁而缺少对自治和权利表达的关心遥村民对乡村自治持消极态度袁不关心政治生活袁认为乡村自治就是少数乡村干部的事情袁这导致自治效果较差遥自治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袁村民们受教育程度不高袁对自治认识不够袁以为自治都是当野官冶的事袁导致乡村治理自治水平低遥另外袁村民法治意识比

8、较薄弱袁118窑窑违法现象时有出现袁这与乡村治理的法治要求尧建设法治国家和政府的实际是相悖的遥随着社会的发展袁农村地区攀比之风尧拜金主义尧功利主义等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袁村民道德下滑袁导致德治力量被严重削减遥二是存在明显野行政化冶现象遥由于村民自治水平低袁总是把自己置于被管理的位置袁而忘记主人的身份袁多数村民会受到野官本位冶思想的影响袁习惯性地按上级命令行事袁无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袁进而导致村治出现野行政化冶现象遥此外袁由于乡镇政府普遍习惯性地把村委会当下级行政组织袁把野指导冶当成野制导冶袁将自治化的村委会视为野行政化冶的下属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袁这种普遍被野行政化冶的情况袁致使治理难度加大遥三是野

9、空心化冶现象导致主体缺位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袁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袁乡村很多人才尧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不断涌向城市袁而乡村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野空心化冶现象遥村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袁也是客体袁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动和流失袁导致其缺位遥频繁流动后袁留守乡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袁公民意识弱袁参与治理积极性低袁对乡村治理和建设不利遥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院全国农民工有2.62亿袁中青年居多遥新时代乡村建设袁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单向流动袁导致乡村野空心化冶袁最终陷入了主体缺位的困境遥四是传统治理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矛盾遥野乡村德治+村民自治冶是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袁由于乡村社会已经从

10、野熟人社会冶过渡到了野半熟人社会冶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袁该模式的不足逐步凸显遥新时代袁我国农村矛盾日益突出袁野多元冶利益主体取代野单一冶利益主体袁野社会人冶取代野单位人冶遥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袁乡村人口尧资金等各种资源的流动性增大袁旧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遥因此袁需要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遥三、重拾农民主体性,摆脱乡村治理困境,助推乡村振兴(一)农民主要从自治组织和政府两个层面获得主体性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来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袁即为野赋权冶3袁就是通过法律尧制度等赋予对象平等权利袁并使之具有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4遥农民获得主体性的第一步是政策赋权袁从农民自身着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遥

11、韩国的野新村运动冶注重村民自治袁认为村民自治是农民的事情袁政府可以帮助袁但不能越俎代庖遥韩国政府积极倡导成立村民自治组织袁如袁新农村妇女协会尧新农村青年协会尧新农村领袖协会等袁这些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新村建设运动袁发挥了政府组织不能发挥的作用遥5此外袁政府大力支持村民自治袁支持村庄建设袁并积极组织村民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参与村庄建设遥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袁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袁决定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强不强尧权利够不够袁直接影响其成败遥(二)“政经分离”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野政经分离冶可以促使乡村治理秩序重构尧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袁同时到达乡村治理协同化袁确保其有效性遥6这里可以很好

12、凸显政治上野还权赋能冶袁改变原本乡村治理的单一主体模式袁促使农民积极参与袁形成多元治理局面袁有助于农民自身意愿和观点的表达袁使得乡村治119窑窑理过程中的公共决策更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尧更具有可行性袁可提升治理有效性尧助推乡村振兴遥(三)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形成利益尧组织和生活共同体袁增强主体治理能力袁推动村民自治在广度尧深度上延展袁促使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遥7这里可以更好体现在经济方面的野还权赋能冶袁使农民切实感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袁 让农民真正的当家作主袁有助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实现和乡村振兴遥2019年5月袁中共中央发布了叶数字

13、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曳袁它是技术治理理念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遥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袁而技术治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袁能助推乡村社会治理朝着常态化尧长效化尧智能化方向发展袁8能很好体现在社会技术层面的野还权赋能冶袁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袁更好实现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的目标遥(四)“文化认知”会影响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增强野文化认识冶能很好体现文化选择与传承方面的野还权赋能冶袁目前农民的文化选择和传承能力比较弱袁需要很好建设乡村文化袁实现文化自信遥因此袁重塑农民在文化层面的主体性袁能够更好地从内在层面促使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14、实现袁助推乡村振兴遥综上所述袁需要在政治尧经济尧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对农民进行还权赋能袁才能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袁实现道路尧理论尧制度和文化自信袁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尧助推乡村振兴遥参考文献1季雨亭袁郑兴明.建党百年农地政策演变中农民主体性的历史递嬗尧建构经验与重要启示J.延边党校学报袁2022袁38渊1冤:45-51.2刘少杰袁周骥腾.数字乡村建设中野乡村不动冶问题的成因与化解J.学习与探索袁2022渊1冤:35-45.3吉媛圆.农民主体性的召唤与建构要要要论赵树理的野算账冶J.中国文艺评论袁2021渊7冤:99-107.4印阿马蒂亚 窑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袁译.北京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袁2002院85.5邱春林.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要要要以亚洲的韩国尧日本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袁2019渊1冤:81-88.6韩瑞波.集体理性尧政经分离与乡村治理有效要要要基于苏南YL村的经验研究咱J暂.求实袁2020渊2冤:76原89援7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有效性要要要基于皖南四个村庄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20渊5冤:53-61.8张世勇.技术治理助推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21渊2冤:40-47.编辑:高嵩120窑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