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微论广告“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 以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为例吴 闯 崔慧丽 张善文(.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扬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 江苏 扬州)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年度课题(编号:/)教育部 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编号:)扬州大学 年精品本科教材建设工程项目(编号:)通信作者:吴闯 男 年生 工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 年 月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
2、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教育部推行“新工科”建设理念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者存在契合之处 前者注重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后者强调人才培养的硬实力 因此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 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要能够紧抓机遇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分析 教育主体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作为育人主体 其育人能力和育人意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首先 不同教师在认
3、识上存在偏差对“课程思政”所持态度不一 部分受“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 忽视教学改革 忽视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其次 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往往缺乏思政素养和教学改革能力 不能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 只是在教学中生硬的穿插一些案例或视频 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在一起 导致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脱节 出现“两张皮”的问题 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不完善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硬骨头”之一建设难度大 育人主体重视程度不够、专任教师经验较少且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虽然高校工科专业也在积极尝试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依然不完善 比如 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滞后 尚未形成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人才
4、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 且资源不足 缺乏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配套教材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碎片化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影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周期性 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完全覆盖所有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培养依然按照旧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 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教学大纲也未完善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学体系存在碎片化现象 第二 部分专业课教材资源尚未更新缺乏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容 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不一致 这给专任教师带来挑战 且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最终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度和
5、融通度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校提倡破五唯 但教师要实现职称晋升 依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 职称评聘标准如何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如何评价、评价什么将是探索的关键问题 比如 专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否要与职称评聘相挂钩 考核标准怎样 诸如此类问题不解决 都会使该评价方案流于形式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以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为例 优化顶层设计 建立全方位育人机制首先 高校要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文件 建立从宏观指导、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改革措施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方案 其次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双维目标 所谓“双维目标”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
6、业学习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专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职业道德 创新意识、国际视野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课程思政目标 再次 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最后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 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从教学内容设计、新课导入、知识讲授、作业布置、考核评价等构建一微论广告 年 套契合专业育人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如 机械制造
7、技术 课以课程思政目标为指引 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 构建以知识模块为骨架、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思政融入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挖掘思政元素 完善教学内容设计“纲要”中指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通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促使课程思政元素更好的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 机械制造技术 课为例 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 首先完善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将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 主要是涉及到机械加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8、等理论基础这部分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是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比如在“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教学中引入大国工匠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夹具精度、定位误差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是专业技术方法 主要是涉及到切削加工、零件加工、工艺成形等技术方法 这部分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是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工程伦理比如在“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教学中 引入国内外著名刀具企业 分析我国刀具企业的优势与不足 阐述中国企业如何创新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三部分是学科前沿与应用 主要涉及到制造
9、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这部分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比如 在“制造技术新发展”教学中引入制造技术领域新成果 如生物 打印、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制造等 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 开阔国际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及家国情怀 线上线下结合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借助新媒体技术 及时转变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并辅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提出了“云梯”教学动态混合教学模式 主要有三个实施环节:首先 基于在线教育综合平台
10、 完善教学模式 利用学校开发的 在线教育综合平台 完善课程建设 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 开设课程思政的小单元学习 辅助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研究型教学等 课前通过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调研课程背景、初步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其次 采用微课程资源 辅助线下教学活动 从而完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 最后 注重知识整合 采用大单元教学 根据课程思政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 构建线下线下学习、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教学体系 转变育人理念 注重校企合作高校要转变育人理念 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针对专业课存在知识性与价值性割裂 育人和育才职责分离、
11、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 不断转变育人理念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 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纳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达到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构建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的工程伦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反思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关键看教师 在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时从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完善再到育人理念的转变 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直接
12、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 要不断优化专业课教师队伍 转变专任教师的育人理念 通过培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使教师能将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人才培养要与祖国同行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能够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机械制造技术既传统又高端 课堂教学既要落在传统制造技术和工艺上 又要不断满足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对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诉求 嵌入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 注重与时俱进与持续积累 课程思政要能突出学科特色 及时更新思政元素 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鼓励学生投身工科实践 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做民
13、族复兴的建设者 关注学生主体 培养新时代的工匠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应用性与技能性较为突出的课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成长体验以学生为中心 以成果为导向 以培养新时代的工匠为目标 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 使课程思政更有亲和力依托产教融合产业 实现校企融合 开展“企业劳模进校园”活动 加强学生与企业劳模之间的联系 邀请企业劳模做学生的职业导师 广泛宣传劳模精神 营造向劳模学习的校园氛围 建立学生与劳模的常态化联系机制 注重学生实践 加强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之间融通融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从而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