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2021广州中考数学 二次函数 综合题
一、二次函数
1.如图,已知顶点为的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直线过顶点和点.
(1)求的值;
(2)求函数的解析式;
(3)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使得?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3;(2)yx2﹣3;(3)M的坐标为(3,6)或(,﹣2).
【解析】
【分析】
(1)把C(0,﹣3)代入直线y=x+m中解答即可;
(2)把y=0代入直线解析式得出点B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即可;
(3)分M在BC上方和下方两种情况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1)将C(0,﹣3)代入y=x+m,可得:
m=﹣3;
(2)将y=0代入y=x﹣3得:
x=3,
所以点B的坐标为(3,0),
将(0,﹣3)、(3,0)代入y=ax2+b中,可得:
,
解得:,
所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3;
(3)存在,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若M在B上方,设MC交x轴于点D,
则∠ODC=45°+15°=60°,
∴OD=OC•tan30°,
设DC为y=kx﹣3,代入(,0),可得:k,
联立两个方程可得:,
解得:,
所以M1(3,6);
②若M在B下方,设MC交x轴于点E,
则∠OEC=45°-15°=30°,
∴OE=OC•tan60°=3,
设EC为y=kx﹣3,代入(3,0)可得:k,
联立两个方程可得:,
解得:,
所以M2(,﹣2).
综上所述M的坐标为(3,6)或(,﹣2).
【点睛】
此题是一道二次函数综合题,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知识是解题关键.
2.已知,抛物线y=ax2+ax+b(a≠0)与直线y=2x+m有一个公共点M(1,0),且a<b.
(1)求b与a的关系式和抛物线的顶点D坐标(用a的代数式表示);
(2)直线与抛物线的另外一个交点记为N,求△DMN的面积与a的关系式;
(3)a=﹣1时,直线y=﹣2x与抛物线在第二象限交于点G,点G、H关于原点对称,现将线段GH沿y轴向上平移t个单位(t>0),若线段GH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试求t的取值范围.
【答案】(1)b=﹣2a,顶点D的坐标为(﹣,﹣);(2);(3) 2≤t<.
【解析】
【分析】
(1)把M点坐标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到b与a的关系,可用a表示出抛物线解析式,化为顶点式可求得其顶点D的坐标;
(2)把点M(1,0)代入直线解析式可先求得m的值,联立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消去y,可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求得另一交点N的坐标,根据a<b,判断a<0,确定D、M、N的位置,画图1,根据面积和可得△DMN的面积即可;
(3)先根据a的值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画出图2,先联立方程组可求得当GH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t的值,再确定当线段一个端点在抛物线上时,t的值,可得:线段GH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时t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1)∵抛物线y=ax2+ax+b有一个公共点M(1,0),
∴a+a+b=0,即b=-2a,
∴y=ax2+ax+b=ax2+ax-2a=a(x+)2-,
∴抛物线顶点D的坐标为(-,-);
(2)∵直线y=2x+m经过点M(1,0),
∴0=2×1+m,解得m=-2,
∴y=2x-2,
则,
得ax2+(a-2)x-2a+2=0,
∴(x-1)(ax+2a-2)=0,
解得x=1或x=-2,
∴N点坐标为(-2,-6),
∵a<b,即a<-2a,
∴a<0,
如图1,设抛物线对称轴交直线于点E,
∵抛物线对称轴为,
∴E(-,-3),
∵M(1,0),N(-2,-6),
设△DMN的面积为S,
∴S=S△DEN+S△DEM=|( -2)-1|•|--(-3)|=−−a,
(3)当a=-1时,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2=-(x+)2+,
由,
-x2-x+2=-2x,
解得:x1=2,x2=-1,
∴G(-1,2),
∵点G、H关于原点对称,
∴H(1,-2),
设直线GH平移后的解析式为:y=-2x+t,
-x2-x+2=-2x+t,
x2-x-2+t=0,
△=1-4(t-2)=0,
t=,
当点H平移后落在抛物线上时,坐标为(1,0),
把(1,0)代入y=-2x+t,
t=2,
∴当线段GH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t的取值范围是2≤t<.
【点睛】
本题为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涉及函数图象的交点、二次函数的性质、根的判别式、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在(1)中由M的坐标得到b与a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2)中联立两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在(3)中求得GH与抛物线一个交点和两个交点的分界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为x轴上两点,C、D为y轴上的两点,经
过点A、C、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1与经过点A、D、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2组合成一条封闭曲线,我们把这条封
闭曲线称为“蛋线”.已知点C的坐标为(0,),点M是抛物线C2:(<0)的顶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蛋线”在第四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PBC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DM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的值.
【答案】(1)A(,0)、B(3,0).
(2)存在.S△PBC最大值为
(3)或时,△BDM为直角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在中令y=0,即可得到A、B两点的坐标.
(2)先用待定系数法得到抛物线C1的解析式,由S△PBC = S△POC+ S△BOP–S△BOC得到△PBC面积的表达式,根据二次函数最值原理求出最大值.
(3)先表示出DM2,BD2,MB2,再分两种情况:①∠BMD=90°时;②∠BDM=90°时,讨论即可求得m的值.
【详解】
解:(1)令y=0,则,
∵m<0,∴,解得:,.
∴A(,0)、B(3,0).
(2)存在.理由如下:
∵设抛物线C1的表达式为(),
把C(0,)代入可得,.
∴C1的表达式为:,即.
设P(p,),
∴ S△PBC = S△POC+ S△BOP–S△BOC=.
∵<0,∴当时,S△PBC最大值为.
(3)由C2可知: B(3,0),D(0,),M(1,),
∴BD2=,BM2=,DM2=.
∵∠MBD<90°, ∴讨论∠BMD=90°和∠BDM=90°两种情况:
当∠BMD=90°时,BM2+ DM2= BD2,即+=,
解得:,(舍去).
当∠BDM=90°时,BD2+ DM2= BM2,即+=,
解得:,(舍去) .
综上所述,或时,△BDM为直角三角形.
4.(12分)如图所示是隧道的截面由抛物线和长方形构成,长方形的长是12 m,宽是4 m.按照图中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抛物线可以用y=x2+bx+c表示,且抛物线上的点C到OB的水平距离为3 m,到地面OA的距离为m.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出拱顶D到地面OA的距离;
(2)一辆货运汽车载一长方体集装箱后高为6m,宽为4m,如果隧道内设双向车道,那么这辆货车能否安全通过?
(3)在抛物线型拱壁上需要安装两排灯,使它们离地面的高度相等,如果灯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8m,那么两排灯的水平距离最小是多少米?
【答案】(1)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x2+2x+4,拱顶D到地面OA的距离为10 m;(2)两排灯的水平距离最小是4 m.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点B和点C在函数图象上,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b和c的值,从而得出函数解析式,根据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得出最大值;根据题意得出车最外侧与地面OA的交点为(2,0)(或(10,0)),然后求出当x=2或x=10时y的值,与6进行比较大小,比6大就可以通过,比6小就不能通过;将y=8代入函数,得出x的值,然后进行做差得出最小值.
试题解析:(1)由题知点在抛物线上
所以,解得,所以
所以,当时,
答:,拱顶D到地面OA的距离为10米
(2)由题知车最外侧与地面OA的交点为(2,0)(或(10,0))
当x=2或x=10时,,所以可以通过
(3)令,即,可得,解得
答:两排灯的水平距离最小是
考点: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5.抛物线(b,c为常数)与x轴交于点和,与y轴交于点A,点E为抛物线顶点。
(Ⅰ)当时,求点A,点E的坐标;
(Ⅱ)若顶点E在直线上,当点A位置最高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Ⅲ)若,当满足值最小时,求b的值。
【答案】(Ⅰ),;(Ⅱ);(Ⅲ).
【解析】
【分析】
(Ⅰ)将(-1,0),(3,0)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得b、c的值,确定解析式,从而求出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的坐标,运用配方求出顶点E的坐标即可;
(Ⅱ)先运用配方求出顶点E的坐标,再根据顶点E在直线上得出吧b与c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出当b=1时,点A位置最高,从而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Ⅲ)根据抛物线经过(-1,0)得出c=b+1,再根据(Ⅱ)中顶点E的坐标得出E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然后根据A、P两点坐标求出直线AP的解析式,再根据点在直线AP上,此时值最小,从而求出b的值.
【详解】
解:(Ⅰ)把点和代入函数,
有。解得
(Ⅱ)由,得
∵点E在直线上,
当时,点A是最高点此时,
(Ⅲ):抛物线经过点,有
∴E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设过点A,P的直线为.把代入,得
把点代入.
得,即
解得,。
舍去.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的解析式、最短距离,数形结合思想及待定系数法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压轴题.
6.已知抛物线上有两点M(m+1,a)、N(m,b).
(1)当a=-1,m=1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用含a、m的代数式表示b和c;
(3)当a<0时,抛物线满足,,,
求a的取值范围.
【答案】(1);(2)b=-am,c=-am;(3)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得到M(2,-1)、N(1,b),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出b、c;
(2)将点M(m+1,a)、N(m,b)代入抛物线,可得,化简即可得出;
(3)把,代入可得,把,代入可得,然后根据m的取值范围可得a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1)∵a=-1,m=1,∴M(2,-1)、N(1,b)
由题意,得,解,得
(2) ∵点M(m+1,a)、N(m,b)在抛物线上
①-②得,,∴
把代入②,得
(3)把,代入得
,
把,代入得,
,
,当时,随m的增大而增大
即
【点睛】
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是解题关键.
7.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A(﹣1,4)为顶点,且过点B(2,﹣5)
(1)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求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3)将该函数图象向右平移,当图象经过原点时,A、B两点随图象移至A′、B′,求△O A′B′的面积.
【答案】(1)y=﹣x2﹣2x+3;(2)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3,0),(1,0)(3)15.
【解析】
【分析】(1)已知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用顶点式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然后将B点坐标代入,即可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函数解析式,令x=0,可求得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令y=0,可求得抛物线与x轴交点坐标;
(3)由(2)可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分别在原点两侧,由此可求出当抛物线与x轴负半轴的交点平移到原点时,抛物线平移的单位,由此可求出A′、B′的坐标.由于△OA′B′不规则,可用面积割补法求出△OA′B′的面积.
【详解】(1)设抛物线顶点式y=a(x+1)2+4,
将B(2,﹣5)代入得:a=﹣1,
∴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x+1)2+4=﹣x2﹣2x+3;
(2)令x=0,得y=3,因此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0,3),
令y=0,﹣x2﹣2x+3=0,解得:x1=﹣3,x2=1,
即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3,0),(1,0);
(3)设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为M、N(M在N的左侧),
由(2)知:M(﹣3,0),N(1,0),
当函数图象向右平移经过原点时,M与O重合,因此抛物线向右平移了3个单位,
故A'(2,4),B'(5,﹣5),
∴S△OA′B′=×(2+5)×9﹣×2×4﹣×5×5=15.
【点睛】本题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图形面积的求法等知识.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的求解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求解方法等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抛物线的图象过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A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及△PAC的周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在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不与C点重合),使得?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存在,点,周长为:;(3)存在,点M坐标为
【解析】
【分析】
(1)由于条件给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故可设交点式,把点C代入即求得a的值,减小计算量.
(2)由于点A、B关于对称轴:直线对称,故有,则,所以当C、P、B在同一直线上时,最小.利用点A、B、C的坐标求AC、CB的长,求直线BC解析式,把代入即求得点P纵坐标.
(3)由可得,当两三角形以PA为底时,高相等,即点C和点M到直线PA距离相等.又因为M在x轴上方,故有.由点A、P坐标求直线AP解析式,即得到直线CM解析式.把直线CM解析式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方程组即求得点M坐标.
【详解】
解:(1)∵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
∴可设交点式
把点代入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的周长最小.
如图1,连接PB、BC
∵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直线上,点A、B关于对称轴对称
∵当C、P、B在同一直线上时,最小
最小
设直线BC解析式为
把点B代入得:,解得:
∴直线BC:
∴点使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
(3)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使得.
∵S△PAM=S△PAC
∴当以PA为底时,两三角形等高
∴点C和点M到直线PA距离相等
∵M在x轴上方
,设直线AP解析式为
解得:
∴直线
∴直线CM解析式为:
解得:(即点C),
∴点M坐标为
【点睛】
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解析式,轴对称的最短路径问题,勾股定理,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其中第(3)题条件给出点M在x轴上方,无需分类讨论,解法较常规而简单.
9.如图,抛物线y=ax2+bx+c经过A(﹣3,0),B(1,0),C(0,3)三点.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如图1,P为抛物线上在第二象限内的一点,若△PAC面积为3,求点P的坐标;
(3)如图2,D为抛物线的顶点,在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以M,A,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求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y=﹣x2﹣2x+3;(2)点P的坐标为(﹣1,4)或(﹣2,3);(3)存在,(,)或(,),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然后将A、B、C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过P点作PQ垂直x轴,交AC于Q,把△APC分成两个△APQ与△CPQ,把PQ作为两个三角形的底,通过点A,C的横坐标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高即可求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三角形函数计算可得∠DAO=∠ACB,使得以M,A,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有两种情况,∠AOM=∠CAB=45°,即OM为y=-x,若∠AOM=∠CBA,则OM为y=-3x+3,然后由直线解析式可求OM与AD的交点M.
【详解】
(1)把A(﹣3,0),B(1,0),C(0,3)代入抛物线解析式y=ax2+bx+c得
,
解得,
所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x2﹣2x+3.
(2)如解(2)图1,过P点作PQ平行y轴,交AC于Q点,
∵A(﹣3,0),C(0,3),
∴直线AC解析式为y=x+3,
设P点坐标为(x,﹣x2﹣2x+3.),则Q点坐标为(x,x+3),
∴PQ=﹣x2﹣2x+3﹣(x+3)=﹣x2﹣3x.
∴S△PAC=,
∴,
解得:x1=﹣1,x2=﹣2.
当x=﹣1时,P点坐标为(﹣1,4),
当x=﹣2时,P点坐标为(﹣2,3),
综上所述:若△PAC面积为3,点P的坐标为(﹣1,4)或(﹣2,3),
(3)如解(3)图1,过D点作DF垂直x轴于F点,过A点作AE垂直BC于E点,
∵D为抛物线y=﹣x2﹣2x+3的顶点,
∴D点坐标为(﹣1,4),
又∵A(﹣3,0),
∴直线AC为y=2x+4,AF=2,DF=4,tan∠PAB=2,
∵B(1,0),C(0,3)
∴tan∠ABC=3,BC=,sin∠ABC=,直线BC解析式为y=﹣3x+3.
∵AC=4,
∴AE=AC•sin∠ABC==,BE=,
∴CE=,
∴tan∠ACB=,
∴tan∠ACB=tan∠PAB=2,
∴∠ACB=∠PAB,
∴使得以M,A,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有两种情况,如解(3)图2
Ⅰ.当∠AOM=∠CAB=45°时,△ABC∽△OMA,
即OM为y=﹣x,
设OM与AD的交点M(x,y)
依题意得:,
解得,
即M点为(,).
Ⅱ.若∠AOM=∠CBA,即OM∥BC,
∵直线BC解析式为y=﹣3x+3.
∴直线OM为y=﹣3x,设直线OM与AD的交点M(x,y).则
依题意得:,
解得,
即M点为(,),
综上所述:存在使得以M,A,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点M,其坐标为(,)或(,).
【点睛】
本题结合三角形的性质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题目,要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代数和几何图形结合起来,利用点的坐标的意义表示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2ax﹣3a(a<0)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顶点为D,直线DC与x轴相交于点E.
(1)当a=﹣1时,求抛物线顶点D的坐标,OE等于多少;
(2)OE的长是否与a值有关,说明你的理由;
(3)设∠DEO=β,45°≤β≤60°,求a的取值范围;
(4)以DE为斜边,在直线DE的左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DE.设P(m,n),直接写出n关于m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答案】(1)(﹣1,4),3;(2)结论:OE的长与a值无关.理由见解析;(3)﹣≤a≤﹣1;(4)n=﹣m﹣1(m<1).
【解析】
【分析】
(1)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
(2)利用参数a,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求出点E坐标即可判断;
(3)求出落在特殊情形下的a的值即可判断;
(4)如图,作PM⊥对称轴于M,PN⊥AB于N.两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当a=﹣1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顶点D(﹣1,4),C(0,3),
∴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3,
∴E(3,0),
∴OE=3,
(2)结论:OE的长与a值无关.
理由:∵y=ax2+2ax﹣3a,
∴C(0,﹣3a),D(﹣1,﹣4a),
∴直线CD的解析式为y=ax﹣3a,
当y=0时,x=3,
∴E(3,0),
∴OE=3,
∴OE的长与a值无关.
(3)当β=45°时,OC=OE=3,
∴﹣3a=3,
∴a=﹣1,
当β=60°时,在Rt△OCE中,OC=OE=3,
∴﹣3a=3,
∴a=﹣,
∴45°≤β≤60°,a的取值范围为﹣≤a≤﹣1.
(4)如图,作PM⊥对称轴于M,PN⊥AB于N.
∵PD=PE,∠PMD=∠PNE=90°,∠DPE=∠MPN=90°,
∴∠DPM=∠EPN,
∴△DPM≌△EPN,
∴PM=PN,PM=EN,
∵D(﹣1,﹣4a),E(3,0),
∴EN=4+n=3﹣m,
∴n=﹣m﹣1,
当顶点D在x轴上时,P(1,﹣2),此时m的值1,
∵抛物线的顶点在第二象限,
∴m<1.
∴n=﹣m﹣1(m<1).
故答案为:(1)(﹣1,4),3;(2)OE的长与a值无关;(3)﹣≤a≤﹣1;(4)n=﹣m﹣1(m<1).
【点睛】
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1.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不妨将横坐标,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之为“中国结”。
(1)求函数y=x+2的图像上所有“中国结”的坐标;
(2)求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像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试求出常数k的值与相应“中国结”的坐标;
(3)若二次函数y=(k为常数)的图像与x轴相交得到两个不同的“中国结”,试问该函数的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中(含边界),一共包含有多少个“中国结”?
【答案】(1)(0,2);(2)当k=1时,对应“中国结”为(1,1)(-1,-1);当k=-1时,对应“中国结”为(1,-1),(-1,1);(3)6个.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x是整数,x≠0时,x是一个无理数,所以x≠0时,x+2不是整数,所以x=0,y=2,据此求出函数y=x+2的图象上所有“中国结”的坐标即可.
(2)首先判断出当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1,1)、(﹣1、﹣1);然后判断出当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最少有4个“中国结”,据此求出常数k的值与相应“中国结”的坐标即可.
(3)首先令(k2﹣3k+2)x2+(2k2﹣4k+1)x+k2﹣k=0,则[(k﹣1)x+k][(k﹣2)x+(k﹣1)]=0,求出x1、x2的值是多少;然后根据x1、x2的值是整数,求出k的值是多少;最后根据横坐标,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之为“中国结”,判断出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中(含边界),一共包含有多少个“中国结”即可.
试题解析:(1)∵x是整数,x≠0时,x是一个无理数,
∴x≠0时,x+2不是整数,
∴x=0,y=2,
即函数y=x+2的图象上“中国结”的坐标是(0,2).
(2)①当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
(1,1)、(﹣1、﹣1);
②当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
(1,﹣1)、(﹣1,1).
③当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最少有4个“中国结”:
(1,k)、(﹣1,﹣k)、(k,1)、(﹣k,﹣1),这与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矛盾,
综上可得,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1,1)、(﹣1、﹣1);
k=﹣1时,函数y=(k≠0,k为常数)的图象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1,﹣1)、(﹣1、1).
(3)令(k2﹣3k+2)x2+(2k2﹣4k+1)x+k2﹣k=0,
则[(k﹣1)x+k][(k﹣2)x+(k﹣1)]=0,
∴
∴,
整理,可得
x1x2+2x2+1=0,
∴x2(x1+2)=﹣1,
∵x1、x2都是整数,
∴或
∴或
①当时,
∵,
∴k=;
②当时,
∵,
∴k=k﹣1,无解;
综上,可得
k=,x1=﹣3,x2=1,
y=(k2﹣3k+2)x2+(2k2﹣4k+1)x+k2﹣k
=[()2﹣3×+2]x2+[2×()2﹣4×+1]x+()2﹣
=﹣x2﹣x+
①当x=﹣2时,
y=﹣x2﹣x+=﹣×(﹣2)2﹣×(﹣2)+
=
②当x=﹣1时,
y=﹣x2﹣x+
=﹣×(﹣1)2﹣×(﹣1)+
=1
③当x=0时,y=,
另外,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中x轴上的“中国结”有3个:
(﹣2,0)、(﹣1、0)、(0,0).
综上,可得
若二次函数y=(k2﹣3k+2)x2+(2k2﹣4k+1)x+k2﹣k(k为常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得到两个不同的“中国结”,
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中(含边界),一共包含有6个“中国结”:(﹣3,0)、(﹣2,0)、(﹣1,0)(﹣1,1)、(0,0)、(1,0).
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12.如图,(图1,图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E在线段BC上,∠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CP于点F,交BC的延长线于点N, FN⊥BC.
(1)若点E是BC的中点(如图1),AE与EF相等吗?
(2)点E在BC间运动时(如图2),设BE=x,△ECF的面积为y.
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答案】(1)AE=EF;(2)①y=-x2+2x(0<x<4),②当x=2,y最大值=2.
【解析】
【分析】
(1)在AB上取一点G,使AG=EC,连接GE,利用ASA,易证得:△AGE≌△ECF,则可证得:AE=EF;
(2)同(1)可证明AE=EF,利用AAS证明△ABE≌△ENF,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FN=BE,再表示出E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列式表示出△ECF的面积为y,然后整理再根据二次函数求解最值问题.
【详解】
(1)如图,在AB上取AG=E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
有∵AG=EC ,∴BG=BE ,
又∵∠B=90°,
∴∠AGE=135°,
又∵∠BCD=90°,CP平分∠DCN,
∴∠ECF=135°,
∵∠BAE+∠AEB=90°,∠AEB+∠FEC=90°,
∴∠BAE=∠FEC,
在△AGE和△ECF中,
,
∴△AGE≌△ECF,
∴AE=EF;
(2)①∵由(1)证明可知当E不是中点时同理可证AE=EF,
∵∠BAE=∠NEF,∠B=∠ENF=90°,
∴△ABE≌△ENF,
∴FN=BE=x,
∴S△ECF= (BC-BE)·FN,
即y= x(4-x),
∴y=- x2+2x(0<x<4),
②,
当x=2,y最大值=2.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综合性较强,正确添加辅助线、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所示抛物线过点,点,且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其对称轴;
(2)点在直线上的两个动点,且,点在点的上方,求四边形的周长的最小值;
(3)点为抛物线上一点,连接,直线把四边形的面积分为3∶5两部分,求点的坐标.
【答案】(1),对称轴为直线;(2)四边形的周长最小值为;(3)
【解析】
【分析】
(1)OB=OC,则点B(3,0),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1)(x-3)=a(x2-2x-3)=ax2-2ax-3a,即可求解;
(2)CD+AE=A′D+DC′,则当A′、D、C′三点共线时,CD+AE=A′D+DC′最小,周长也最小,即可求解;
(3)S△PCB:S△PCA=EB×(yC-yP):AE×(yC-yP)=BE:AE,即可求解.
【详解】
(1)∵OB=OC,∴点B(3,0),
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1)(x-3)=a(x2-2x-3)=ax2-2ax-3a,
故-3a=3,解得:a=-1,
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①;
对称轴为:直线
(2)ACDE的周长=AC+DE+CD+AE,其中AC=、DE=1是常数,
故CD+AE最小时,周长最小,
取点C关于函数对称点C(2,3),则CD=C′D,
取点A′(-1,1),则A′D=AE,
故:CD+AE=A′D+DC′,则当A′、D、C′三点共线时,CD+AE=A′D+DC′最小,周长也最小,
四边形ACDE的周长的最小值=AC+DE+CD+AE=+1+A′D+DC′=+1+A′C′=+1+;
(3)如图,设直线CP交x轴于点E,
直线CP把四边形CBPA的面积分为3:5两部分,
又∵S△PCB:S△PCA=EB×(yC-yP):AE×(yC-yP)=BE:AE,
则BE:AE,=3:5或5:3,
则AE=或,
即:点E的坐标为(,0)或(,0),
将点E、C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y=kx+3,
解得:k=-6或-2,
故直线CP的表达式为:y=-2x+3或y=-6x+3…②
联立①②并解得:x=4或8(不合题意值已舍去),
故点P的坐标为(4,-5)或(8,-4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图象面积计算、点的对称性等,其中(1),通过确定点A′点来求最小值,是本题的难点.
14.如图,抛物线经过x轴上的点A(1,0)和点B及y轴上的点C,经过B、C两点的直线为.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点P从A出发,在线段AB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B运动,同时点E从B出发,在线段BC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t为何值时,△PB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③过点A作于点M,过抛物线上一动点N(不与点B、C重合)作直线AM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Q.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的横坐标.
【答案】①;②当时,△PBE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③点N的横坐标为:4或或.
【解析】
【分析】
①点B、C在直线为上,则B(﹣n,0)、C(0,n),点A(1,0)在抛物线上,所以,解得,,因此抛物线解析式:;
②先求出点P到BC的高h为,于是,当时,△PBE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③由①知,BC所在直线为:,所以点A到直线BC的距离,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P,交x轴于点H.设,则、,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Ⅰ.,所以解得(舍去),,Ⅱ.,解得,(舍去),Ⅲ.,,解得(舍去),.
【详解】
解:①∵点B、C在直线为上,
∴B(﹣n,0)、C(0,n),
∵点A(1,0)在抛物线上,
∴,
∴,,
∴抛物线解析式:;
②由题意,得,
,,
由①知,,
∴点P到BC的高h为,
∴,
当时,△PBE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③由①知,BC所在直线为:,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过点N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P,交x轴于点H.
设,则、,
易证△PQ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
∴,
Ⅰ.,
∴
解得,,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Ⅱ.,
∴
解得,,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Ⅲ.,
∴,
解得,,
∵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综上所述,若点A、M、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N的横坐标为:4或或.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点D,并与x轴相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相交于点C.
(1)求点A、B、C、D的坐标;
(2)在y轴的正半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P、O、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取点E(,0)和点F(0,),直线l经过E、F两点,点G是线段BD的中点.
①点G是否在直线l上,请说明理由;
②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使点M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在x轴上?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 D(,﹣4)
(2) P(0,)或(0,)
(3)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令y=0,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出A、B的坐标,令x=0求出点C的坐标,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计算即可求出顶点D的坐标.
(2)根据点A、C的坐标求出OA、OC的长,再分OA和OA是对应边,OA和OC是对应边两种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OP的长,从而得解.
(3)①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b(k≠0),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再利用中点公式求出点G的坐标,然后根据直线上点的坐标特征验证即可.
②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点为H,求出OE、OF、HD、HB的长,然后求出△OEF和△HDB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出∠OFE=∠HBD,然后求出EG⊥BD,从而得到直线l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点D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就是B,从而判断出点M就是直线DE与抛物线的交点.再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mx+n,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求出直线DE的解析式,然后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求解即可得到符合条件的点M.
【详解】
解:(1)在中,令y=0,则,整理得,4x2﹣12x﹣7=0,
解得x1=,x2=.∴A(,0),B(,0).
在中,令x=0,则y=.∴C(0,).
∵,∴顶点D(,﹣4).
(2)在y轴正半轴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
设点P的坐标为(0,y),
∵A(,0),C(0,),∴OA=,OC=,OP=y,
①若OA和OA是对应边,则△AOP∽△AOC,∴.∴y=OC=,此时点P(0,).
②若OA和OC是对应边,则△POA∽△AOC,∴,即.
解得y=,此时点P(0,).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有两个,P(0,)或(0,).
(3)①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b(k≠0),
∵直线l经过点E(,0)和点F(0,),
∴,解得,
∴直线l的解析式为.
∵B(,0),D(,﹣4),
∴,∴线段BD的中点G的坐标为(,﹣2).
当x=时,,∴点G在直线l上.
②在抛物线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M.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点为H,则点H的坐标为(,0),
∵E(,0)、F(0,),B(,0)、D(,﹣4),
∴OE=,OF=,HD=4,HB=﹣=2.
∵,∠OEF=∠HDB,
∴△OEF∽△HDB.∴∠OFE=∠HBD.
∵∠OEF+∠OFE=90°,∴∠OEF+∠HBD=90°.
∴∠EGB=180°﹣(∠OEF+∠HBD)
=180°﹣90°=90°,
∴直线l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
∴点D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就是点B.
∴点M就是直线DE与抛物线的交点.
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mx+n,
∵D(,﹣4),E(,0),
∴,解得.
∴直线DE的解析式为.
联立,解得,.
∴符合条件的点M有两个,是(,﹣4)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