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培优试卷测试卷1读拼音,写词语。h di n hn ch xio wi tus rn q jngchng rn tn tng bn f zn zhngqng b z j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蜻蜒瞎闹照办寻思B萎托私自预计拟定C耻笑讷喊胸膛慰问D损失参谋签字眷恋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河比赛即将开始,我们班的参赛队员摩拳擦掌,等待一搏。B生命的精彩在于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勇于探索,迎风远航,不可养尊处优,奔涌吧,后浪!C张爷爷平时生活简朴,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D听说田忌赛马赢了齐威王,门客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4李琪
2、真诚地安慰比赛失利的同学,老师称赞他“_”横线上适合填写的内容是()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吾善养浩然之气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肯定李宁大概是生病了。B一排排松树挺立在风雪中。C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B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C“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D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7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使语意连贯。正确的顺序是
3、()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被那一滴泪惊呆了。ABCD8主题探究。某皮鞋店的广告:质量可靠,绝对牛皮。路人看了,个个哈哈大笑。(店家的意思是_(路人皆笑的原因是_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_,春风不度玉门关。(2)故人西辞黄鹤楼,_。(3)_,不破楼兰终不还。(4)白日放歌须纵酒,_。(5)遗民泪
4、尽胡尘里,_。(6)孤帆远影碧空尽,_。(7)鸟鸣涧的作者是_,诗句中以动衬静的两句诗是: _,_ 。10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_第二十三回。我知道这部名著里的故事还有_、_等。(2)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范成大用“_,_”赞扬热爱劳动的孩子;杜甫用“_,_”展望旅程的美好与平易坦荡;王之涣用“_,_”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士兵无限的相思离情。(3)“一块土,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这则字谜的谜底是_。1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调查统计表,完成练习。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针对小学生上网情况,五年级(1)班某学习小组
5、做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抽样年级开始接触网络的平均年龄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二年级5岁20分钟803%四年级7岁36分钟835%六年级8岁1小时15分钟789%11、根据调查结果,如果小明现在就读于四年级,那么他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可能是()A5岁B6岁C7岁D8岁12、根据调查结果,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逐渐呈()趋势。A低龄化B高龄化13、根据调查结果,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小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无线上网是小学生们主要的上网方式。( )(3)六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是二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的两倍。( )(4)六年级
6、学生采用无线上网方式所占的比例低于低年级学生采用无线上网方式所占的比例。( )14、同学们,电子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弊端。请你列举两条电子产品的弊端。_文言文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5、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_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_16、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_17、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回答)_18、请把“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换一种说法。_19、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
7、名言,请写出一句与大家分享。_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最温暖的亲情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老王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备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去”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挂了电话。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有寒潮,你加衣服了没有?”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就打了一个打喷嚏
8、。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已经感冒了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关怀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儿发愣。20、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漫不经心:_絮絮叨叨:_21、从第1自然段“一整夜都没有睡好”“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这两处细节描写中,可以体到_。22、在文中找出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的原因,用波
9、浪线画出来。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描写,表现了_,这样的结尾具有照应题目、深化主题的作用。24、短文中的人和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写你的感想。_25、习作题目:他(她)真_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公园里运动的叔叔阿姨,学校门口的保安,朝夕相处的亲人请选择一个人写下来。把题目补充完整,用上本学期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他(她)的特点,400字左右。注意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1蝴蝶 呐喊 耻笑 委托 肃然起敬承认 探听 奔赴 尊重 情不自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
10、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蝴蝶”容易写成“胡蝶”,“呐喊”容易写成“纳罕”,“耻笑”容易写成“嗤笑”,“委托”容易写成“维托”,“肃然起敬”容易写成“肃然奇景”,“承认”容易写成“成人”,“探听”容易写成“谈听”,“奔赴”容易写成“本服”,“尊重”容易写成“尊中”。2D【解析】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A错误。蜻蜒应为“蜻蜓”。B错误。萎托应为“委托”。C错误。讷喊应为“呐喊”。D正确。3D【解析】D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加点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11、。A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该词语使用正确。B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该词语使用正确。C简朴:朴素简单。该词语使用正确。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该词语使用不正确,意思与句子中“笑了起来”有重复,可将其改为“情不自禁”。4C【解析】C本题考查名言警句。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B 吾善养浩然之气的意思是: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C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D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人的
12、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根据句意符合题意的是C项。5B【解析】B【详解】略6C【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C选项有误,应改为:“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7A【解析】A【详解】考查了句子排序,要求学生根据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通读整个文段可知,文章的内容是围绕动物的眼泪展开叙述的,由此可确定第五句是首句;第四句抓住关键词“本来”,再结合第五句内容,可确定第四句是紧承
13、第五句的;第二句抓住关键词“但是”,再看内容紧承第四句的,所以确定第二句在第四句之后;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只是因为”,再看第二句的“但是”,由此可确定第三句在第二句之后;第一句看关键词“此时”,关键是“此”,“此”所指代的内容是近指,是指前面所说的看到的动物眼泪,可确定为最后一句。8 皮鞋是牛皮做的,质量可靠。 路人理解为店家说的“质量可靠”是在吹牛皮。【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牛皮”。在日常生活中,“牛皮”的意思是说假话。在这个广告中,店家的意思是皮鞋店的鞋都是用牛皮做的,而路人笑的原因是认为店家在吹牛。9 羌笛何须怨杨柳 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春作伴好
14、还乡 南望王师又一年 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15、洛阳。(5)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6)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唐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
16、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10 水浒传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吴用智取生辰纲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坐【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该文作者是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水浒传经典故事: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斗杀西门庆、武松打虎等。(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
17、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
18、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
19、“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
20、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3)本题考查猜谜语。由谜面可知,这个字由“土”与两个“人”组成,应是“坐”。11C【解析】11、C12、A13、 14、 电子产品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如果分辨能力弱,自控能力不好,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长期盯
21、着电子产品的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分析】11、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正确信息后解决问题。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四年级”开始接触网络的平均年龄是“7岁”,故本题选C。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正确信息作答。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小学生二年级就开始接触网络了,这是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年龄逐渐呈低龄化的体现,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作答。(1)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二年级每天平均上网
22、时间是20分钟,四年级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6分钟,六年级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1小时15分钟,据此可知小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故本题说法错误。(2)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小学生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803%、835%、789%,由此可见无线上网是小学生们主要的上网方式。故本题说法正确。(3)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六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是小时15分钟,二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0分钟,据此可知六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是二年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的三倍多。故本题说法错误。(4)结合调查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小学生二年级、四年级、六年
23、级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803%、835%、789%,由此可见六年级学生采用无线上网方式所占的比例低于低年级学生采用无线上网方式所占的比例。故本题说法正确。14、本题考查学生对电子产品弊端的认知能力。解答此题结合生活实例,表述出电子产品的弊端即可。示例:长时间对着电子产品有损身心健康,削弱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使视力下降,使眼睛近视等。15、 随意 要紧16、心到、眼到、口到。17、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8、心既到矣,眼口必到乎。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意思: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
24、漫浪:随意。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急:要紧,重要。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文章内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答案。1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结合文章内容“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可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解释了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18、本题考查句型转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改为陈述句,我们应该表达肯定的意思,把“岂不”改为“必”。19、本题考查名人名言。关于读书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如行路,
25、历险毋惶恐。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20、 文中指儿子对父亲的嘱咐不放在心上。 文中形容老王说话啰嗦。21、老王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之情。22、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关怀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23、 心理描写 老王困惑、内疚、有所醒悟的心理。24、儿女总是将父母对自己的爱视作理所当然,
26、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却看作是一种馈赠。我们要回报父母的爱。【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理解。漫不经心:随随便便的,不放在心上。文中指儿子对父亲的嘱咐不放在心上。絮絮叨叨:絮絮:不断重复。形容说话啰嗦唠叨。文中形容老王说话啰嗦。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一整夜都没有睡好”说明老王一整夜都在想着儿子。“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说明老王惦记儿子,惦记寒潮快到武汉了,儿子有没有准备厚衣服。这两处都在体现老王对儿子的牵挂。2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联系上下文查找老王愣住的原因,一开始老王听着母亲的絮絮叨叨,以及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当听到母亲回答“雪还在下呢”,老王这才愣住了,自己的关怀的只有儿子,而把老
27、母亲忘记了,找到下文中关于这段的描写,用波浪号画出来即可。2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这句话是老王自己问自己的话,在心里问的,并没有说出来,所以是心理描写。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却对父母少有牵过。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王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急切和牵挂。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漫不经心和不耐烦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态度是:对母亲的絮叨也有不耐烦,对母亲的关怀也有理所当然之感,但后来产生了理解、内疚和感慨,也回问了
28、母亲的情况。25、例文:她真美她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来特别有智慧;高高的身材,背上披着长长的秀发,从她身后走着,就像一涌瀑布倾泻而下。有时还扎着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显得特别有精神,脸上露着笑容。她是谁,他到底是谁?她就是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也是学校最美,同学们最喜欢的的老师黄晓霞。黄老师是教我教的最久的老师,也是我最爱听她上课的老师。每当我听黄老师讲课时,仿佛身临其境。她能把我们从广袤的沙漠带到热闹的都市;每一篇课文在黄老师的口中说的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时而走进鸟的天堂,时而看见海上日出,时而总而言之,上她的每节课,都能给我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结束了。正是黄老师的课上
29、的如此吸引人,使得我们班的每名同学都喜欢上了语文。黄老师不但课上的好,而且还很有责任心和爱心。记得那一次,我去向老师交作业。由于有位同学疏忽大意,不小心,把脚伸出来。我正好从他那经过,一不留神我被绊倒了。当时就被摔了个背朝天,我疼痛难忍,不由自主的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时,黄老师看见了,连忙把我扶起来,急切的说:“你你没事吧,来我扶你到座位上去。”我用手擦了擦眼泪说:“不要紧,我自己走回去。”可是我刚一动,就如同针扎一样,十分痛苦。黄老师笑着说:“来,我扶你走。”黄老师轻轻地搀扶着,把我送到座位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上课,她走路不稳、无精打采地来到教室,一看就知道黄老师生病了。可她还仍然给我们上
30、课。当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安静极了。一向几个爱调皮捣蛋的同学,也认真听黄老师讲课。虽然上课的声音那么微小,却是那样动听。黄老师,真美,特别是她的心灵更美!黄老师,您的无私,您的爱心。感化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难忘;您的高大,您的美丽形象永驻我们心里!我代表全班同学,对您说一声:“谢谢您,黄老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她)真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表明自己对人物的情感。开头:简单的介绍人物的外貌特征。中间: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写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可使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结尾:总结全文,抒发自己对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