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梦寻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阒(q):形容寂静。缁(z)流:僧徒,僧众。缁,黑色。僧尼多穿黑衣。(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能久居_问及九溪十八涧_(2)翻译句子。 其水屈曲洄环
2、,九折而出,故称九溪。(3)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少有匠心,身临其境,尘襟为之一洗,更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九溪十八涧是一处人迹罕见的世外之地? 【答案】 (1)居住;到,至(2)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3)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解析】【分析】选自西湖梦寻,作者:张岱,年代:清。(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居”意思是居住。 (2)本题翻译赋分点,洄环:回旋;故
3、:所以。 (3)根据文中对九溪十八涧奇异景色的描写来分析,这里地势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远离喧闹的世俗,如同世外桃源。而且此地远离闹市,为世俗之人所不知,愈发显得神奇。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居住; 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 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
4、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九溪在烟霞岭的西面,在龙井山的南面。九溪水曲折回旋,它曲曲折折了九回才流出,所以称它为九溪。它的路径崎岖,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幽美寂静,别有一番天地,并不像人间那么喧闹。九溪下面是十八涧,地势深远,僧
5、人等不是绝离世俗的人,不能久住。根据县志记载,古代这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古迹,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此地又远离城镇,在江流的偏僻处,对西湖一带非常熟悉、有阅历的人,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但问到九溪十八涧,都对它的位置表现出不知所以的样子。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 , 言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B.言以遗蜀侯/是
6、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D.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 (1)B(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解析】【分析】(1)A攻打;砍伐。B遗(wi):给予。C派;让。D死亡;通无,没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
7、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故答案为: B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
8、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蜀国山高水险,军队
9、没有道路可以过去。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
10、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注释】畿(j):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11、。踊贵:物价上涨。饿殍( pio:饿死的人。忤(w):逆,不顺从。(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请选出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房琯和严武都是杜甫的朋友,但杜甫对他们俩的态度却极不相同。房琯落难他伸出援手,严武帮助他,却遭他无礼对待。B.杜甫被肃宗贬出朝廷后,先后依靠严武和高适生活,高适死后他的生活越发困窘,到了十天没有吃饭的地步。C.杜甫在举家躲避战乱期间,也不忘在湘江、衡山一带游玩,可见他性情的乐观豁达。D.杜甫过世后,他儿子把他的灵枢从未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于叙
12、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2)A(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
13、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2)A正确。B杜甫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C 杜甫游历的是衡山,而没有游历湘江。D 杜甫过世后,他儿子的儿子把他的灵枢从耒阳迁回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葬。 (3)紧扣“寓褒贬于叙事中”的语言特点,从文中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故答案为: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A; 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
14、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 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
15、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探究历史传记语言特点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分析语言风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
16、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
17、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
18、,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
19、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选自韩非子)【注】越:越国。睫:眼睫毛。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B.属予作文以记之C.王之伐越,何也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翻译下列语句。 皆以美于徐公。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 (4)【甲】、【乙】两文都以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
20、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D(2)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设喻(类比、比喻)(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解析】【分析】(1) “臣之妻私臣”中的“之” 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结构助词,的。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认为;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
21、认为(我)比徐公美。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
22、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类比、比喻)。 (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故答案为:D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
23、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设喻(类比、比喻)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24、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举例说理;道理说理;比喻说理;对比说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
25、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
26、: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 , 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注】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嘉佑:宋仁宗年号。(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壮岁犹不知书/即书诗四句B.此未足为
27、我学也/不足为外人道也C.士大夫争持其文/知而不争D.父子名动京师/佁然不动(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焚 其 文 闭 户 读 书 五 六 年 乃 大 究 六 经 及 百 家 之 说(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B(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通
28、“诤”,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 (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 故答案为:B; 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
29、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
30、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31、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
32、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欱:通“喝”(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湖中人鸟声俱绝_余拏一小舟_上下一白_ 坐久清冽:_举大觥敌寒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3)(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文
33、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消失;撑(船);全;凉;抗(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4)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拏:通“桡”,撑(船)。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2)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
34、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关键词:更:还。为:被。 (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及生平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通过文中对阔大、纯净
35、的雪景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故答案为:消失;撑(船);全;凉;抗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
36、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提高要求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章作者情感表达的语句,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
37、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
38、,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伺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39、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
40、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_宴酣之乐_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D.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
41、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2)A(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 “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陈”的意
42、思是摆放、陈列。“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酣”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故“绝”的意思是消失、断绝。“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宝”的意思是以为宝。 (2)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来。C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厚皮馒头。D项,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故选A。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乐”,要翻译为以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书法;“存”,存留在心里,记住。 (4)回答时,需要联系
43、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醉”为表象,极力写“乐”。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A;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评】作
44、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
45、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