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青春有格教案1【核心素养】理性精神【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第二课时青春有格,对学生青春期的思想和精神起到引领的作用。本单元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本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首先选用学生熟悉的田字格,引发学生对“格”的联想。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将这层意思用于解读“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是自由的,自由中仍然有无形的格在引导着,这个格是一种引导、引领,也是一种约束,促进青少年走向自律、自觉。并完成课标的要求“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
2、助他人,与人为善。”【学情分析】青春期的青少年,年少气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青春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获得力量、胜任感和成就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但是,现实生活和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独立性和成人感的发展需求,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很容易陷人失落、挫败感中,变得敏感、脆弱和自卑,甚至有意逃避或者出现攻击行为。他们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状态。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化为成长中的正能量,那么,就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时光是美好的,也是真正助力自己生命成长的。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如何度过,激励学生在青春中不断的发
3、现自己、证明自己。【课程标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3、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4、通过学习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
4、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难点: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通过思考导入:观看视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任务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探究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1、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
5、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阅读感悟卢梭忏悔录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选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行己有耻1. “行己知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探究活动二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
6、: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问题与答案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校园规则、图书借阅规则、交通规则、运动规则、学习守则、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则要求,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因此,说谎、欺骗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说谎、欺骗不论是被发现还是不被发现都是不应该做的。行己有耻2. 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7、。“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行己知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知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任务2、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方法与技能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阅读感悟“微尘”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
8、市红十字会,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
9、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任务3、通过学习榜样的力量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探究活动三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问题与答案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你会怎么做?看法:“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10、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做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我要积极寻找榜样,以榜样作为自己的镜子,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1、”。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相关链接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探究活动四问题与答案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观点一说明要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
12、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观点二体现的是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止于至善”的人应该有创新精神,有追求,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要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要有自我省察的品质。相关链接 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止于至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
13、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拓展空间: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要主宰自己,需要我们为自己打造一个“青春盾牌”,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1、每晚睡觉之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填写“青春盾牌”: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哪一件事情本身应该做得更好?哪一本该读的书没有读?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抵御了哪些诱惑?在品行方面获得了哪些改进?【板书设计】【随堂训练】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学案第二框 青春有格1什么是“行己有耻”?“行己有耻”是说一个人
14、,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2“行己有耻”对我们有何要求? (1)要知 ,懂荣辱;有 ,有所不为。 (2)要有 ,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3)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 。 (4)树立 ,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 。3什么是“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 ,有我们 的“至善”追求。 (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 的精神状态。4我们应如何践行“止于至善”? (1)从 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
15、德。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 为 。 (3)要养成 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以 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 中收获。【微拓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提示:原文是“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微点拨】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点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
16、说谎、不欺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说谎与欺骗无论是否被发现,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准确判断是非善恶,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合作探究1行己有耻 【关键词】 校园暴力 道德底线 2016年6月12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总理的批示对处于
17、青春期的我们有何启示。(2)结合“行己有耻”的有关内容,预防校园暴力,你想对同龄人说些什么?2止于至善 【关键词】 人生 至善至美 2016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学典礼。校长翟小宁在梦想、精神、美德、爱与青春的心灵的开学致辞中提道:“人生最大的学问在于使心中光明的道德更加光明,在于日新其德,日新其民,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且止而不退。”(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致辞展示了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2)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我们应如何做?达标检测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这些
18、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 ) A标准 B改正 C局势 D法式2 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这些规则和界限主要包括 ( ) 道德规范 法律法规 纪律 “帮派”约定 A. B. C. D.3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美丑、善恶交织,这就要求我们“行己有耻”。引导我们辨别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 A个人的情感好恶 B自身的愿望 C羞恶之心 D他人的评价4 明德华兴中学吴晓芳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初一 8个班共370个学生作了自控力检测,统汁结果显示:自控能力很强的有38人,约占总人数的10%;自制力较差和很差
19、的为55人,约占总人数的15%。增强自控力,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 A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 B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情 C.对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视而不见 D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情5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下列语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 B C D6 “君子慎独,立德向善”,这是金陵回族世家伍氏一门代代恪守的祖训。600 多年来,伍氏家族在金陵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留下了“博士官六代”、中国第一位回族探花等家
20、族佳话。解读伍氏祖训,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我们应 ( ) 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要养成自我省察习惯,积极调整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 立志做大事,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放弃自我追求,一心只为社会做贡献 A B C D二、简答题7公交车投币箱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游戏币、铁圈、钥匙、一角硬币、一元假钞、残币甚至冥币等“无效”钱币。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依靠驾驶员更细心一些。(人民网2016年10月25日)(1)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这种现象?(2)从青少年的角度谈谈,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你有何建议?能力提升2016年11月3日,中央文明办在新疆克拉玛依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
21、活动,并发布10月“中国好人榜”。北京90后女医师王子惠、湖南“爱心妈妈”曾婧等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当代雷锋”、全国道德模范、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为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代表赠送“传家宝”,并发出了“好人精神人人守护、代代相传”的倡议。(1)“中国好人榜”中的中国好人身上共同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试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评选“中国好人榜”。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行事2(1)廉耻 所为 (2)知耻之心 (3)后勇 (4)底线意识 (5)自控力3(1)格调 (2)永不言弃4(1)点滴小事 (2)榜样 (3)自我省察 (4)修身合作探究1 点拨:(1)青春期的我们,乐于实践,
22、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点拨:(1)止于至善。 (2)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
23、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感悟提升 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着青春的力量,我们满怀梦想、激情,带着对自身的探索,意气风发地奔向梦想的地方。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达标检测基础过关1 A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解读能力和对“格”的认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格”指的是标准;“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中的“格”指的是法式、品格;“道之以德,齐龛擎以礼,有耻且格”中的“格”指的是改正。因此选项C与题意不符。2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则和基本界限的认
24、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界限主要包括道德、法律和纪律,而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帮派”约定是我们所反对的。故选A。3 C 本题考查学生对“羞恶之心”的理解。在行动的各个阶段,“羞恶之心”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因此C正确;A、B、D观点错误。4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增强自控力的认识。增强自控力,我们应做到增强“我不要”和“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因此,A、B、D正确;C表述过于绝对,是错误的。逆向选择,故选C。5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理解。强调的是“行己耻”,都是“止于至善”的表现及要求。故选B。6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慎独、止于至善的理
25、解。“君子慎独,立 德向善”倡导为社会服务,但不否定自我追求和发展,因此说法错误;都是对祖训的正确解读。故选A。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行己有耻”有关知识的理解。第(1)问,主要考查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及影响,回答时要首先点明乘坐公交投“无效”钱币,这是一种道德底线失守的表现。第(2)问考查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可结合“行己有耻”的要求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乘坐公交投“无效”钱币,这是一种道德底线失守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羞恶之心”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2)树立“羞恶之心”,做到“行已有耻”;要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做到“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要树立底线意识
26、,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增强自我控制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能力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榜样、“止于至善”等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提炼和总结能力,结合材料,“中国好人榜”中的中国好人共同体现了“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第(2)问评选“中国好人榜”的原因,可结合本节课有关榜样的意义进行回答。 答案:(1)体现了“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2)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自我完善的力量。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会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