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研究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外貌特征、生活状况,最可靠的依据是A传说B化石C文献D影视2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中,作为研究我国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最为可靠的史料是( )A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耜等材料B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的神话传说D北京人遗址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3禹接受治水重任后,全身心投入治水。他总结教训,采用开凿河渠加以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历经10年终于消除水患。最能反映大禹治水精神的关键词是A乐于助人B创新坚韧C奋发进取D团结协作4西周开始出现了诸侯的称呼,众多诸侯产
2、生的制度是A奴隶制B选举制C世袭制D分封制5有关下列两幅图片中青铜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主要用于祭祀C都是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D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6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造彩陶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晋、秦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7图中的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哪国修建的A齐国B楚国C吴国D秦国8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B孔子主张“以德治国”C度量衡的
3、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度是扼杀人性的罪恶制度9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货币10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刘邦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A破釜沉舟B揭竿而起C草木皆兵D四面楚歌1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中,为加中央集权,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统一文字C北击匈奴D盐
4、铁专卖12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A只在民间使用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13184年,东汉末年爆发了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 )A陈胜B项羽C刘秀D张角1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15下列史实,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不能了解的是
5、( )A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B陈胜、吴广起义C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D西晋八王之乱16史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来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从材料看,张骞身上最突出的价值观是A诚信B自由C公正D友善17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18南朝时,晋安(今福州)郡守王秀之说,晋安郡“沃壤也”。这与东汉时到处是丛林深竹、布满蝮蛇猛兽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这表明福建A是当时全国经济中心B在南朝时期得到发展C手工业水平显著提升D海上的交通十分发达19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
6、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强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D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20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B这一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C这些雕像,与外来佛教造像的特点完全一致D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
7、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22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存在的时间短,只有15年的历史,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三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
8、谁?(2)材料二中李白的诗赞颂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依据材料三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朝的统治的?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3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
9、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见下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殷代文字的名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请写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名称?(2)请写出材料二中A对应的地点。源于“身毒”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的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24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示
10、意图(局部)(1)根据示意图,写出B、C两处的政权名称。从示意图中看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材料二 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幕砖面(2)材料二中的“胡”是魏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两幅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什么现象?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某些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据陈书宣帝纪记载,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迁人民为什么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哪个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
11、据所学可知,通过考古发现的化石遗址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研究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外貌特征、生活状况,最可靠的依据是化石,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是第一手资料,不是最可靠的依据,排除。故选B。2A解析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A正确;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BC排除;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出现农耕生活,D排除;故选A。3B解析B【详解】
12、根据材料“他总结教训,采用开凿河渠加以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历经10年终于消除水患。”,可见,他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治理水患的方法,三次过门不入,历经十载,才完成治理水患的工作,可见他的坚韧,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禹帮助别人,故A不符合题意;奋发进取在材料中体现的不明显,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大禹和他人合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13、,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众多诸侯产生的制度是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5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说法正确,A项排除;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均用于祭祀,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制作,BD项排除。故选C。6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没有晋,故C符合题意;半坡居民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和人面鱼陶盆,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社会大变革,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则必
14、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 ,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7D解析D【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事实,也就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属于历史史实。选项B符合题意;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15、历史现象的评价,选项ACD属于历史观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9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秦,虽死犹存”是指秦朝统一及创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D项也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主要的,排除CD项。故选A项。10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中,刘邦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故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四面楚歌D正确;“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相关,排除A;“揭竿而起”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排除与B;“草木皆兵”与淝水之战有关,排除C。故选D。11A解析A【详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
16、他采取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从而削弱王国的势力,使王国无力同中央对抗,A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B排除;北击匈奴不是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C排除;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实行的措施,D排除。故选择A。12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术。“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能印证西汉的建立和统一。“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汉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见证。故题干三幅图片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司母戊鼎不是在民间使用,A排除;司母戊鼎没有体现封建中央集权制度,C排除;司母戊鼎使用的是金文,D排除。
17、故选择B。13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在张角领导下,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故D符合题意;陈胜、项羽均是秦末起义领袖,故AB不符合题意;刘秀建立东汉,C排除。故选择D。14B解析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选项中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对赤壁战争的观点,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为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没有观点,因此排除,选择B项。15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18、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而西晋是在汉代之后,因此不可能记录在史记中,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统一是公元前221 年,A项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朝末年,B项不符合题意;C项会记录在内,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6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来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张骞开通西域后,后面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因此而信任他们。可见张骞是十分讲诚信,值得信任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张骞的自由,公正,友善的品质,排除B、C、D项。故选A项。17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
19、,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相关,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与秦汉时期相关,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社会
20、,与隋唐时期相关,排除D项。故选C。1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下移民和江南民众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由“南朝时,晋安郡沃壤也”,可知在南朝时期福建经济得到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故选B。19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选B项;民族交融的加强和西晋短期统一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北方各族之间
21、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因此,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20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开凿了众多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综合题21(1)“仁”;儒家学派。(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解析(1)“仁”;儒家学派。(
22、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要充分)学习儒家的思想;原因因为儒家学派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按儒家的观点治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详解】(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思想核心是“仁
23、”。(2)结合所学知识,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本题是主观题,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充分即可。如学习儒家的思想,因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再如学习法家思想,因为主张法治、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24、的历史趋势。22(1)商鞅。(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秦朝灭亡。(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言之解析(1)商鞅。(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秦朝灭亡。(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原来叫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人,因此也叫做卫鞅。(2)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
25、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依据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主要是从暴政的角度对秦始皇进行的评价,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我们能得到的认识是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23(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26、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解析(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不得分)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誉为书圣(4)感想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
27、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A地点是长安;源于“身毒”的宗教为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
28、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4)开放性题目,前面材料都是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故结合“文化自信”和学生身份,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
29、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24(1)B西晋; C南朝;F陈;政权分立。(2)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交融。(3)江南地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解析(1)B西晋; C南朝;F陈;政权分立。(2)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交融。(3)江南地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的支持等;建康。【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0、故B是西晋;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C是南朝;F是陈;第二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第二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某些徭役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的支持、江南自然环境好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建康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