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选择题1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2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一场著名战役,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说法错误的是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西晋 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兵攻晋 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ABCD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
2、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说明当时使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优越B社会安定C北人南迁D生产工具改进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北周D前秦5假如你是曹魏时期的刺史,地方官吏向你汇报工作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A发明新的播种工具耧车B黄巾军在四处劫掠C发明新的提水工具翻车D八王之乱使米价飞涨6如下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中的一张。人们纪念蔡伦,是因为他()A造出了千里船B发明了造纸术C改进了造纸术D创编了五禽戏7下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翦伯赞先生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无异于告诉中国的商人金银
3、地不在海中的三岛,而在塔里木盆地,在更远的中亚。材料表明( )A东西方交通非常发达B中国商人有了新的商机C商品贸易极其繁荣D汉朝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8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科技文化繁荣D民族融合加强9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10
4、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提倡节俭,以身作则B轻徭薄赋,三十税一C注重生产,关心农桑D严刑峻法,社会安定11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下列中国古代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金文 隶书ABCD12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以下帝王的举措践行了孔子这一张的是( )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ABCD13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B都江堰的修建C商鞅变法的实施D秦朝统一的完成14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贌(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表明A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动荡不安B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C天子与诸侯和谐共处D经济发展,诸侯富可敌国1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青铜制作工艺高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BCD1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严
6、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与张荫麟所说的“封建的社会”相适应的制度是( )A藩镇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刺史制17“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该诗歌颂的人物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18如下图考古发现的磨制工具应出现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19在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石器形状各异。对此现象,合理的推测是A石器的用途较广泛B石器的选材很随意C石器的磨制很简单D石雕艺术初步形成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白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7、,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独尊儒学A推动了封建教育发展与繁荣B吸收了各家学说的合理成分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强化了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二、材料分析题21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材料二 黄帝陵(如下图)(1)材料一中的“神农”是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贡献?(2)黄帝陵是炎
8、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会向游客介绍黄帝的哪些事迹?(民主政治)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杰出首领)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留有许多尧、舜、禹的传说和名胜古迹,观察下列几幅名胜古迹的图片,回答问题:(4)请你将上述图片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排列。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2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现请
9、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列问题。(秦之兴)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秦之制)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秦之衰)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新史记陈涉世家(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国语晋语记载,祭祀宗庙的牺牲可以用做“畎亩之勤”。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
10、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请在材料一口口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军事和思想方面分别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些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 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八十七晋纪九(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
11、愿望和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探究问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1)请完成下列表格。项目秦始皇汉武帝政治皇帝总览大权;在中央设、太尉、御史大夫实行“”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独尊儒术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行(2)上述表格体现出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3)请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三个政权。(4)北魏的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有什么影响?(总
12、结认识)(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还实行严厉的法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进行决战。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说法错误;苻坚是不顾一致反对,率兵攻晋,可
13、见,他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说法错误。因此,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在淝水之战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说法正确。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为383年,即4世纪后期,说法正确。因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或的ABC项。故选D项。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安稳,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4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14、中国。故B符合题意;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故A不符合题意;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故C不符合题意;在苻坚的带领下,前秦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君王开创治世的国家,位于西晋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刺史是负责监察事务。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
15、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选项C符合题意;耧车始于西汉,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黄巾军是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在曹魏时期已经被扑灭,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造出了千里船的是祖冲之;B项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D项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故选C。7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无异于告诉中国的商人金银地不在海中的三岛,而在塔里木盆地,在更远的中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开
16、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使中国商人有了新的商机。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故选B。8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可知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故B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科技文化繁荣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加强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B解析:B【详解】“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
17、,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反映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我国人口的两次南迁。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直接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A与材料无关。A错误;东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C错误;D史实错误,D错误。综上故选B。 10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18、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故D项不是原因,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1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小篆是在秦朝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金文出现在商朝,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综上所述古代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故选B。12D解析:D【详解】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提出“仁”和“礼”“以德治国”等。“唐太宗轻徭薄赋
19、,发展生产”体现出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思想;中忽必烈采纳的治国方略也体现出“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的思想,符合题意,D项正确;“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属于统治者纳谏思想;“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属于用人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13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B正确;AC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B。14B解析:B【详解】据题意可知,周桓王
20、、周顷王和周襄王都曾向诸侯进行求助或接受诸侯的召唤,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衰微,即天子大权旁落,故选B;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周天子权力的衰微,而非诸侯争霸,排除A;“和谐相处”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明显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诸侯的经济实力,排除D。15A解析:A【详解】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商代时人们创制了“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故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故符合题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时期,排除。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16B解析:B【详解】结合所
21、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的社会”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B正确;藩镇制是在地方设立军镇的制度,与题干意思不符,A排除;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C排除;刺史制属于监察制度,D排除;故选B。17A解析: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轩辕、始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时代的黄帝,名轩辕;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8B解析: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图片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生产工具。石器经过磨制称为磨制石器,也叫新石器。开始制造和使用新石器的时代被考古学家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9A解析:A
22、【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形状各异”说明不同形状的石器有不同的用途,从而说明了石器的用途较广泛,故选项A符合题意;题干说明的是石器的形状,不能体现石器的选材很随意,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题干说明的是石器的形状多样,不能体现石器的磨制很简单,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北京人的石器用于生产不能体现石雕艺术,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0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可知,儒学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21(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教
23、人们通商交换。(2)黄帝是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以后的华夏族,和炎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解析:(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教人们通商交换。(2)黄帝是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以后的华夏族,和炎帝一起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黄帝能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另外,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等。(3)禅让制。推举贤德之人做继承人。(4)顺序:图三图一图二。艰苦创业、清正廉洁
24、、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等。【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炎帝教人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符合材料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故神农氏是炎帝。材料一中炎帝的贡献包括第一句中的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还有第二句中的“交易”,即教人们通商交换。(2)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黄帝的事迹包括华夏族的形成和黄帝的发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组成部落联盟,到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奠定了华夏族的主体,后人因此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第二方面可以列举黄帝及其妻子嫘祖,部下仓颉、伶伦的发明创造。(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尧没有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丹
25、朱,而是传给了有才德的舜,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的特点不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而是推举之法,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作为部落联盟首领。(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三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根据材料也可知,尧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年老是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所以三幅图的顺序是图三、图一、图二。第二小问,从三人的事迹可知,当今时代,作为人民公仆应像尧舜禹一样,艰苦创业、清正廉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等;从禅让制的角度来看,国家在官员的选拔上应选拔德才兼备之人。22(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26、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解析:(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陈胜、吴广起义。【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描述。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
27、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的描述。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8、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23(1)牛耕;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思想上:百家争鸣(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目的:巩固统一(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解析:(1)牛耕;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思想上:百家争鸣(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目的:巩固统一(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方人口的南迁)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详解】(1)依据材料一“孔子弟
29、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口口中填写的合适的词语是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巩固统一。(3)依据材料三“时海内大乱, 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的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30、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4(1)丞相推恩令焚书坑儒盐铁专卖(2)B(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三个即可)(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意思相近亦可)解析:(1)丞相推恩令焚书坑儒盐铁专卖(2)B(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三个即可)(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意思相近亦可)【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览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了主父偃的建立,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
31、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汉武帝为了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掌握了经济权力。(2)依据上述表格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B项是相同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西晋、前秦、北魏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例如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孝文帝统一了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我的认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