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516741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DF 页数:75 大小:6.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辽宁省博物馆初步设计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程号:2011153工程名称:辽宁省博物馆专业编制人专业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建筑查世旭欧阳露吴莹于继成许蕾张志平结构周笋周笋张世碧 王雪生石光磊韩永康金平设备薛沙舟薛沙舟富晖 葛昕秦鹏华陈莉电气胡又新胡又新吴威韩冬杨一平申伟目 录1设计总说明.页2总平面设计.页3建筑设计.页4结构设计.页5给排水设计.页6暖通空调设计.页7强电设计.页8弱电设计.页9消防设计.页10人防设计.页11节能和环保设计.页辽宁省博物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1设计总说明1.1设计依据1)第十二届全运会文化场馆设计招标招标文件2)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3)建设用地红线图及现状地形图4)有关市政公用设施(道路、管网

2、等)资料5)国家现行规范、规定(详见各专业说明)1.2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辽宁省博物馆工程2)建设单位:辽宁省博物馆3)建设地点:沈阳浑南新城中心广场北侧4)总用地面积:9.0591公顷5)建筑主要功能:博物馆及配套用房6)建筑面积:101184m27)建筑特征: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高度23.9米,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地下室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8)基础形式:地下室部分库区及设备机房采用梁板式筏基;地下室部分汽车库采用柱下条形基础加抗水板;无地下室部分采用柱下条形基础。9)建筑使用年限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本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100年。10)工程概况辽宁省

3、博物馆工程位于沈阳浑南新城中心广场北侧区域,周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完 善,交通便利,无污染性项目,该区域是沈阳浑南新城核心地带。省博物馆是该区域内的 重点建筑之一。地上3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约101184万平方米。1.3 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用地红线以内的全部设计工作(不包括布展工程设计及布展区域装 修设计)以及用地范围内室外空间及环境的全部设计工作,并承担设计总承包工作。2总平面2.1建设场地概述2.1.1 建设地点周边环境状况辽宁省博物馆工程位于沈阳浑南新城中心广场北侧区域,周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无污染性项目,该区域是沈阳浑南新城核心地带。省博物馆是该区域内的重点建

4、筑之一。项目用地为长方形,东西约为354米,南北约为261米。项目建设用地南边紧邻规 划中的省科技馆,东边为中心广场,北边为由全运会运行中心及其东西向行政管理设施群。2.1.2建设场地地形、地貌基本为平地。2.1.3 建设用地内的现状现地上无古树或保留树木,无拆迁要求。2.2总平面设计2.2.1 总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本工程包括四大基本功能:陈列展览区序厅、陈列展厅、文物库房功能,观众服务 区一一动力设备区、内部停车场、报告厅、纪念品商店、宣教业务用房、观众互动体验区、活动中心、视听室、会议室、观众餐厅等功能,文物保护工作区展览制作、文物修复、实验室、材料库、专家休息室等功能,综合业务区办公用房

5、、库房、食堂等功能,以上 四个功能的动静分区和连接,如何趋利避害、相得益彰,分合有致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在总体布局上分为两部分,陈列展览区与观众服务区组成的建筑主体对采光通风要求不 高,布置在用地西面,文物保护工作区与综合业务区组成的建筑主体布置在用地东面,有利 与室内空间的采光通风。两部分建筑主体围绕着一个室外中庭,层层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主立面面向西侧城市 中心绿化广场,作为博物馆观众的主要出入口。从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出发,本设计发展了“空中平台”的室外空间概念,考虑到博物 馆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和分隔,营造了一个立体层次的“休闲平台”空间,作为接待、休息、交通的枢纽空间和主要建筑之间的过渡

6、空间,并且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高效便捷。观众 可在此停留休息,观赏周围城市景观风貌。建筑主要功能区从空间、体型上形成有机整体,构成气势恢宏的新博物馆布局。2.2.2 交通组织建筑的交通组织采用不同功能区域设置共同入口和单独入口的方式,使之便于管理和使 用。建筑物主体西侧设置主题广场,作为观众人流的集散空间与城市主要人行空间紧密相 连,也可作为室外展陈或大型活动之用。观众可由主题广场沿入口进入博物馆门厅。用地南侧作为观众的车行出入口,沿市政路布置带形停车场,减少地面车流对用地内观 众人行活动的过多干扰,并与城市机动车交通路线结合紧密。停车场与建筑主体之间设置庭 院绿化,供市民参观之余休憩散步之

7、用。文物保护工作区与综合业务区的主出入口位于地段的东侧,可作为藏品和内部办公人流 的出入口,相对独立且便于运输,有利于文物安全和内外交通的隔离。建筑主体北面为博物馆次入口,市民可由此无须买票进入观众餐厅品尝美食。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名 称数量单位备注1规划总用地面积9.0591ha2其中:公共道路用地面积0ha3绿化代征地面积0ha4建设用地面积9.0591ha5建设 用地道路、广场、停车场用地面积3.9183ha6绿化用地面积2.7 268ha7总建筑面积101184m2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2339m2外墙面积9地下建筑面积18845m2包含人防建筑面积10建筑物基底总面积24140

8、m211建筑密度36.2%12建筑容积率0.9113绿化率30.0%14机动车停车数量500辆地下停车:90辆;地上停车:小型车360辆,大客车50辆3建筑设计3.1 设计原则博物馆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平面布局在新馆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博物馆 在新馆建设中参与最多的一个环节。合理地划分馆内功能区域可以使新馆在建成之后更有效 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同时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的办馆理念。本工程包括四大基本功能:陈列展览区序厅、陈列展厅、文物库房功能,观众服务 区动力设备区、内部停车场、报告厅、纪念品商店、宣教业务用房、观众互动体验区、活动中心、视听室、会议室观众餐厅等功能,文物保护工作区展览制作、

9、文物修复、实 验室、材料库、专家休息室等功能,综合业务区办公用房、库房、食堂等功能。在总体 布局上分为两部分,陈列展览区与观众服务区组成的建筑主体对采光通风要求不高,布置在 用地西面,文物保护工作区与综合业务区组成的建筑主体布置在用地东面,两部分建筑主体 之间为室外绿化中庭,可为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中,博物 馆在进行功能分区和平面布局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3.1.1 符合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功能区域的划分与平面布局必须符合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应该是整个 地区的文物展示中心、文物收藏中心、文化教育及交流中心、城市居民的学习与研究中心。博物馆的区域划分要满足博

10、物馆的各项观众服务功能:文物的流通、展示、观众教育与培训 等;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学习、休闲和学术交流等功能;满足文物储藏功能;满足其他行政和 业务活动的功能。3.1.2 创造大众化走向的博物馆建筑以往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四种忽视大众的现象:忽视观众参与展览积极性的考虑;忽视 观众之间交往的需要;忽视观众其它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忽视与公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因此 要树立大众化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即: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完善 的都市公共活动中心,创造吸引公众参与的室内外部公共空间和展示空间,诱导公众的逐步 参与,满足公众的不同使用,提高展览空间的灵活性,增强展览空间组织方式的应变能力。3

11、.1.3合理的流线博物馆内的流线可以分成观众流线、藏品流线和馆员流线。流线设计的原则是不交叉、不迂回、不重叠。应该以观众流线为中心,谋求馆员流线和藏品流线的最佳组合。在考虑观 众流线时一,应该以观众到博物馆后的观赏行为为依据,让观众在展示空间内移动的距离越短 越好。因此,观众流量大的展示区域应靠近主入口。馆员流线设计以藏品的处理流程为依据,业务关系紧密的部门互相连接。馆员流线连接 行政和业务区内的各功能空间,既要自成体系,又与观众服务区、藏品展览区域有机连接。3.1.4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博物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以观众为本,以馆 员为本。在功能区域划分和平面

12、布局时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1、以观众为本。功能区域的划分要以方便观众为原则,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平面 布局,为观众提供方便、舒适、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多种形态的观赏空间。博物馆在平面布 局时,不仅要重视观众观赏的环境质量,也要考虑观众交流、活动和休闲功能的需求。2、以馆员为本。博物馆内实行人本管理强调对馆员的关心与尊重,不但要尊重馆员的 个人人格,关心馆员的事业发展,还应该为馆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3.2 设计规范依据本工程设计执行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部有关标准、规定。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 5-9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

13、-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智能建筑设计规范GB/T50314-2000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40-8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14、50189-200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3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技术措施(2005年版)3.3 建筑功能设计3.3.1 各功能分区设计海物馆的功能区主要由观众入口区、陈列展览区、观众服务区、文物保护工作区、综合 业务区组成。各部分并不是独立的,有些会交叉共存。在功能布局时既要考虑当前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博物馆的发展。因此各功能区域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各部分功能区域在规划时有不同的要求。1、入口区入口区的设计要在方便观众的前提下创造特色,在富有亲和力的基础上创新。由于各功 能动静分区和相互连接的要求,博物馆主出入口设计在首层,观众可由主题

15、广场直接进入。博物馆入口区分成两部分,前厅与序厅,作为接待、休息、交通的枢纽空间和进入主要建筑 的过渡空间。前厅作为观众进入展厅之前取票、咨询、存包、安检的入口空间。由此进入建 筑后是3000平方米、二层通高的序厅空间,很有震撼力,体现了博物馆的地位与气势,在 通过通透大气的空间来表现其公共性和教育性的同时一,也很好地解决了观众参观流线的交通 组织。它是整个博物馆的交通枢纽,提供了充裕的空间、明确的定位性,以及多条通往展览 空间的通道,组织了便捷的交通路线。观众从这里不必参观所有展馆就可直接到达他们感兴 趣的展厅,从而避免让参观者不得不穿行所有展馆的情形。序厅还可以作为博物馆举办各种 形式活动

16、的空间,如新展开幕仪式、群众文体活动等等。2、陈列展览区位于建筑主体的东部一至三层,分南北两部分,中间由共享大厅联系。观众流量较大的 临时展区位于一楼,交通便利。基本展览区布置在三楼。展厅平面规整,柱跨为九米,可灵 活划分,并保证5米净高要求。文物库房区山于安全的需要,设于地下一层,有自己单独的 藏品出入II,并有竖向交通与展览区、文物保护工作区相连。3、观众服务区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该区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布置原则。报告厅与贵宾区结合,放在 了建筑主体的南侧,并有直接的对外出入口,同时又有内部交通与展厅、综合业务区相连,可满足对外对内不同的使用要求。纪念品商店、书店放在首层序厅的南北两侧,观众

17、可在看 完展览后消费购物。观众餐厅结合职工餐厅等功能放于建筑主体北部的首层,也可直接对外。观众互动体验区、未成年课外活动区、咖啡厅放于二层入口前厅的上部,观众在参观之余可 在此休息,也可进入二层室外平台观赏中央绿化广场景色。宣教业务用房、视听室、会议室 放于二层南侧,报告厅区域的上部,有内部交通与展览区和综合业务区相连。动力设备区、内部停车场会产生噪音和震动,应该远离观众和馆员的工作间,均设在地下一层。有自己单 独的出入口,可以避免干扰博物馆安静的环境,同时又有竖向交通与综合业务区相连,方便 博物馆利用和管理。4、文物保护工作区位于建筑主体的东北部,地上共三层。5、综合业务区位于建筑主体的东南

18、部,地上共五层。在首层与贵宾区相连,三层、五层与陈列展览区 相连,并可通过竖向交通与动力设备区、内部停车场相连。3.3.2 建筑剖面设计主体建筑地上3层。首层-三层层高7.8米。综合业务区层高3.9米。地下一层层高车库部分为3.9米,上带2.1米高设备夹层。动力设备区层高为6.0米。文物库房区高为6.0米,上带一个2.1米高设备夹层。3.4 建筑造型设计博物馆的设计主体来源于其本身的展示性,依托于其功能特殊性,在总体造型中将博物 馆作为构图的核心建筑,把“博古架”的形式巧妙的应用于建筑内部空间组合,并依托这个 主体,把建筑本身当作一个博物平台。3.5 建筑材料及设施3.5.1 墙体材料外墙采用

19、250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加玻璃棉板保温。室内地下部位及地上防火墙 采用200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地上其它隔墙采用200厚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所有墙体 及装修材料均达到国家防火规范耐火等级的要求。3.5.2 门窗与幕墙材料外窗、幕墙的技术性能要求 外窗铝板幕墙性能设计最低标准符合规范标准备注风压变形性能5级GB/T7 106-2002外门物理性能等级标准参见外 窗,下同气密性(m3/m.h)4级GB/T7107-2002水密性(Pa)4级GB/T7 108-2002保温性能分级(W/m2K)8级GB/T8484-2002、DBJ01-621-2005具体根据窗墙比确定隔声性能分级(dB)3

20、级GB/T8485-2002.玻璃厚度窗 5+6A+5;门 8+12A+8JGJ113-2003厚度通过计算确定玻璃幕墙性能设计最低标准符合规范标准备注风压变形性能IV级GB50009-2001通过计算确定气密性(m3/m.h)3级GB/T15225水密性(Pa)II级保温性能分级(W/m2K)III级具体根据窗墙比确定隔声性能分级(dB)III级平面变形性能II级耐撞击性能F(N.m/s)II级玻璃厚度6+12A+6双层钢化,厚度通过计算确定层间水平防火玻璃夹层防火玻璃6.38GB50045-95立面防火玻璃的钾防火玻璃GB157 63.1中空(外LOW-E,内钠钾)铝型材规格120150系

21、列GB/T5237.1-5-2000采用系列规格,最终应通过计算 选定外窗、玻璃幕墙的其他要求性能设计最低标准符合规范标准备注玻璃品种中空离线LOW-EGB18915.2-2002透光率Tr 60%,遮蔽系数Se 0.5,W0.8;LOW-E膜置于内玻 外侧安全玻璃要求符合发改运行20032116号、GB157 63.1-2001,具体部位见图纸铝材外饰氟碳喷涂3涂JG/T133-2000断桥隔热条聚烯胺尼龙PA66KF25密封胶条三元乙丙或硅橡胶五金配件国产优质一开启方式外门90-120系列;外窗下悬55系列开启窗锁多点锁一锁点根据窗扇大小定结构胶及密封胶国产优质硅酮中性 胶GB167 7

22、6-1997;GB/T14683-2003纱扇要求卷轴纱扇在厨房、餐厅、卫生间中采用性能设计最低标准符合规范标准备注整体YS/T429.1-2000铝板3 mm银灰色铝单板一外饰氟碳喷涂3涂JG/T133-2000耐撞击性能F(N.m/s)II级石材幕墙性能设计最低标准符合规范标准备注开缝宽度10mm一石材厚度10 mmGB/T18601-2001石材背面敷安全膜,连接方式为 背栓式石材规格900左右一花岗石材表面磨光与火烧石材品种、颜色待定3.5.3 外装修标准本工程地上部分主楼外立面主要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幕墙与干挂石材幕墙结合,幕墙系统 构件需与结构主体进行锚固。1、幕墙性能及选材(1)性能

23、要求标准见上条(2)选材钢材:钢构件宜采用耐候性结构钢,钢框架表面须采用热镀锌处理,施工安装焊接后,涂富锌漆不少于两道。钢框架与铝合金框之间采用绝缘垫片以防电化学腐蚀。雨蓬钢结构采 用普通钢须热镀锌处理,表面作喷涂,也可采用不锈钢加工制作。铝材:幕墙所有立框、横梁、门、窗、雨蓬框料及外露构件,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受力 铝型材应有一个以上空腔,壁厚不小于3mm。装饰铝型材壁厚不小于2mm。固定螺栓部分 铝型材不小于4mm。幕墙上外饰铝板采用采用3mm厚铝单板,内衬1.2mm厚镀锌防水板。所 有封檐铝板采用4mm厚单板。铝合金型材和铝板均采用高精级铝材,外表面采用氟碳喷涂,涂层厚度大于40pm,颜色

24、以色卡定。室外吊顶板拟采用3mm厚单板铝材,根据设计要求定 型加工,并采用钢性吊杆。玻璃:幕墙所有玻璃均为Low-E中空钢化玻璃,距地800mm以下部位为中空钢化夹胶玻 璃,玻璃需满足K值小于等于2。雨蓬采用透明夹胶安全玻璃。玻璃配制由专业厂家提供,并由本院设计方确认后可施工。保温:框架碎结构梁及窗下墙部分需做保温处理,采用80厚带铝伯玻璃棉保温板,外封 10mm厚埃特板。层间防火:填充防火岩棉,上下封1.5mm厚镀锌钢板面涂防火漆。2、外墙干挂石材(1)设计意图:采用外挂板与外墙保温做法:外挂板-保温层-墙体。(2)石材选择待定。主体结构内应预埋带预留槽的钢锦件,通过螺栓与挂件连接校准 固定

25、后焊接,尽量不采用胀管螺栓。基本挂件以不锈钢板制作,所用螺栓、胀管螺栓、销钉 等均采用不锈钢构件,外保温层采用80mm厚带铝泊玻璃棉保温板。3、外门外门均采用地弹铝合金安全玻璃门,铝合金表面氟碳喷涂(或不锈钢门)、质感、颜色 同幕墙,且均为单向外开门。3.5.4 内装修标准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标准。3.6 防水工程设计3.6.1 地下室防水地下室底板、外墙防水等级为I级,三道设防,除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设柔性防 水层两道,防水材料选用3+4mm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6.2 屋面防水屋面的防水等级为I级,设柔性防水层三道,防水材料选用1.2厚

26、聚氨酯防水涂料和 3+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6.3 外墙防水采用一道防水设防,外墙外保温内侧刷防水涂料,可选用1.5厚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3.6.3 卫生间、厨房等处的防水卫生间、厨房等处的防水等级为山级,采用1.5厚单组分聚氨酯涂膜防水层。3.7 无障碍设施1、建筑主要出入口处设残疾人坡道,可满足无障碍通行。2、各楼座均有电梯可通达各层,电梯内设低位控制面板。3、各层均设残疾人卫生间。3.8.电梯配置3.8.1电梯参数编号种类功能停站载重(公 斤)速度(米/秒)井道尺寸(毫米)技术系统特殊需求DT1客梯公众3/316001.5250 x2500无机房无障碍DT2客梯公众3/31

27、6001.52500 x2500无机房无障碍DT3文物货梯文物4/460000.54000 x4500无机房DT4客梯公众3/316001.52500 x2500无机房无障碍DT5文物货梯文物4/460000.54000 x4500无机房DT6客梯办公4/413501.52400 x2500无机房无障碍DT7客梯办公4/413501.52400 x2500无机房DT8客梯办公6/613501.52400 x2500无机厉无障碍DT9客梯办公6/613501.52400 x2500无机房DT10客梯公众/办公3/316001.52500 x3500无机房无障碍3.8.2扶梯参数编号起始标iWj(

28、米)提升高度(米)梯级宽度(米)运载人数/小时倾斜角度速度(米/秒)FT10.000-7.8007.810006500300.5FT20.000-7.8007.810006500300.5FT30.000-7.8007.810006500300.5FT40.000-7.8007.810006500300.5FT57.800-15.6007.810006500300.5FT67.800-15.6007.810006500300.5FT77.800-15.6007.810006500300.5FT87.800-15.6007.810006500300.53.9技术经济指标序号名 称数量单位备注1总

29、建筑面积101184m2含室外平台2地上建筑面积82339m23其中:陈列展览区46224m24观众服务区11190m25文物保护工作区8612m26综合业务区14440m27室外平台1873m27地下建筑面积18845m2包含人防其中:文物库房区11225m2机电用房3241m2地下车库4379m2包含人防4结构设计4.1 概况辽宁省第十二届全运会文化场馆-博物馆项目处于沈阳市浑南新城内,位于城市的三环 路以外,在全运北路和全运路之间,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n?。包含陈列展览区、文物库房 区、文物保护区、综合业务区和观众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组成。该建筑地上3层,高度23.7 米,局部含1层地下室

30、,地下室和首层之间设局部夹层。4.2 设计依据4.2.1设计规范、规程及国家和地方标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8.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J 130-2001)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31、(GB 50108-2008)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907-2005)1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地基与基础分册)2009年版其他相关国家及地方标准和规定4.2.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名称:辽宁省第十二届全运会文化场馆-博物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编制单位:辽宁地质工程勘察施工集团勘察研究院编制口期:2011年6月4.3抗震设防有关参数和结构设计标准4.3.1结构设计标准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L 1;2.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要求)

32、为100年,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类;4.结构的环境类别:地上一类,地下二b类;5.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6.屋面防水为I级,地下室防水I级。4.3.2抗震设防有关参数1.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文物库房适当加强设防),相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 度值为0.10g;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3.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4.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特征周期0.35s;5.本场地地基土层地震液化程度判定:场地地基土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不液化,可 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4.4可变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活荷载)4.4.1风荷载1.基本风压:0.60 kN/m2

33、(100 年一遇);2.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4.4.2雪荷载基本雪压:0.55 kN/m2(50年一遇)。4.4.3活荷载标准值(设计基准周期50年)4.4.3.1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m2):1.小车车库、报告厅、多功能厅、餐厅、卫生间:2.5;2.一般展览厅、观众服务区、综合业务区:5.0;3.文物保护区、陈列展览区:6.0;4.办公、会议、教室、贵宾室:2.0;5.图书馆、文物库房区、库房、配电室、碑志展厅:10.0;6.安防、消防控制室:5.0;7.门厅、消防楼梯:3.58.设备用房、机房:7.04.4.3.2屋面活荷载标准值(kN/m2):1.上人屋面:2.0;2.不上人屋面:0

34、.5;未注明的楼面、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值。设备、电气、试验室等有特殊要求的房间按实际情况由生产厂家(承包商)提供荷载数据,并在结构施工 前复核确认。4.5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4.5.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根据沈阳市抗震防灾基础资料,勘察场地的区域地质条件如下:在区域地质构造上,沈阳市区位于华北地块内,根据地质构造活动的特点,沈阳市区位 于沈北凹陷地块内,大地构造上处于辽东块隆与下辽河-辽东湾块陷相交接的部位。在区域新构造运动上,沈阳市区位于千山-龙岗上升区,第四纪时期主要表现为掀抬式 上升,为重力场的重力高带异常区。在地震活动带划分上,沈阳市区位于华北地震区

35、,郊庐断裂带北段。自1493年至1991 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9次。郑庐断裂带在本区主要表现为较大断裂:(1)浑河断裂;(2)伊兰-伊通断裂;(3)营口-开原断裂;(4)辽中-二界沟断裂;(5)台安-大洼断裂。沈阳市处于 郑庐断裂带北段的营口-沈阳亚段与沈阳-开原亚段的相交接部位,营口-沈阳段差异运动不明 显,地震活动水平低;沈阳-开原段有较弱的差异升降运动,现今微震活动频繁。在区域地 震危险性分析上,根据沈阳市基岩地震动分析结果,50年P=0.1时-,沈阳市计算烈度为6.58 度,属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中7度区的范畴。拟建工程场区地处于浑河南岸的冲洪积阶地上,地势相对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勘察

36、期间场地地面标高介于45.1545.88米。4.5.2地层土质概述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序 号岩性名称变形模量(Mpa)压缩模量(Mpa)地基士承载力特征值(kPa)耕土粉质粘土5.551361细砂14.7200中粗砂18280砾砂25.1380圆砾27.8520全风化花岗岩14.7240强风化花岗岩600中风化花岗岩12004.5.3水文条件4.5.3.1场区地下水埋藏情况该场区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稳定水位在12.014.0米左右处,主要赋存于砂层中,随着季 节的变化水位会有升降,幅度为12米。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入渗。多数钻 孔见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场地中间还分布有

37、一南北向的灌溉用渠,水 深1.01.7米。4.5.3.2地下土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均发现地下水,根据水质分析成果表判定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土的易溶盐试验成果判定,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4.5.4勘察报告关于地基基础方案分析建议场地除耕土外,其余地层均可做天然地基,当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 用CFG复合地基。当采用桩基础时,可采用桩筏联合基础,基桩建议采用压灌桩或灌注桩,桩端持力层可 选择中粗砂、砾砂、圆砾、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4.6结构体系4.6.1主体结构本工程由于建筑功能

38、及立面整体效果的要求,结构整体不设缝,整个建筑物连为一体,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这种结构体系在建筑结 构中应用广泛,施工方法简便、技术成熟、造价较低,材料来源丰富,耐火性能好,适合博 物馆的特性。共享中庭上空屋盖采用钢网架结构。大会议室、报告厅等大空间采用预应力钢 筋混凝土井字梁结构。立面造型长悬臂外挑采用预应力梁挑出。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首、二层。主办公楼中庭及南北两侧连接体25.2m大跨度梁根据不同楼层分别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大 梁和钢结构大梁,两侧支承柱采用钢骨混凝土柱。主办公楼两侧首、二层通道处因建筑功能 的

39、需要,一些柱无法落下,二层顶采用预应力混凝上大梁支托柱方案,梁、柱按框支梁柱设 计,支承柱采用钢骨混凝土柱。4.6.2超长结构的抗裂控制本工程的地下室两个方向均有很大的长度;地上结构单元的长度也超过了规范所规定的 限值。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在 本工程的初步设计中,参照以往的工程经验,对于不同的部位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0.6.2.1地上结构超长的抗裂控制1、每隔40米左右设施工后浇带,尽量减小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2、加强计算分析,根据温度应力的分布情况加强配筋构造。楼板和屋顶板适当拉通钢筋。3、增强建筑屋顶保温。4、在特别超长处:如

40、首、二、二层顶板南北两侧沿东西方向加预应力温度钢筋,东侧 沿南北方向加预应力温度钢筋。10.6.4.2地下结构超长的抗裂控制。1、每隔40米左右设施工后浇带,尽量减小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2、采用6090天强度。3、加强配筋构造,适当提高配筋率。4.7地基与基础4.7.1地基基础1、有地下室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采用梁板式筏基2、无地下室部分:采用CFG桩处理地基。基础采用柱下独立柱基加拉梁。4.7.2基础差异沉降控制1、本工程局部设地下室,为减小有、无地下室之间的沉降差引起的结构内力,两者交 接处设有沉降后浇带,在两侧结构完工后并且沉降的稳定程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浇注该后浇 带。2、建筑

41、施工期间应对建筑物沉降进行观测。4.8结构分析4.8.1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1、结构整体计算分析程序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多层及高层建筑 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一SATWE软件”(2010版);2、构件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编制的“理正结构设计工具箱系列软件2009”。4.8.2主要计算参数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型为II类;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各振型贡献按CQC组合,振型数为27;4.8.3整体分析计算结果项目内容限值地震剪力系 数(V/G)X方向5.21%N1.6%Y方向4.02%21.6%墙体承担倾 覆力矩比X方向83.28%250%Y方

42、向7 9.93%250%最大层间位 移角(位置)X方向1/2059(2 层)W1/800Y方向1/1911(2 层)W1/800地震最大位 移与平均位 移比X方向1.12(1 层)WL5Y方向1.46(1 层)W1.5基本周期T10.6472扭转系数0.39T20.5595扭转系数0.50T30.5412扭转系数0.10扭转与平动 笫一自振周 期比T2/T10.864W0.9质量参与系 数丫方向99.95%90%X方向99.74%90%4.9主要建筑材料和强度等级4.9.1混凝土强度等级(除图中注明外)1.基础垫层:C15;2.基础:基础梁、板文物库区C40,其余C30;独立柱基及拉梁C35;

43、3.0.00 以下:墙 文物库区围合侧壁C50,其余C35;柱C50;梁、板文物库区顶板C50,其余C35;4.0.00 以上:墙C35;柱C50;梁、板C35;5.构造柱(GZ)、过梁(GL)C25;6.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MPa):1)地下室基础底板抗渗等级:P8;2)地下一层外墙抗渗等级:P6;3)纯地下室顶板、人防顶板、屋顶板、水池:P6;4.9.2钢筋与钢材1.钢筋:HPB300.HRB335、HRB400;2.钢材:1)除图中注明外结构钢采用Q345B钢,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1591的规定。除图中注明外型钢混凝土柱内型钢钢材牌号为Q345B钢。2)预

44、埋件采用Q235B钢,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 00-88的规定。3.预应力钢筋: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采用1860级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长悬挑梁及大跨度梁中采用1470级精轧螺纹钢筋。4.9.3建筑围护和轻隔墙材料1.内隔墙材料种类:部分采用轻质砌块隔墙,砌块强度MU5,砂浆强度M5o部分采用轻钢 龙骨石膏板隔墙。2.外围护墙材料种类:幕墙 每平米自重:1.5 KN/m?(暂定);(注:幕墙荷载待进行幕墙设计后再校核)4.9.4钢结构防腐与防火1钢结构防腐要求1)耐久性本工程钢结构涂层宜保证其防腐年限大于25年,即在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需进行维 修的次数不多于两次(不含正常养护次

45、数)。2)耐温性本工程采用的防腐涂层应具有一定的耐温要求。保证当构件遇火时,在耐火极限内不能 因防腐涂层自身的起泡或脱落等原因造成防火涂层的脱落而失去防火作用。3)良好的附着力:防腐涂层应保证与钢结构表面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同时也应满足与防 火涂层配套的要求。2钢结构的防火1)构件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构件名称耐火等级耐火极限(小时)网架一级1.52)防火涂料:应满足CECS24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中对防火涂料的要求。4.10其他4.10.1钢结构的制作、拼装应有具备相应加工、安装经验及相关资质的厂家和施工队伍承 担,希望甲方尽早确定施工队伍和生产厂家以便在施工图阶段与设计人员配合。4.10

46、.2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较一般混凝土复杂,应尽早确定施工单位,以便深化设计和 制定施工方案,避免影响工期。4.10.3由于本建筑的幕墙面积大,构造上要求高,幕墙部分的设计及施工需要同主体结构 相互配合。建议业主尽早确定幕墙部分的设计施工单位,避免影响主体结构设计及施工的顺 利进行。玻璃幕墙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厂家承担,并配合 土建施工,预留幕墙预埋件。4.10.4本说明中各类设备机电用房每平米均布活载标准值取值若不满足要求,请业主另行 提供。4.10.5本工程地下室为文物库房,很重要,必须做好地下室防水。5给排水设计5.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

47、市浑南新区路以西区域。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主 要功能为博物馆。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24米。5.2 设计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市政资料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大空间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B21/T1213-200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

48、037 0-200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5.3 设计范围本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博物馆内部给排水系统博物馆内部消防系统用地红线以内的室外给排水管道本设计不包括以下内容:燃气系统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专业燃气设计单位设计。气体灭火系统由专业消防公司进行深化设计,本设计只提出要求以及预留条件。本工程水表井与城市给水管的连接管段和最末一座检查井与城市污水管及雨水管的 连接管等,由城市有关部门负责设计。屋面压力流雨水排放系统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厂商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本设计只提出要 求以及预留条件。5

49、.4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5.4.1 室外给水工程5.4.1.1 水源1)本工程给水水源为市政自来水,供水压力约为0.18Mpa。2).从市政给水干管上引入两根DN200mm给水管道。进入建筑红线内,经过水表计量后,分别供生活和消防水池用水。在水表后安装防污隔断阀。5.4.1.2用水量生活最高日用水量539m3/d,最大小时用水量7 6m3/h。冷却水补水最高日用水量336m3/d,最大小时用水量35m3/h。541.3给水管道系统54131室外生活用水管道成环状布置,管径为DN200;消防水池进水管道单独设置,管 径为DN100。5.4.1.3.2室外道路与绿化用水由给水环管上单独接出并设置水表

50、井,与楼内用水分开计量。5.4.2 室外消防工程设计5.4.2.1 本工程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o542.2室外 消防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由消防水池及专用室外消防泵联合供水,保证到 建筑最高点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米。5.423本工程在红线内设置DN200专用消防给水环管上,设计8个室外消火栓,可以保 证本工程室外消防用水量。5.4.2.4 建筑物内消火栓灭火系统设2套消防水泵接合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3套消防水 泵接合器。5.4.3 室外污水工程设计5.431城市污水管道情况:周边道路均有城市污水管道接口,允许本工程污水排入。5.43.2本工程采用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的管道系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