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年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一、初中文言文2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并州有人姓纥干 , 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 , 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遂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密持斧,欲斫之。纥干云:“吾非魅。” 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饵,何意专杀我?”【注释】并州:山西太原。纥干(h gn):复姓。戏剧:开玩笑。狐魅:狐狸精。第:只,仅仅。(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好戏剧 (_) 遂缀于衣后(_)(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妻子不相信,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
2、他。B.(他的)妻子不讲信用,(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C.(他的)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D.(他的)妻子不讲信用,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3)“其妻欲斫之”、“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的根本原因是“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 答案:C解析: (1)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2)C(3)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4)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缀:联结、连接。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信:相信。补出省略的成分(纥干)。逐:追。故选C。 (3)根据“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当
3、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 (4)纥干喜欢开玩笑,于是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加上当地的传言,引的妻子和邻人,操起斧头向他砍来,拿起刀棍追逐他。启示人们开玩笑不可以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故答案为: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 C; 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够翻译句子,对选项要逐项对照,进行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
4、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原文,理解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理解,用文中的原句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通过一定的内容、情节、故事、人物等概括文意,以及感悟。【参考译文】 山西太原一带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马上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他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5、”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 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黔敖:齐国的一个富人。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以待饿者而食之_从而谢焉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4)文中的“饿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例子也能体现这种精神?请举出一例。 解析: (1)不食嗟来之食(2)给吃;道歉(3)我就是因为不
6、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4)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拟:不食嗟来之食;(2)以待饿者而食之:用来等待饥饿的人来吃。食:给吃;从而谢焉:便向饿汉赔礼道歉。歉:道歉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有:唯、斯。译文: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联系文章的主题:骨气。可以联想到“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故答案为:不食嗟来之
7、食 给吃;道歉 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
8、解。考生要理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 , 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
9、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也。”(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进:继续学(新内容)。有间:过了一段时间。为人:作曲的人。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不知其旨也_然后能自反也_可以益矣_(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不知其善也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D.有所默然深思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
10、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日:教学相长也。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B解析: (1)味美;自我反思;增加,加深(2)B(3)D(4)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
11、技巧)。(5)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 (2)A项,表示推测/代词,代曲子。B项,都是“表并列”。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反问语气,呢。D项,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故选B。 (3)D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故选D。 (4)
1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故:所以。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习:熟悉。 (5)必须扣住“学”和“不足”来解答。结合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得其技”“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最后通过学习一步步解决的过程来分析。、 故答案为: 味美 ; 自我反思 ; 增加,加深 B D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
13、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抓住
14、孔子学习 的变化来印证。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
15、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16、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男有分,女有归_(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 (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3)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
17、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分析: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分析得出基本特征: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得出: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 同“鳏”,老而无妻 ; 女子出嫁 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三个方面:一
18、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
19、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 , 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
20、陈便宜。二十余条。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选自资治通鉴)【注】马周:唐初大臣。便宜: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直:进入。(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及谒见_寻除监察御史_(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析: (1)等,等到;不久(2)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3)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及”,等,
21、等到;“寻”,不久。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此”,这;“具”,详细。 (3)结合“上即召之: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的意思“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得出: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故答案为: 等,等到 ; 不久 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
22、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或人物描写,揣摩表现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于是命人拿酒悠然自得地独自喝,店主人感到他很奇怪。游历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当时太宗诏令文武百官上书畅谈得失。常何因为是武官,没有浏览过经书,马周便代
23、他陈述对国家有利建议二十多条。这些事都合乎旨意。皇上对常何的能力感到惊异,问常何。常何应答说:“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奉使出巡也非常符合太宗皇帝的旨意。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A文选自_,B段文字作者是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男有分_盗窃乱贼而不作_屋舍俨然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
25、相同的?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 答案:D解析: (1)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2)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4)D(5)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解析】【分析】(1)A文选自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B段文字作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此题多古今异义
26、词,如“分”:职分,职守。“属”: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俨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整齐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在准确理解A文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作为答案。 (4)A.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D.“不独子其子”与题干句“故人不独亲其亲”都是名词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子”和“以为亲”。故选D。 (5)甲文中的大同社会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中的世外桃源是百姓生活幸福、安宁。“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
27、”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所以说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故答案为: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D; 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
28、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词语的用法即可,然后再辨析异同;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实际,进行解答。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
29、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
30、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
31、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知必有变,尽力追之。至野外,则儿已
32、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又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是马也亦有人心焉。【注】薮(s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触:抵、顶,李盛庭:人名(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出三处) 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志怪者也 志:_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牛或嗅儿顶
33、或:_鞭策不肯前 策:_(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C.是马也亦有人心焉D.雕栏相望焉(核舟记)(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5)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答案:B解析: (1)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2)记载;气息,这里指风;有时;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3)B(4)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这匹马本来
34、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5)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耍,攀牛角,拉牛尾,牛都不乱动。故句子划分为: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志:记载。息:气息,这里指风。或:有时。词类活用词,策名词作动词,鞭打。 (3)A项,语气词,啊。B项,与例句都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的意思。C项,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没有具体意义。D项,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没有具体意义。故选B。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35、,其,指代大鹏鸟。下:往下。视:看。亦:也。是:这样。时时:经常。觅:寻找。 (5)本题根据“是马也,亦有人心焉。”牛马都有人心,你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好,启示人们要像牛马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故答案为: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记载;气息,这里指风;有时;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 B;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 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
36、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答题时应
37、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
38、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耍,攀牛角,拉牛尾,牛都不乱动。有时这头牛嗅嗅孩子的头,舐孩子的手,孩子也不怕。孩子长大了一些,家里便叫孩子去放牛。孩子出门,牛跟着出门;孩子回家,牛跟着回家;孩子走,牛就走;孩子停,牛就停;孩子睡下,牛就躺在旁边。这样子有几年了,有一天,孩子去放牛。忽然那头牛飞奔回家,牛头牛颈都沾满鲜血,又跳又叫,
39、还用牛角撞门。孩子的父亲出来看时,牛又回头向原路跑去。孩子父亲知道一定出事了,就极力追赶。到了野外,看见孩子脑袋破裂死了。又有一个人横卧在路边,肚子开裂,肠子流出来,一根枣木棍丢在地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三果庄的偷牛贼。(三果庄是回民聚居的地方,是沧州的强盗窝。)孩子父亲这才知道,孩子被强盗杀死,牛又把强盗顶死了。这头牛,是有人的心肠的。还有一个西北商人李盛庭,买来一匹马,十分驯良。只是在路上碰到白马,一定站下来仔细看,鞭打也不肯前进。或者远望见有白马,一定飞跑过去追上,硬拉马缰也控制不住。后来和这匹马原来主人讲到这件事,原来的主人说:“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这匹马,也是有
40、人的心肠的。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不知其旨也(_)然后能自反也(_)教学相长也(_) 学学半(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B.文章以比喻开篇,形象地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C.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
41、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排比,一气呵成,文气充沛。(4)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D解析: (1)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2)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3)D(4)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旨:
42、味美。长:推动,促进。通假字词,学:同“教”,教导。(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3)D.排比应该三句或以上,这里不是三个。(4)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双方,相是相互,长是启发,促进增长知识,促进共同成长。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知识,共同在成长。故答案为:味美;反思;推动,促进;同“教”,教导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D;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
43、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
44、生活的实际,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9文言文阅读 三游乌龙潭记(节选)明谭元春 冈合陂陀 , 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 , 忽复得路,登登之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选自谭友夏合集,有删改)【注释】陂陀:倾斜。木杪(mio):树梢。清凉:清凉山。坐灌:坐落。浚:深。蒙翳:此指草木覆盖。頫(f)低头。同“俯”。(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木杪之水坠于潭/能以径寸之木B.坐灌其后/其真无马邪?C.令筏先就之/蒙乃始就学D.又以告茅子